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坂田手造”街上飞出“桐城茶”

2021-02-28 13:29:21热度:137°C

在深圳的龙岗区有一个“坂田手造”一条街,这条街上不仅是传播中国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活动场所,还是深圳的一张亮丽名片。

驱车来到坂田,一片现代化的城景呈现眼前,干净宽敞的街道,处处高楼林立,街心公园中的老人、儿童怡然自乐,穿梭往来的车辆让昔日的小村充满了活力。

一座高大古朴的木制牌坊后面,就是“坂田手造”一条街。街两边是中西结合的建筑,青堂瓦舍的店铺里,每一种产品都与“手造”息息相关,每一个工艺品背后都会叙述出一个故事。

“桐城小筑”招牌下是一片小店,门阔不过三四米,进门即上楼,左照右盼,豁然开朗:走廊上竹篱、藤蔓,如同进了农家小院;一排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让人顿添喜气;古朴典雅的多宝阁里是各式各样的新

“桐城小筑”的老板叫李艳,是安徽人,20多年前大学毕业,当过老师、银行的部门主管,后来她辞去了工作,来深圳与爱人团聚,如今成了地道的深圳人。问起为何把茶做得这样用心?李艳讲起了桐城茶从坂田飞向世界的故事。

李艳的家乡在安徽桐城黄甲镇葛湾村,那里是大别山的支脉龙眠山的主峰。史载,明朝大司马鲁山公孙晋宦游时得到奇异茶籽,植于龙眠山之椒园,故名椒园茶。椒园茶又与顾渚、蒙顶并称,选为明、清宫廷贡品,因其冲泡后形似初展花朵,又名“桐城小花”。《皖志述略》记载:“此茶采摘于清明之后,选芽一、二叶,冲泡后芽叶似兰花,并含野兰花之清香。”明代宰相张廷玉称赞,“色澄秋水,味比兰花。”近代也有人发出“龙眠山上茶,紫来桥下水”的赞叹。

可是二十多年前,由于没有通往山外的路,每年茶农们只好挑着担子到城里找销路,往往是空手而归。村里2000多口人守着茶山,看着一担担新茶霉烂,李艳也跟着着急,她把茶农的苦衷记挂在心里。“深圳的发展建设需要我们,帮助家乡百姓走上致富的路子也是我的责任。”于是她和丈夫商量,租了冷库,又拿出全部积蓄,每年清明节前就回到村里,第一年就收了1700多斤干茶,让茶农们拿到了现金。

为了保证质量,李艳向茶农提出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除草剂的要求,在每包、每盒上都设有标号,可追溯到每个茶农家里,找到每包茶叶生产的地块,无论坡、沟、岭、坎。龙眠山下的茶农们老老实实地种茶,精精细细地采制,因为他们深知,不讲诚信将会付出多大的代价。农家肥成了家家户户的宝贝,人人都是防虫、捉虫的高手,采过茶后,任由杂草在茶畦间生长,秋天,将草除下就地掩埋,成了茶树的最好肥料。

“妙心做尚茗,用德行菩提”是李艳的座右铭,正是本着这样的信念,才成就了桐城茶叶的出品。她为龙眠山洼底的瓦井村修了一条3里长的小路,这条小路如同一条绿色的丝线,把100多口人的小村引向山外。李艳还投资了30多万元,在人口集中的葛湾村建了制茶作坊,请来12位制茶能手,摊放、剔拣、杀青、理条、烘焙、整理等十多道工序,完全为手工制作。而充满匠心的制茶过程,让“坂田手造”的精神融入了桐城的片片茶叶当中。前年,为了资金周转,李艳甚至不惜卖掉了深圳200多平方米的房子来支持发展桐城茶事业。如今,桐城的茶叶已销往美国、德国、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葛湾村的茶农们昂首挺胸走上了致富道路,龙眠山的旅游事业也随之发展起来。

李艳边说边为我们泡茶,水注冲进茶盏,细长的叶片在透明的高脚杯中,如无数小鱼儿翻腾游戏,最后定格成一朵碧绿的菊花,淡雅爽滑,回甘绵长……

茶叶与尿酸茶叶一般价格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01165964 59644479 44794254 42545276 52760117 01172954 29544147 41472341 23411986 19860116 01164509'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249068) and MATCH(title) AGAINST('01165964 59644479 44794254 42545276 52760117 01172954 29544147 41472341 23411986 19860116 01164509'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