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确认我国迄今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遗存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30日联合在杭州宣布,近年来在宁波余姚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出土的距今6000年左右的山茶属茶种植物的树根遗存,被认定为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的遗存。
据了解,1973年,在距今7000年前的余姚河姆渡遗址中,考古专家就发现一些堆积在古村落干栏式房屋附近的樟科植物叶片,并被认定为原始茶遗物。这一认识当时曾震撼了考古界、史学界和茶学界。
2004年,考古工作者又在与河姆渡遗址相距很近的田螺山遗址距今6000多年前的文化层中,发现了位于干栏式木构房屋附近的两大片原生于土层中的密集树根根块,而且其中一片的周围有明显的人工开挖的浅土坑,并伴随一些碎陶片。随后,这一特殊迹象引起有关方面专家的重视,并对此着手进行多方面的科学分析和鉴定。其中,一起参与田螺山遗址合作研究的日本东北大学植物学教授铃木三男和金泽大学的考古学教授中村慎一等对出土后保存的疑似茶树根进行了木材显微切片检测,结果表明,这些树根均为山茶属的同种植物。他们发现,这批树根芯部无髓,年轮的方向变化显著,年轮界限不明显,导管和纤维的细胞壁很薄,纤维直径及放射组织细胞较大。这些特征首先表明,出土的这批标本确为根部木材,并认为这些树根的显微结构与栽培茶树一致,可以初定为茶树。
与此同时,考古人员为了妥善保存这些出土树根,按照通常方式,将树根浸于清水中,并为防止树根变质,其间多次换水浸泡。2008年12月,部分树根和浸泡树根的水液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进行化学检测,鉴定是否含有茶树特征性成分茶氨酸。经色谱检测,树根和水液虽然多次换水浸泡,但是都检出有茶氨酸。
根据以往的茶学研究,已知除茶树外,茶树的近缘植物茶梅中也含有微量的茶氨酸。为了进一步验证田螺山出土的这批树根是否属于其它山茶属植物,有关方面专家于2009年10月26日在遗址附近挖取了茶树及近缘植物红山茶、油茶、茶梅、山茶根样本; 2011年5月12日在考古现场提取了出土树根样本,同时在田螺山遗址周围再次挖取活体茶树、山茶、油茶和茶梅树根,送到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色谱检测。测定结果表明:田螺山遗址出土树根中有的茶氨酸含量达1493微克/克,接近活体茶树主根1881微克/克,而山茶、油茶和茶梅中的茶氨酸含量极微,由此断定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的这些树根是茶树根。
田螺山遗址与河姆渡遗址同属河姆渡文明体系。30年前,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人工栽培水稻曾震撼世界。
洋甘菊茶叶海南茶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