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南京“茶”故事:陆羽曾在栖霞山写《茶经》(图)

2021-03-01 14:12:32热度:167°C

  

  陆羽庄是赏景佳处。李宏 摄

  

  梅花谷里的“江南植茶公所遗址”石碑。金震寰 摄

  

  第一锅雨花茶就产于中山陵园的这片茶园。 陈郁 摄

  中国首部全面探寻茶文化的大型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从本周一晚开始在央视一套播出。该片全方位呈现了产茶地的自然奇观、神秘的制茶工艺、复活的古老茶艺以及各国茶道等。该片一播出,就引起众多爱茶人的浓厚兴趣,连平时不喝茶的人也被悠久的茶文化所吸引。千百年来,南京人一直喜爱喝茶,吃茶食成为很多老南京每日必做之事,南京地产的雨花茶也蜚声海内外。扬子晚报记者近日多方采访,了解到南京的茶文化史上一些趣事。备好一杯香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南京那些茶故事吧。

  南京人每年喝茶6000吨 雨花茶销量不足一成

  南京市茶叶行业协会秘书长李松市说,据不完全统计,南京目前每年的茶叶销售量在6000吨左右,其中的地产茶销量有2600多吨,地产茶中的雨花茶只有500吨左右。如今,雨花茶已经成为南京的一张名片。南京的郊区和中山陵园景区、雨花台景区都出产雨花茶。每到清明前后,茶客都以抢先喝到第一锅雨花茶为幸事。由于南京雨花茶茶园面积有限,产量不算高,加上茶场人工成本较高,所以雨花茶的定价一直都比较高,在市场上走的是高端路线。 陈 郁

  高淳溧水也产白茶 江宁翠螺和龙针都不错

  除了雨花茶,南京各郊县都有一些不同品种的茶叶。

  浦口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福童”“九华嫩剑”“狮岭春早”“梦麟”“狮岭佛馨”等多个品牌的绿茶屡次获奖。

  市民熟知的白茶多来自浙江安吉或溧阳、金坛等地。其实,南京本地也有白茶种植。溧水区白马镇石头寨村,就有白茶少量种植,每年产量只有500公斤左右。白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

  高淳是南京郊县中的重要产茶地,主要分布于桠溪、东坝、漆桥、固城、县茶叶实验场、付家坛林场。主要品种有乌牛早、龙井长叶、迎霜和白茶。

  1984年,江宁还创制了一种江宁翠螺,外形卷曲形似螺,色泽绿翠。翠螺茶经饮耐泡,具有头酌香,二酌浓,三酌味不减,四酌味犹存的特点。江宁区黄龙岘村种植有龙针、龙毫两种绿茶,其中,龙针茶因其色翠、香怡、味醇、形美四绝而著名。 综 合

  唐朝故事

  茶圣陆羽曾到栖霞山试茶品泉

  唐代茶圣陆羽(公元737-804年)字鸿渐,湖北天门人。唐代大历年间,品遍各地名泉名茶的陆羽专程至栖霞山试茶品泉。途中,避居阳羡(宜兴)的诗人皇甫冉闻讯,盛情相邀,小住对饮,并赋诗《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诗曰:采茶非采撷,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惋花。诗中的“王孙草”就是茶叶的雅称,可见茶在当时是一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饮品。

  告别皇甫冉后,陆羽便前往栖霞山,他无心浏览枫丹露白、宛如仙境的栖霞美景,而是专注于采绿芽,品新茗,汲清泉,试香茶。此后,山僧遂于陆羽试茶处造笠亭并摩崖刻石,以志纪念。当时高僧隐士、文人墨客常常雅聚亭畔,赏枫品茗,吟诗作赋,传为佳话。宋代茶废泉枯,亭仅余荒基,仅存“白乳泉、试茶亭”六个隶书大字。

  据南京栖霞山景区管理处李宏主任介绍,陆羽在栖霞山种茶的范围在现今中峰和龙山之间的坡谷地,即如今的白乳泉、青锋剑、试茶亭一带,其住处称陆羽精舍。《茶经》部分初稿就源于此。为纪念陆羽曾在栖霞山种茶,采茶,品茶,试茶及品泉的经历,栖霞山风景区管理处于龙山之巅陆羽茶庄遗址附近复建了“陆羽茶庄”。整个建筑为四层仿唐风格,建筑面积800平方米。主体建筑每层设置外廊,宽窄不一,使建筑立面既富韵律又有变化。屋面采用特制本白色大规格琉璃筒瓦,古朴幽雅。建筑一至三层主要为游客提供茶水服务,登上四层可望长江、紫金山、南京城,栖霞山的美景一览无余。四层还展出了陆羽《茶经》以及和“茶文化”相关的资料。目前,栖霞山中与陆羽有关的景点,有品外泉、试茶亭的石刻遗迹等。

  扬子晚报记者 杨娟

  清朝故事

  中国第一个“茶叶研究所”就在南京

  清朝时,南京钟山产的云雾茶已经很有名。1905年,两江总督周馥派我国著名茶叶改良专家郑世璜等前往印度、斯里兰卡等地考察茶业。郑世璜在考察中发现,中国制茶工业长期以来停滞不前,国人引以为豪的红茶,其制作方法如果再不改良,经营模式如果再不转变,就有可能被印度和斯里兰卡出产的红茶所击败。郑世璜把这些观点写入了《乙巳考察印锡茶土日记》。

  回国以后,在江南商务局的支持下,郑世璜在南京创办了江南植茶公所,这是我国第一个融茶叶试验与生产为一体的政府经营机构,也是中国第一个专门的茶研究机构。郑世璜将从国外学来的先进栽培法引入了传统制茶工艺。据说,现在建茶园,要开一排排规格统一的植茶沟,这种方法就是江南植茶公所推广的。

  遗憾的是,江南植茶公所只办了四五年,到辛亥革命以后就停办了。记者查到的资料则显示,晚清覆灭的那几年,这个机构已改名为“江宁植茶试验场”,“归劝业道管辖,由皖南茶厘局提银二万两。分存南京各典生息。为公所经费”。“江宁植茶试验场”除了在紫金山设机构、设茶园以外,在青龙山还有六七十亩茶园,在城南丁家桥则设有一个“茶务讲习所”。一直到民国三年(1914年),依然还有“江宁植茶试验场”的记载。

  江南植茶公所究竟位于什么地方?根据史料记载,其地点是“紫金山麓霹雷涧”。据中山陵茶厂厂长戴康龙介绍,近年来,有关人士在梅花谷东门附近的霹雷涧一带,寻找江南植茶公所的遗迹,但都没有找到具体地址。也有人认为,江南植茶公所位于中山陵15号附近,现在海底世界一带。

  2012年6月30日,中山陵园管理局在梅花谷内竖起一块“江南植茶公所遗址”的石碑,作为这段历史的标记。

  扬子晚报记者 陈郁

  现代故事

  有人曾建议雨花茶做成五角形、花瓣形

  “雨花茶”是南京本地产茶叶的代表。关于雨花茶的创制,也有一段故事。扬子晚报记者日前来到中山陵茶厂,因为南京历史上的第一锅雨花茶就产自中山陵。

  1958年春,为了向建国十周年献礼,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研制出一款有别于卷曲形碧螺春、扁直形龙井的名茶,特组成创制委员会,将全省十多名制茶高手集中到环境优美的中山陵园,在副省长韦永义的指挥下,余庸器等老一辈茶叶专家组成技术小组研制新茶。

  南京雨花茶第二代传人黎志遐老人告诉扬子晚报记者,最初位于中山陵园的雨花茶实验田就是一块五亩大小的茶园。当时实验的品种叫做“雨花绿”,其首批茶子产自湖南湘潭专区,经过冬季窖藏,于1958年的3月23日播种下地。

  戴康龙介绍说,雨花茶在当初研制的时候,关于新茶的外形,引发了争论。有专家曾经提出要将雨花茶炒出五角星形状,还有人建议用大刀长矛形,有人说做成镰刀斧头形,更有人提议制成花瓣形。但这些均因工艺复杂,未研制成功。最后在余庸器的提议下,决定把新茶的形状制成“松针形”。经过14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1959年研制成功。

  由于新茶形如“松针”,翠绿挺拔,因此专家们的意见都一致认为叫雨花茶很合适,它也是为了纪念雨花台革命烈士,象征着革命精神万古长青。最终省政府特定名为“雨花茶”。 扬子晚报记者 陈郁

  吃茶习俗

  老南京“吃茶”有茶食 吃完早茶再吃下午茶

  老卤干曾是浴室的热销品,茶糕因喝茶佐食而得名……对于爱喝清茶的老南京来说,“茶食”是喝茶时不可或缺的佐食小点,“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更是“老南京”闲适生活最形象的比喻。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南京城中悠悠闲闲喝早茶的情形已不多见。

  扬子晚报记者 薛玲

  老南京有吃早茶习惯

  现今南京的早茶市场并不繁华,但老南京却有吃早茶的习惯。中国烹饪大师胡畏介绍说,有句流传的俗语“奇芳阁,各吃各”,说的就是老南京吃早茶的情形,这也算得上是比较早的AA制。不少老南京吃过早茶再遛遛鸟,生活很是闲适。

  上午吃早茶,到了下午午觉睡醒以后还要吃点“茶食”,比如金刚脐、小油球、凉炒面等,之所以叫茶食,就是因和茶水搭配在一起食用而得名。一般的茶食有烧饼、茯苓糕,招待贵客时可以用蜜橙糕、核桃酥。结婚时还要有糖斗、糖仙,茶也要换成蜜饯茶,取甜甜蜜蜜之意。不过有些“茶食”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悄然消失,比如凉炒面,就是把面粉干炒透香后拌入白糖,加开水冲泡后而成,现在的孩子估计已经从没有尝过了。

  秦淮河边曾遍布茶楼

  说到南京的茶楼,就不得不提夫子庙、秦淮河。曾经繁盛一时的“十里秦淮”酒肆林立、茶楼遍布,夫子庙的秦淮糕点,是我国“四时茶食”的产生和发源地,民国时期各种茶食店铺、摊贩小食满目皆是,形成我国东南历史最久、独具传统特色的吃食地。

  在上世纪20年代,南京夫子庙有著名的“三问”,问渠、问柳和问津,“三问”中问津是浴室,问柳是大菜馆,而问渠就是茶点社。现今位于夫子庙的“中华老字号”永和园的前身,就是清末的雪园茶馆,雪园经营的是酥烧饼、干丝和茶,特别是酥烧饼在南京独此一家。不论是做生意的老板还是大小店家的账房,抑或一般的老南京,都喜欢到雪园喝茶聊天。随着店面的扩大,雪园后来又增加了各色面食,就连那些南门外的进城的农民都会慕名来此歇脚,饱腹一顿,也不枉进了一趟南京城。

  云锦织工爱吃小笼茶糕

  在众多的“茶食”中,因用小竹笼蒸制而得名的小笼茶糕不得不提,旧时南京的大街小巷,敲着竹板唤卖的茶糕担随处可见。胡畏介绍说,茶糕的得名不仅与茶有关,与机纺工人也有关联。老南京人,特别是居住在夫子庙附近膺福街从事云锦业的机纺工人,夏季早晨或午后习惯上茶馆,边品茗边聊天边吃糕点,所以这种点心得名茶糕。小笼茶糕之所以赢得人们的喜爱,归纳起来可以说是质软、味甜、形香、实松八个字。

  老卤干曾在浴室热销

  在夫子庙丰富多彩的各种民间传统风味小食中,根植于南京民间的传统风味小吃老卤干可谓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有趣的是,老卤干还曾是浴室的热销品。旧时南京,在浴室里,常常可见跑堂的手挎竹篮穿堂叫卖老卤干,人们在浴后浑身轻松之余,泡一壶碧绿的雨花茶,细品几块老卤干,余味无穷,不失为一种美好的享受。

  看古典小说里写南京茶事

  《红楼梦》

  明清时南京人 雨水烹茶成时尚

  南京茶业的鼎盛时期是明清时代。明清时代,南京人以用泉水或雨水烹茶为时尚。尤其在梅雨日子,家家户户都用缸瓮收集雨水。文人雅士还相约至名胜之地品尝雨水所烹之茶,并吟诗写字作画,尽兴挥毫。此举被称为“雨集”,与今天的文人笔会相仿。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幼年曾在南京生活,在他笔下对于煮茶用水还有更多讲究。贾宝玉一行人在栊翠庵品茶时,“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儒林外史》

  明清时南京城 茶社多达千余处

  《儒林外史》中记载了明清时期南京的饮茶盛况,“大街小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不论你走到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着灯笼卖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茶社里坐满了吃茶的人。” “就是走路的人,也买个钱的毛尖茶,在船上煨了吃,慢慢而行。”

  书中写到杜慎卿游雨花台时有一段饶具意趣的情节:“坐了半日,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个挑粪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连底层百姓辛苦劳作后,也不忘吃上一杯茶,登山看夕阳,小小地享受一下。古人对生活乐趣的追求,今人是难以体会到了。

纯天然茶叶茶叶止痒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36473009 30090116 01161872 18720117 01172542 25424234 42340326 03263429 34295180 51805288 52885258 52583860'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260660) and MATCH(title) AGAINST('36473009 30090116 01161872 18720117 01172542 25424234 42340326 03263429 34295180 51805288 52885258 52583860'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