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茶业新平台上再出发
湄潭,历来是我省最大茶区,是贵州茶业第一县。而就在去年我省茶园面积突破600万亩,跃居全国第一之时,湄潭县在“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县”的排位也跃居第二,成为仅次于福建安溪的全国产茶大县。
在贵州茶产业跃上一个新台阶同时,湄潭茶业也同步上升到一个新平台。这时的湄潭,既是全省茶业发展的领头羊,更承载着促进贵州茶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历史使命。站在新平台上的湄潭茶业将如何布局、如何创新、如何创造更大辉煌?近日,记者来到湄潭寻找答案。
当先锋打头阵
老茶区迎接新机遇
湄潭是贵州乃至全国种茶历史悠久的茶区,早在清代湄潭眉尖茶就成为贡茶。1939年,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1940年浙大西迁带来了先进制茶技术,贵州茶科所在湄潭70余年奠定了雄厚的科研和人才基础。
到2014年末,湄潭全县茶叶面积达48万亩,排名全国第二,投产茶园36.5万亩,茶叶总产量3.57万吨,产值25.4亿元,茶业综合收入45亿元,有各类茶企478家,其中龙头企业26家,年加工能力5万吨以上。
湄潭茶业一路走来,如今,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已不仅仅是贵州茶业发展的领头羊,更承载着促进贵州茶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历史使命。那么,湄潭产业下一步该如何行动?
湄潭县委书记魏在平对此深感责任重大:“湄潭茶叶发展的历史沉淀,以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奠定了湄潭担当起贵州茶叶振兴责任的基础。湄潭面对历史责任必须勇往直前,当先锋,打头路,做表率,引领贵州茶叶走向世界。”
他说,面对当前的形势,湄潭茶业已明确了发展路径——建好茶园守住安全底线、打造品牌扩大茶叶知名度,建好网络扩大茶产品销售、传承茶文化促进多元发展。
提升茶园品质
守住质量安全这条生命底线
清明时节,来到“贵州茶叶第一村”湄潭县湄江镇核桃坝村,漫山的茶园里工人们正忙于采摘春茶,在桃坝村茶青交易市场内,村民纷纷将当日所采的鲜叶拿到此处售卖,交易有序,购销两旺。
据了解,核桃坝村有茶园11400亩,人均茶园3.27亩,30亩以上种植大户85户;有规模以上茶叶企业3家,茶叶加工大户58家。为提升基地的规模化种植和规范化管理,逐步实现了集中大户种茶、专业制茶、统一茶青交易、统一品牌销售的科学分工。
核桃坝村茶产业走向规范化的历史只是湄潭县茶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当今世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和一系列因食品安全毁掉一个产业的惨痛案例,使今天的湄潭人已经深刻认识到,优质、安全的茶园是整个茶产业的基石。“狠抓茶园基地建设,确保茶叶品质,守住安全底线”已成为全县共识。
为此,该县坚持以规模化、标准化、良种化、机械化和绿色无公害生产为目标,科学合理地规划,重点扩大“湄潭翠芽”、“遵义红”等优质茶的种植面积。加大茶叶质量安全源头管控,推广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生态防治,推广脂溶性低毒农药,认真规范茶用农资的采购和施用,从严整治茶农违规使用化肥、农药的行为,从重打击违法经营农药、肥料的行为。同时,该县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形成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联结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推行茶叶标准化生产管理,发展绿色有机茶叶,完善全县茶园户籍化管理模式,规范全县茶园管理。
“守住质量安全底线,我们的茶产品才能走得远;守住生态优势,让顾客喝到健康茶,才能有更多人喜欢我们的产品。”魏在平说。
打造响亮品牌
引领茶产业阔步大市场
通过多年努力,湄潭县茶业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全县共有茶叶商标150余个,公共品牌“湄潭翠芽”是贵州茶叶第一件中国驰名商标,“兰馨”商标是贵州茶叶企业第一件中国驰名商标,“遵义红”、“贵州针”等一批品牌在省内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目前,“湄潭翠芽”和“遵义红”被列入贵州省主推的“三绿一红”品牌之中,是在全国茶叶市场中占有率最高的贵州绿、红茶。其中:“湄潭翠芽”获国家级金奖48次,为贵州茶叶第一件中国驰名商标,品牌价值达13.37亿元;“遵义红”为“全国十大红茶”。
为此,该县确定了主推这“一绿一红”的品牌战略,并专门组建了贵州湄潭茶叶品牌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经营管理“湄潭翠芽”、“遵义红”等公用品牌。其主要任务是完善品牌管理监督办法,加强对“湄潭翠芽”、“遵义红”等公用品牌使用的规范管理和宣传推介等。
3月18日,湄潭县组织召开了“湄潭翠芽”“遵义红”新地方标准宣贯大会。这标志着“湄潭翠芽”地方标准修订和“遵义红”地方标准制定工作全面完成并开始实施,这是该县品牌战略迈出的关键一步。
品牌是茶产业发展的关键。湄潭茶业在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毫不例外也存在着茶产品牌子多、杂、乱,等现象。如今湄潭茶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必须实施强有力的品牌战略,集中力量打造“一绿一红”品牌。据了解,这两个品牌地方标准的强制实施,将全面落实“五统一”(统一加工工艺、统一产品标准、统一宣传推介、统一包装监制、统一有偿使用),同时推动大批茶叶加工户实施技改升级,实现清洁化、标准化生产。可以预见,“一绿一红”的生产加工销售将更加规范、更具规模,为引领黔茶出山发挥更大作用。
多种渠道并行
编织一个强大销售网络
一个强大的销售网络,是茶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桥梁。如今,湄潭县正紧跟市场步伐,多形式多领域构建现代销售网络。
在湄潭的中国茶城,一个3米高的大屏幕竖立在广场内,黑底红字的电子显示屏不停闪烁,茶叶交易、产品质量检测等信息不断更新,茶叶交易的相关信息清晰可见。这是2013年建成投用的西南最大茶叶交易集散中心,已入驻省内外茶商、茶企400余家,市场全部开市后可覆盖周边300万亩以上茶园。据介绍,该县将以中国茶城作为载体,推动交易市场、冷链等几大功能发展,打造中心、核心、增长极。
同时,该县通过打造现代化电商平台,扩大销售。在淘宝、京东、一号店等国内电商主流平台开设营销网店200余家,占全省的1/5。更有创意的是,去年6月,贵州智慧黔茶产销联盟在湄潭应运而生,这个由80家黔茶企业联盟业共同发起组织,是大数据时代下湄潭企业自主提升的标志,也是贵州茶企业创新茶叶产销新平台、新通路、新模式的标志。
此外,该县还加大茶青市场的建设力度,建设更多的配套茶青检测中心,确保进入茶青市场的茶青质量,稳定茶青价格。鼓励茶企与“国酒茅台·国品黔茶”等销售平台加强合作,扩大湄潭茶的全国市场占有率。已在全国各地开设茶叶品牌旗舰店、专卖店、批发部218家。
依托厚重积淀
传承茶文化促进多元发展
湄潭茶文化积淀之深厚全国罕见,早在唐代陆羽《茶经》中就对湄潭茶有记载。依托这些深厚的茶文化积淀,如今的湄潭人又建造了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中国现代茶工业遗迹博物馆、中国万亩茶海、300里生态茶园长廊、天下第一壶、象山茶文化公园等。此外,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和浙大西迁湄潭办学旧址得到保护和开发,茶工业博物馆正在筹建。更为可喜的是,浙江大学贵州茶学院即将落户湄潭,目前该县正举全县之力筹建好浙江大学贵州茶学院。
“茶文化的挖掘、传播和普及,有利于茶乡人民懂茶、爱茶、饮茶,是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茶产业多元发展的有利条件。”湄潭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程升国告诉记者。
为了用足用好茶文化资源,湄潭县采取了系列针对性措施:一是大力弘扬茶文化,通过电视媒介、广告牌、茶文化知识读本等途径,对茶文化进行系统的宣传普及。同时加大投入,设立茶文化作品创作、茶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奖励激励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茶产品及茶文化创作评比活动等。二是依托湄潭丰富的茶文化资源,聘请专家做旅游景区规划,完善和充实茶文化博物馆的内容,建好茶叶观光园、茶艺表演广场、名茶展示品茗馆、生产体验区等,促进茶旅互动。
四月春风吹拂着湄潭县永兴镇的万亩茶海,折一把翠翠的嫩芽,在制茶厂师傅的指导下自己制作绿茶,开水冲泡后喝上一口,茶韵茶香四溢。赏茶、采茶、制茶、品茗,茶叶飘香引来游客无数,一条龙的茶文化体验之旅是湄潭县茶旅融合的一个生动剪影。
近年来,湄潭以发展茶产业为载体,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既使茶园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为茶农增加更多收益。从而有力促进了该县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茶业多元发展开辟了新路。
里物茶叶水温与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