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茶大赛比“功夫” 14名炒茶高手亮绝活
昨天上午,14名民间炒茶高手齐聚萧山云门寺生态茶场,戴村镇第四届“三清飘香”手工炒茶大赛在这里举行。选手们向大家展示了精湛的三清茶手工炒制工艺,比赛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从十来岁就开始学炒茶,已有30多年炒茶经验的杜建权,今年是第三次参加炒茶大赛。赛前他领取到了主办方统一提供的2斤龙井43号茶青,为了炒出好茶,他细心地将这些茶青进行筛选,把影响炒制效果和最终产品质量的坏叶、杂质都拣了出来。对于本次大赛,杜建权很有信心能拿到好名次,“前年是冠军,这次没理由落后是吧?”
上午9点,比赛正式开始。经过编号和抽签,14名炒茶能手分两排在茶锅前落座。待锅内的温度渐渐升高,大家不约而同地用手测试着锅内的温度,然后用专用油从锅底开始打着圈涂抹。温度达到100℃左右时,各位炒茶能手依据经验将不同数量的茶青倒入锅内,开始了第一锅的炒制。
“炒制一锅茶叶大约需要半个小时,温度把握和用手揉捻的力道很关键。”66岁的蒋焕亭透露了一杯好茶的秘密:温度过高,炒出来的茶叶会变焦,而温度过低,茶叶又会发红。“以前师傅交代我们手炒茶叶的时候,手不能碰到锅面,因为锅面温度在100摄氏度以上,但是又一定要把最底下的茶叶翻上来,不然茶叶会焦,焦了的茶叶品质就会变差。对于初学者,两只手被烫得到处是水泡是常有的事。”
39岁的沈晓是14人中年纪最轻的一位,身为萧山九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他参加手工炒茶比赛,“重在参与”的意义似乎更为明显。“现在会手工炒茶的人,几乎没有比我更年轻的了。”沈晓摊开烫得通红的手掌,直呼有些受不了。他解释说,自己读初中时学会了手工炒茶,平时也难得去炒。
随着茶叶在手中娴熟地翻炒、抖动,原本青翠的茶青渐渐变干,逐渐紧圆。历经杀青、揉捻、炒制等几道工序,一锅又一锅炒制的茶叶新鲜出炉,赛场内顿时茶香四溢,沁人心脾。
作为各位炒茶能手难得的交流机会,本次比赛不仅展示了选手们炒茶技艺的精湛与高超,更为炒茶能手们搭建了一个互相切磋、超越自我、携手共进的理想平台。在炒制过程中,各选手不时与相邻的对手进行交流,互相看下对方炒制的进度和品相,双方炒制过程中的好与坏都能坦诚交流。
为保证公正,比赛特意邀请了萧山区茶叶产业首席农技推广专家杨昌云、高级农艺师黄忠平等组成专家评委团队,现场对选手的茶样就形状、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个方面来进行打分。
在产业化和机械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如何看待手工炒茶和机械炒茶呢?专家们认为:手工和机械应该是一个辩证的关系,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大部分的茶叶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路子,有利于实现标准化和产业化的生产,实现规模化经营;而手工炒茶作为承载传统的工艺,具有自己的特色,一些高端的茶叶可以采用手工的方式来制作,保留茶叶原有的特色。
“从品质上来讲,三清茶并不输于龙井茶。”戴村镇生态办主任王伟峰表示,该镇目前有茶园8千亩,年产茶叶8万公斤,举办手工炒茶比赛,主要目的就是希望传统炒茶技艺得到传承与发展。
六安茶叶厂炒茶叶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