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脱胎换骨:青海茶园经济华丽转型

2021-03-01 11:25:31热度:141°C

中国茶网资讯:曾经,那种在树荫下围块布,在河流边支张餐桌的季节性经济形态,占据着青海省第三产业的重要地位。而目前,园经济已不能满足现有经济发展的需要,带有集群性、综合性的休闲产业模式已经出现。

青海告别茶园经济初级阶段时代

青海人对茶园经济的感情是独特的,从互联网上搜索“茶园经济”四个字时,三百多万条搜索记录中,除西宁的“茶园经济”是与休闲文化相关联外,其余结果均显示茶田、茶树、茶与文化等内容。可以说,青海的茶园经济是一种休闲业态,与“茶”本身关联度不大。

如果说任何经济形式均是地缘文化所派生的产物的话,那么青海茶园经济的形成,和青海人乐观、热爱绿色、热爱品质休闲的生活态度息息相关。其形成综合了地理环境、居民性格、生活习惯、社会经济等多种元素。

但时至今日,原来西宁市南山、西山、城北等地林立的茶园开始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山庄、民俗风情园、生态园等各种新型业态。

青海人已经不满足在树荫下围块布,三五好友一起“刮个碗子”、吃饭、打牌、聊天度过夏天的休闲方式,开始追求环境、品质、餐饮特色、服务质量等品牌模式。

多年研究青海茶园经济和乡村旅游文化的专家、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农林系教授汤青川认为,茶园经济实际上曾经是乡村旅游、农家乐的初级形态,只是一种农家乐休闲方式,现在的青海,提茶园经济概念已经不太准确,取而代之的是乡村旅游、农家乐、休闲旅游等新型业态。

这就解释了茶园经济为何逐渐消退,而乡村旅游、生态园迅猛发展的原因。更高级的经济形态取代了原有的初级阶段模式。

青海乡村旅游的三个成长阶段

汤青川介绍,根据农业发展的规律,青海的乡村旅游在经历着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茶园经济模式,初级阶段的农家乐出现。这种以农家餐饮为主的休闲形式出现时,产业正处于摸索阶段,产业季节性强,大家仅仅停留在餐饮消费上,对服务、品质、产业关联性要求不高。

而到了第二阶段,出现较为综合的乡村旅游、农家乐形式,这个时期农业产业关联度开始变强。出现特色较为浓郁的餐饮模式,并出现作为农业产品直接面向餐桌的消费形式。由茶园经济衍生的采摘、垂钓、自助等乡村旅游餐饮模式开始出现。

到了第三阶段,我省乡村旅游将向综合体方向转变,开始借助农业的环境、农业大尺度的景观、特色农产品的开发等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体方向。这个阶段,旅游宾馆、体验性活动导入等新型模式出现,乡村旅游的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功能更加综合。这种旅游形态,才能将农业的第一产业性质提升到提供服务的第三产业状态。

而目前,我省乡村旅游模式已经从第一阶段脱胎于第二阶段,更有不少向着第三阶段转变。因此,原有的茶园经济已不能满足现有经济发展的需要。

曾经在西宁市南山公园开茶园,后来又在西宁市城东区开生态山庄的季先生告诉记者:“茶园时代,一桌餐饮销售一般在200元至400元,盈利额每年数万元,转型升级后的生态园时代,去年盈利额超过30万元。”

在2006年前后,虽然茶园经济和农业产业关联度不高,只是农业中的初级形态,但年销售收入也在一亿元左右。而到了2013年,青海省2605家乡村旅游点净收入超过3亿元,户均收入11.53万元。这两个数字,天差地远。

从一个村庄的变化看我省乡村旅游

2007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翠泉村唯一的农家乐——翠泉农家乐实现经营收入4.3万余元。那时,翠泉村所理解的农家乐形式是:客来了上碗面,再上碗茶,提供的休闲方式,除了打牌,还是打牌。

2008年,翠泉村翠泉农家乐实现年收入8.5万元。这让当地农民意识到,发展乡村旅游会给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现在,翠泉村农家乐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知名度不断扩大,“马大胡子”“麦艳”等农家乐逐步成为民和知名农家乐品牌。农家乐的快速发展,同时带动了其他产业发展。

今年五一小长假,翠泉村农家乐,实现旅游收入超过500万元。这个数字比几年前全年收入翻了上百倍,跨越的乡村游增长数字,体现出翠泉村村民跨越的幸福生活。

现在的翠泉村,形成餐饮、娱乐、购物、采摘、休闲等一系列乡村旅游新型模式,游客到了这里,可以品尝特有的翠泉菜系,可以欣赏农家美景,可以听一曲“花儿”,体验独有的民和文化。如今,民和县乡村旅游一条街和翠泉村农家乐一条街,已经发展农家乐54家,年收入达5862万元以上,旅游从业人数1620人。每逢节假日,从兰州、西宁等地前来观赏、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翠泉村农家乐也已成为甘、青两省交界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从翠泉村可以看出青海乡村旅游跨越发展的成绩。截至2013年底,我省共有乡村旅游点2605家,星级乡村旅游点达到477家,占全省乡村旅游点总数的18.31%。其中四星级207家,三星级203家,二星级67家。

在2605家农家乐中,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占到37家,50万元至100万元的有60家。全省乡村旅游共计就业达到21836人,户均就业8人。以往是村里人到城里去打工、挣钱,现在除了村里人回到家中,通过农家乐挣钱,更多的城里人也来到田间地头,探索通过乡村旅游致富的模式。

辽阔璀璨的乡村田野,城市周边,开始成为青海旅游产业生长的沃土,更成为广大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城乡群众休闲度假,共同走向幸福生活的广阔天地。

青海省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地处世界第三极,生态环境多样,地理地貌复杂,多民族聚集,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积淀深厚,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高地。在发展形式上,除了原有的农家乐、牧家乐以外,出现了一批县域规划、整村推进、合作发展等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新类型,带动了众多青海元素浓郁的旅游商品开发,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牧民致富步伐,推进了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根据规划,到2015年,我省乡村旅游接待点将达到5000家,接待游客900万人次,占全省游客总人次的29%;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8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4.24%。乡村旅游将成为我省实现旅游业倍增计划的重要力量。

喝茶叶对痛风凤山茶叶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45494405 44052727 27272539 25390326 03263964 39642603 26031872 18725216 52163013 30132835 28352710 27103286'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253851) and MATCH(title) AGAINST('45494405 44052727 27272539 25390326 03263964 39642603 26031872 18725216 52163013 30132835 28352710 27103286'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