云和名茶“仙宫雪毫”清香四溢
云和县山美水美环境美,境内峰峦叠嶂,云雾缭绕,溪水潺潺。大自然成就了这里植被的茂密和物种的多样性,为茶叶的生产,并形成产业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近年来,云和县委、县政府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及时作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确定茶叶产业为优势产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形成新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以茶富民”的目标。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新技术、新品种迅速推广,经济效益凸显
为实施县委、县政府的战略部署,县农业局以“仙宫雪毫”为切入点,将原有的茶叶品牌进行整合,对“仙宫雪毫”品牌形象进行重新定位,严把茶叶质量关,实行统一包装,并出台“云和县仙宫雪毫茶”地方标准,进一步规范仙宫雪毫茶的生产加工。通过整合引导,重点打造“仙宫雪毫”茶叶公共品牌,增加经济效益,全面提高“仙宫雪毫”的竞争力和知名度。
“仙宫雪毫”产自云和湖区,属绿茶系列,冲泡杯中白毫翻滚如飘雪,故得名“仙宫雪毫”。云和湖是仙宫湖、龙廷湖、玉溪湖三大人工湖的总称,由紧水滩、石塘、玉溪水电站建成后形成,其中仙宫湖为最大的湖泊,该茶主要产自仙宫湖区。云和湖乃高山峡谷型湖泊,冬暖夏凉,茶区海拔在400~800米之间,湖区水气蒸发终年云雾缭绕,为出产名茶提供了独特的优良条件。
“仙宫雪毫”干茶外形浑圆紧结,内质郁香清馨,幽雅持久。“浙江绿谷,有机名茶,金牌上品,仙宫雪毫”,短短十六字已概括了“仙宫雪毫”这一浙南名茶新秀的特色。
走进石塘镇朱村的各个村落,一垄垄青绿滴翠的茶树遍布山前屋后,茶叶加工厂房传出阵阵茶香。福建茶叶收购商林政,今年第二次来到朱村,每次到此,他都要收购200多公斤的茶叶鲜叶。质量上乘的茶叶让林政感叹不已,而像他一样到云和收购茶青的武夷山、浦城等地的茶商越来越多,这些福建茶商大都慕名而来,而且采购量不小。
但在20世纪,云和茶农种植的茶树大部分是本地品种,产业规模小、培管粗放、科技含量低、效益和附加值不高。通过实施品牌战略,云和县不断加大良种推广力度,良种推广迅速。目前全县茶叶品种已形成以乌牛早、白茶为主,迎霜、龙井43为辅的局面,并且无性系良种率达到97%。为此,云和县被评为2012年浙江省良种先进县。
去年,云和县在石塘镇朱村建立起一片3000亩的茶叶生产示范区,实行标准化生产,推广新技术,进行昆虫性信息素和太阳能杀虫灯防治。目前示范区已通过省级验收,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现代化园区,为全县的茶叶生产提供了引导示范作用。
在示范区,通过专业技能培训,不断创新种植户、龙头企业的理念,不断提高标准化栽培技术,不断增强茶叶的加工技术水平。现在茶农已在生产上严格实行绿色、健康无公害标准,禁用高残农药,在鲜叶采摘上坚持严把质量标准,全部分级收购;在加工上坚持执行精细、精深加工,严格质量管理。这些标准化生产赢得了茶商和消费者的信赖。
据统计,截至目前,云和县茶叶种植面积3.6万亩,其中近三年新开种植面积达1. 3万亩,采摘面积达2.6万亩。今年全县茶叶产量800吨,产值9990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5.6%,其中名优茶总产值达9000万元,占茶叶总产值的90%。
“仙宫雪毫”呈现品牌效应,营销网络不断健全
一个起步不久的茶叶品牌,要想在名茶如林的浙江乃至全国,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谈何容易。但事在人为,闯劲十足的云和茶商还就瞄上了品牌发展之路。
若干年前,云和的茶叶销售江苏、上海等地,销路不差,但问题是质量和口感都很好的茶叶,价格却一直上不去,主要原因就是云和茶叶没有什么名气。过去云和的茶叶品牌杂乱多现象明显,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云和茶叶何去何从?
2011年,云和县成立茶产业协会,实施统一的品牌、统一的宣传,为全县茶叶生产护航把舵,促进茶产业发展壮大。协会成立不久便向国家工商局申报注册“仙宫雪毫”商标,今年注册成功。“仙宫雪毫”作为云和茶叶的公共品牌,在协会的牵头下频频参加各种宣传及博览会评比活动。在今年4月落幕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中国名茶评比活动中,共有来自全国的243个茶样参选,经过专业媒体、大众茶人、茶叶专家严格评审,由云和县茶产业协会选送的“仙宫雪毫(添清茶)”、“仙宫雪毫(仙宫凝露)”脱颖而出,一举拿下两项金奖,同时“仙宫雪毫(天峰有机茶)”荣获优质奖。今年5月,“仙宫雪毫(苏庭茶)”在2013年浙江绿茶(南京)博览会上夺得金奖。通过宣传和推介,云和“仙宫雪毫”茶的知名度日益提高。
如今,“仙宫雪毫”作为云和茶叶的一个公共品牌,促进了云和特色茶的兴起,也带动一批茶叶企业的崛起。龙头企业的崛起,又进一步打响了“仙宫雪毫”品牌。如天清立体农业生态示范园的“仙宫雪毫(贵妃香羽)”获2011年浙江茶博会绿茶金奖,“仙宫雪毫(添清茶)”在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获浙江省茶博会绿茶金奖。
近年,云和县有计划地在本地、周边城市及全国各地开展系列宣传推介活动,拓展了云和茶叶的市场空间,提升了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仙宫雪毫”品牌的打响,为全县茶叶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目前全县有600多名茶商常年活跃在江苏以及上海、济南、沈阳等城市的茶叶市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营销网络。这支营销队伍不仅给当地传递着市场信息,帮助指导如何提高加工技术,更主要是保证了产品质量与市场对接,保证了茶叶货畅其流,以茶致富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产业实力提升,加工企业迅速发展,农民收入增加
为了做强做大、加快茶产业提升的步伐,云和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的产业发展政策,对种植茶叶达到一定规模的茶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通过政策鼓励云和茶叶生产向着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历经质量提升和品牌领跑的双重锤炼之后,云和茶产业逐渐告别了一直以茶农自种自制自销的传统作坊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公司+农户+基地”的分工合作模式。一批茶叶龙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伴随而来的还有规划整齐的示范园区、无菌操作的加工车间、现代化的生产机器、整洁亮丽的连锁经营茶店和高素质的茶店茶企职业经理人。这一切都显示出云和茶产业正在迅速地做大做强。
在石塘镇朱村,茶叶已逐渐取代食用菌,成为主导产业。到今年朱村茶叶种植面积达15800多亩,人均2.2亩。朱村茶叶经济收入2132万元,占农业经济收入的54.3%。全村茶叶加工企业年产值300万元以上规模的有3家,产值在100~300万元的3家,家庭作坊式茶叶加工点120多家,有400多人在全国各地从事茶叶营销。
加强技术培训,培养人才,是加快提升产业的重要一环。全县首先按茶业发展过程中的种植、加工、营销,进行分类培训,使其达到分类技术等级要求。县农业局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积极深入生产区域开展技术服务工作,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及时为农民解决技术问题。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每年开展培训达8期,受训人数达400余人次,进行现场指导180人次。县农业局和茶产业协会还积极组织乡镇(街道)茶叶技术人员和茶叶种植大户,赴松阳浙西南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振通宏茶叶深加工茶厂、新兴乡标准化茶园示范基地、金村白茶基地及天清立体农业生态示范园等地进行参观学习取经观摩。
石塘镇金村村的林小伟,几年前作为重点人才被推荐到省农科院、市职业技术学院等地进行专业培训。他引进新品种——白茶,进行无性系繁殖白茶苗,经过多次试验示范取得成功,推广带动金村、杨村等14个行政村发展白茶3000余亩,因此被评为省级绿色小康户以及乡科技示范户。
随着茶产业的迅速发展,培训已给茶农带来了显著转变。如今石镇镇朱村的茶农们,已逐步实现了四个转型:一是实现从灌输式培训到服务型培训的转型,茶农主动参与培训的意识增强。由传统的“我开培训班,请你来听课”,改为“我要来听课,请你来培训”;二是实现从单一型培训到立体型培训转变,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从过去相对单一的课堂培训,转变到电话咨询、信息服务、现场咨询、上门指导等全方位、立体式的服务。如有专家点对点的咨询,拨打农技“110”服务热线,技术人员编写生产技术信息通过农民信箱群发短信为农户提供指导等;三是实现从技能型培训到知识型培训转变。培训不仅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用现代经营理念提升农民,还引导农民参与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四是实现从就业型培训到创业型培训转变。着力培养农民的自主创业能力,使其能够成为主动创业并持续发展的市场主体。增加银行借贷手续、工商执照程序、税务登记交缴手续等相应课程,增强农民创业就业能力。目前该镇通过各项技术培训,茶叶亩产值从3400元增加到4500元,带动农民年增收2000多万元。
站在山坡上,放眼望去,阳光下的茶园郁郁葱葱,富有生机。这一切都预示着云和县的茶产业将会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拉出茶叶邮寄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