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界新期待:海峡两岸茶业合作互补短板,带来怎样的精彩?
台湾茶企小而美,大陆茶企大而全。台茶活泼的文创、完整的食安观念与大陆庞大的商业资源如何合作共赢?
6月15~17日,以“茶脉传承·香飘两岸"为主题的第六届海峡论坛·首届海峡茶会在安溪举行。两岸专家、学者300多人齐聚铁观音故乡,就中国茶文化历史、两岸茶产业相通相融和促进两岸茶产业共同发展等主题“煮茶论茶”。
“海峡两岸茶叶源远流长,茶同根、种同源、艺同师、技同门。”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陈振芳说,两岸茶业正处于传统产业迈向现代产业的时代,将乌龙茶市场做大是两岸茶农共同的期盼。茶人们好奇,海峡两岸茶业合作到底能带来怎样的精彩?
两岸茶企各有千秋
“哇,好壮观!有大局观,更面向国际化。”台湾南投县日昇农场执行长林育贤说,这是15日他们去安溪三和茗茶参观时的第一感受。“我觉得大陆这边的茶业,有好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形象包装、产品陈列、展览方式都做得很好,把整个茶叶文化都融入在里面。”林育贤说,台湾茶企对茶业的排列方式更突出创意性,比较简单,更适合年轻一族。但是,在文化韵味的展示方面不及大陆。
事实上,福建与台湾茶企同出一脉,在各自的“领地”中走出了不同的精彩。近几年,福建茶企因经济的快速成长,成就了许多大型连锁品牌,企业达到一定程度的规模,在资金和人员上都拥有庞大的优势。而台湾因外销萎缩,还茶于农政策,形成了百家争鸣与小而美的生态。虽然企业规模不大,但在文创开发、机动应变、食安监控、经验传承、经营管理模式上都有突出表现。
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朱永康说,大陆福建是台湾高山茶、冻顶乌龙茶的祖地,而台湾又成为福建茶叶发展的助推器。目前大陆盛行的茶叶小包装、茶饮店、茶叶连锁经营等方式都是从台湾引入的。甚至连“茶艺”一词也是台湾茶人首次将“茶艺”从“茶道”中剥离出来,在两岸的合力下发展成为当前茶文化史上浓重的一笔。
但两岸茶业的发展也存在着瓶颈。台湾大同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常务林肇阳认为,大陆茶产业的资源优势[0.59%]和文化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茶产业的品牌优势也未形成。当前,大陆很多茶企处于资源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型升级的征途中,必须处理好资源继承、保护与创新;生产与营销、质量与品牌的建立;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区隔等问题。“台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茶园面积。”朱永康说,台湾茶农做茶功夫深厚,但绝大多数都是小茶农,茶园不大,毛茶原料不足。数据显示,2012年台湾茶园面积13486公顷,年产量14902吨。反之,福建省仅安溪县就拥有茶园面积60万亩(40000公顷),年产量68000吨。由此可见,两岸茶业发展互补性强,交流合作前景广阔。
台茶“登陆”互补短板
台湾天福茶业“进军”大陆茶业市场的时候,其董事长李瑞河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把大陆的原料与台湾的行销相结合,在绿茶和乌龙茶的世界里,绝对没有中国人的敌手。”目前,天福茗茶在大陆拥有1200家直营连锁店,是中国大陆茶业第一股,成为台湾茶企在闽发展的一个“经典教材”。
但据福建社会科学院郭莉介绍,目前台商投资福建开办的茶企业,多数为小型企业,规模都不大。企业生产的产品多数为传统茶叶,品种比较单一,很少进行深加工。可以说,两岸合作的空间还非常大。
她认为,台湾茶业者向福建省转移,能推动福建茶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全面发展,包括促进乌龙茶品质的提高、福建制茶机械的改进、促进了经营观念的改变、带动观光茶园的发展等。在台湾方面,则能扩大台湾茶产业的市场占有量,直接带来经济效益。而且福建在土地、劳动力、市场方面也可以补充台湾的短板。
在林肇阳看来,海峡两岸携手合作,策略联盟,可以打造出一个世界级的茶叶品牌。要实现这一点,林肇阳建议,大陆对于台湾茶产业的进入需要提供更多的通道,协助台商茶产业在大陆各地深根。
同时,两岸市场要相互开放。利用台湾活跃的文创及机动性的管理优势,结合大陆原物料,经过再加工拼配技术,共同开拓茶叶国际贸易市场。两岸还可以共同研拟制定各类茶产品国际技术与质量规模,此笔共同遵照执行,破除贸易障碍,彼此互利互惠。
此外,两岸还可以在强化现交流平台的功能性、扩大和深化茶叶深加工、串连两岸茶企的电子商务、加强茶文化与茶艺交流等方面展开更多的合作。林肇阳说,“在全球经济的格局中,两岸茶业应该以低碳茶业理念和行动来确保茶产业向更天然、更健康、更优质、更安全的方向发展,将茶产业做大做强。”
泾县茶叶市场作假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