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信阳毛尖茶文化

2021-02-08 15:33:10热度:205°C

中国是的故乡,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它的内涵极其丰富,包含着茶叶生产消费及其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作用很大。位于河南之南的信阳市是著名的绿茶之乡,信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制茶、种茶历史,使茶叶很早就成为勤劳朴实的信阳茶区人民的生活支柱,且千百年来,信阳人以茶为媒,在生产与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阳茶文化,成为中华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为信阳灿烂文化的重要品牌。

一、美丽神话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信阳本没有茶,乡亲们在官府和老财的欺压下,吃不饱,穿不暖,许多人得了一种叫“疲劳痧”的怪病,瘟病越来越凶,不少地方都死绝了村户。一个叫春姑的姑娘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能给乡亲们治病,她四处奔走寻找能人。一天,一位采药老人告诉姑娘,往西南方向翻过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江,便能找到一种消除疾病的宝树。春姑按照老人的要求爬过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江,在路上走了九九八十一天,累得精疲力尽,并且也染上了可怕的瘟病,倒在一条小溪边。这时,泉水中飘来一片树叶,春姑含在嘴里,马上神清目爽,浑身是劲,她顺着泉水向上寻找,果然找到了生长救命树叶的大树,摘下一颗金灿灿的种子。看管茶树的神农氏老人告诉姑娘,摘下的种子必须在10天之内种进泥土,否则会前功尽弃。想到10天之内赶不回去,也就不能抢救乡亲们,春姑难过得哭了,神农氏老人见此情景,拿出神鞭抽了两下,春姑便变成了一只尖尖嘴巴、大大眼睛、浑身长满嫩黄色羽毛的画眉鸟。小画眉很快飞回了家乡,将树籽种下,见到嫩绿的树苗从泥土中探出头来,画眉高兴地笑了起来。这时,她的心血和力气已经耗尽,在茶树旁化成了一块似鸟非鸟的石头。不久茶树长大,山上也飞出了一群群的小画眉,她们用尖尖的嘴巴啄下一片片茶叶,放进得了瘟病人的嘴里,病人便马上好了,从此以后,种植茶树的人越来越多,也就有了茶园和茶山。

固然,这只是个美丽的神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但信阳毛尖确有着悠久的历史。

二、“源”远流长

信阳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宋朝,在《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把信阳茶列为名茶。元朝,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明朝,对名茶方面的记载很少。清朝,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叶生产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制茶技术逐渐精湛,制茶质量越来越讲究,在清未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

清光绪末年(1903-1905),原是清政府住信阳缉私统领、旧茶业公所成员的蔡祖贤,提出开山种茶的倡议。当时曾任信阳劝业所所长、有雄厚资金来源的甘周源积极响应,他同王子谟、地主彭清阁等于1903年在信阳震雷山北麓恢复种茶,成立“元贞”茶社,从安徽请来一名余姓的茶师,帮助指导茶树栽培与制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请陈玉轩、王选青等人在信阳骆驼店商议种茶,组织成立宏济茶社,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带买茶籽,还请来六安茶师吴记顺、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制茶。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行炒制。炒茶工具采用帚把,生锅用把长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个,双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锅用大帚把代替揉捻。这就是信阳毛尖的最初制作技术。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冲、小孙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带动下,毗邻各山头茶园发展均具有一定规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购买茶籽并学习龙井炒制技术。回来后,在“瓜片”炒制法的基础上,又把“龙井”的抓条、理条手法融入到信阳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锅用小把炒制为生熟锅均用大帚把炒制。用这种炒制法制造的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

民国时期,茶叶生产继清朝之后,又得到大力发展,名茶生产技术日渐完善。信阳茶区又先后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统称为“八大茶社”。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上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完善,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

为了迎接1915年巴拿马运河通航而举行的万国博览会,1914年,信阳县茶区积极筹备参赛茶样,有贡针茶、白毫茶、已熏龙井茶、未熏龙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1915年2月,在博览会上,经评判,信阳毛尖茶以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的独特品质,被授予世界茶叶金质奖状和奖章。信阳毛尖从此成为河南省优质绿茶的代表。1958年,信阳毛尖在全国评茶会上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

三、精制之茶

信阳毛尖是我国著名的内销绿茶,以原料细嫩、制工精巧、形美、香高、味长而闻名。外形细直圆光而多毫;内质香气清高、汤色明净、滋味醇厚、叶底嫩绿;饮后回甘生津,冲泡四五次,尚保持有长久的熟栗子香。欲得毛尖独特风格,须知细采巧烘炒。

采摘是制好毛尖得第一关,一般自四月中、下旬开采,全年共采九十天,分二十到二十五批次,每隔两三天巡回采一次,以一芽一叶或初展的一芽二叶制特级和一级毛尖,一芽二三叶制二三级毛尖,芽叶采下,分级验收,分级摊放,分级炒制。摊放的地方,要通风干净,摊叶厚度不超过五寸,摊放时间不超过十小时,要当天炒制完毕。信阳地区优越的气候与土地壤条风味件,是绿茶生产的理想环境,千百年一脉相承的手工制茶工艺,使“信阳毛尖”的独特无与伦比。

除人工炒制茶叶外,还有机制。唐代时用水车带动茶磨,将磨碎的茶叶制成团茶;50年代,用过简易筒形揉茶机和水利揉茶机,大大提高了工效。特别是由信阳县茶叶总公司、龙潭牌茶叶总厂开发研究的茶叶机械初制加工技术,结束了信阳毛尖必须依赖手工炒制的历史,把信阳毛尖的炒制技术提高到新的水平。

四、文化习俗

信阳饮茶的最大特点是普及。无论各色人等,男女老幼,朝野雅俗,几乎人人皆有嗜茶之好。见客先上茶,这是信阳人一般的家庭礼俗。不倒茶,主人便觉无法显示热情,愧对来客;茶成了好客的信阳人交友的重要仪式和内容,对遥远的友人,信阳人还喜欢寄一包新茗送情谊。用茶运载着缕缕情丝和绵绵厚义。

信阳在喝茶上十分讲究,极儒雅,极繁文缛节,贵族气十足。首先是茶具,一定要用透明的玻璃杯沸水要落了滚才可沏茶。杯中放了茶叶,注入浅水,但并不饮,而是倒去浮沫再注水,这叫“洗茶”。经过了这番洗,茶方可饮。送给客人的茶水不是十足的满杯,而是八成满,俗称“酒七茶八”。茶杯是绝对不可盖的,这既不同于北京的盖碗茶,更不同于闽南的功夫茶。信阳人饮茶无论城乡都讲究一个观赏美,客人到来,一溜十几个玻璃杯亮晶晶排开,一一放茶叶,又一一注浅水洗茶,再一一斟满,一杯杯捧到客人手上。主人在陪客人饮茶时,不断打量客人杯中茶水的存量,如果喝去一半,就会及时续茶,使茶汤浓度保持一致,水温适宜。到信阳做客,饮茶应漫饮细啜,边谈边饮,不可狂饮暴喝。客人喝足,倒掉残茶,即示意不再饮用,否则,主人还会给客人续茶。

在信阳,不仅客人登门要以茶敬客,真诚恭谨,而且亲朋好友之间的往来,也多以茶为礼,绝不疏忽。这是信阳流传了千百年的纯朴习俗。信阳民间,逢年过节或日常拜亲访友,都有馈赠茶叶的习惯,虽然包装简陋,却是他们亲情和友情的真诚传递。友人,特别是来自远方的好友,短暂的欢聚之后,临别之时意犹未尽,以自产的茶叶为赠,不仅是友情的展现,也是对友人深深的祝福。赴外地看望多年未见的好友同窗,战友同事,一包信阳毛尖必不可少。送茶表达的不仅仅是浓浓的故乡情和同窗情,还有互相的思念和永不褪色的友谊。在外地学习工作的信阳人从故乡归来,也总不忘带点上好的信阳茶,简单而质朴的信阳茶,成为友谊的厚重载体。

五、茶文化节

为带动老区脱贫致富,长期闭塞、落后的信阳,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发挥自身优势,迅速投入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原信阳地委、行署于1991年年底决定:以融贯古今的信阳茶叶为媒介,举办中国信阳茶叶节,利用这一独特的舞台,实现打开山门、走向世界的目的,并明确提出“以茶为媒,广交朋友,扩大开放,振兴信阳”的指导思想,确定了“茶叶搭台、经贸唱戏”的办节方针。

1992年5月15日至22日,第一届中国信阳茶叶节在信阳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5000多位宾客参加了茶叶节。开幕式上,举行了规模空前的文艺表演,并请著名艺术家和歌星前来助兴,茶节以茶叶搭台,经贸唱戏,成交总额达7亿多元。从1992年开始,信阳茶叶节将于每年5月举办一次。信阳茶叶节已成为信阳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从1992年5月15日首届中国信阳茶叶节开幕,到2008年4月28日第十五届中国信阳茶文化节开幕,信阳连续举办十六届茶节。十六个春天里,巍巍大别山敞开宽广的胸怀,拥抱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俄罗斯、加拿大、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的外商,以及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共5万多人次光临信阳,洽谈合作,共谋发展,为信阳发展献计献策,为信阳带来先进的管理信息和技术,为信阳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前十四届茶节,共实现商品贸易成交额100多亿元,签订经济技术合作项目900多项,总投资达281.8亿元。

信阳茶叶对信阳市的发展有着不同凡响的作用,所以,针对信阳茶文化今后的发展,要在树立“中国茶都”形象、规划茶城市、弘扬茶文化、开发茶旅游上做文章。一是广泛开展茶文化教育活动。举行各种形式的专题茶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广泛渲染茶文化。进一步确立以文化创造价值的茶叶发展战略,挖掘信阳深厚的茶文化内涵,营造良好的茶文化氛围,打造信阳茶文化品牌。二是继续办好茶文化节。围绕创建信阳“中国茶都”这一城市品牌主题,借助信阳茶文化深厚独特的历史底蕴及魅力,精心办好每届茶文化节,同时,办节与日常宣传要有机结合,加大深度。有组织地参加全国茶叶博览会,积极扩大信阳茶叶影响。三是深入开展茶文化科研活动。以“中国茶都-信阳”的名义与国内外相关知名文化机构或单位,联合举办信阳茶文化专题研讨会、专题论坛等;与国内外相关科技、教育机构协作,研究解决信阳茶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借助外力推动信阳茶科技、茶文化、茶经济的发展。四是大力开发特色茶叶旅游文化。首先,充分利用信阳境内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等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建设一批具有观光休闲功能的茶韵庄园项目,开发集采茶、制茶、品茶与吃、住、乐于一体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活动场所,让游客参与其中,探知种茶、采茶、制茶、品茶、赏茶的知识,领略茶趣,品味茶文化。其次,大力开发外形、材料、文字等具有信阳地域特色的茶叶旅游商品,满足旅游市场需要。此外,借鉴信阳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建设经验,在有条件的茶产区,扶持开发、建设一批茶旅游生态观光园区,实现旅游和茶产业的相互带动,相互促进。

茶叶做的点心白鸡冠茶叶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48374984 49843511 35112866 28661872 18724636 46362715'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171592) and MATCH(title) AGAINST('48374984 49843511 35112866 28661872 18724636 46362715'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