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阿婆茶”
周庄,位于上海与苏州之间,被誉为“江南第一水乡”。周庄人爱喝茶,逢年过节要请人喝茶;事商议要请人喝茶;想热闹要请人喝茶;农闲没事做了也要请人喝茶,喝茶在这里是一种公众性的社交活动。周庄有“讲茶”、“喜茶”、“春茶”、“满月茶”、“炖茶”、“阿婆茶”等茶俗,而其中尤以“阿婆茶”最为有名。“未吃阿婆茶,不算到周庄”,阿婆茶是周庄与别处截然不同的喝茶习俗,也是古镇妇女联络感情、消闲遣兴的传统社交形式。
阿婆茶和其他功夫茶一样,也讲究使用精美的茶具,但古意是特别强调的:镶嵌着古蓝色的青花瓷器盖碗、玲珑精巧的茶盅、古朴典雅的茶壶以及釉色光亮的茶盘,全都要古色古香,散发着悠远年代气息的,才算是正宗。吃阿婆茶是十分讲究的,水一定要用河里提起来的水,称为活水;水壶往往是祖上传下来的乌黑发亮的铜吊;炉子是用烂泥稻草和稀后涂成的,叫风炉。在周庄,村里的每一位男子都有一手涂风炉的绝活。最讲究的是柴火,使用曝干的油菜秆、富含清香的松木枝或竹片,燃烧起来哔哔啵啵乱响,竹枝或油菜的香味儿先自弥散开来,称为活火。活火在炉子下升腾,炉子上面铜吊里嗵嗵地冒着热气,氤氲出的气氛先热闹起来了。在松枝的香味儿和弥漫的水汽里,茶味渐渐地飘香,那种酽香四溢的感觉,不身在其中是难得品味的。
水煮好后,茶就上场了。取出密封的盖碗或紫砂茶壶,放入茶叶,用少量沸水先点“茶酿”,后将盖子捂上,待片刻,再冲入多量开水,色香味才出得透,喝起来才过瘾。喝茶的时候往往伴有茶点, 所以周庄人喝茶不叫“喝茶”而称之为“吃茶”。茶点一般是很有传统味道的:一碟自家腌制的咸菜苋;一碟诱人的酥豆;几点开胃的酱瓜;自己手做的颜色鲜艳的菊红糕……周庄人在每年春天,田里的油菜开始抽蕊吐蕾时,每家每户便要去摘菜苋、腌菜苋了,往往一腌就是几大缸。那菜苋名气可不小,方圆几十里无人不晓。主人摆好茶点,热腾腾的茶斟满杯子,表示自己的真诚和热情,宾客要喝上“三开”(即冲3次开水),喝得酣畅淋漓,显示自己的坦诚和谢意。宾主相欢,茶趣就浓厚。
吃阿婆茶多是由邻里轮流做东,在约定的当日,东道主一早就忙开了:淘米、牵磨、做菊红糕。用模子压制出来的菊红糕堆在盆子里,颜色鲜艳,形状漂亮,真像一朵朵盛开的菊花,口咬上去,香、甜、糯、软,十分诱人。下午,被邀客人便从四处嬉笑着陆陆续续赶来,每人还带了针线活,有的扎鞋底,有的插花,有的纳衣……宾主相互招呼,依次就座,吃阿婆茶就开始了。做着针线,扯着家常,嚼着咸菜,喝着香茶,热烈地谈着,朗朗地笑着,真是其乐融融。邻里之间一派和睦和亲热,谈论的话题大都是一些家庭琐事,田里收成,最多的还数儿女婚事。大多数的姻缘就是在这茶桌上牵线搭桥撮合成的,而且还都美满幸福呢。极个别的青年男女谈不拢,也是双方母亲在这茶桌上吃杯茶,说了声:“造个不是就散伙”(意即分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可以算得上是“民间婚姻介绍所”吧!
周庄阿婆茶是怎么得名的呢?常见的说法是:在周庄,无论是市镇还是农村,人们经常看到六七十岁老太聚在一起吃茶,久而久之就得名“阿婆茶”了。也有这样一种传说,在周庄有一个善良的老婆婆,名叫阿蒲,她爱茶种茶,把采来的一些茶叶送给贫穷的乡民们,接济他们。此后,人们就养成了喝茶的习惯。所以为了纪念她,就养成了一种吃茶的风俗,称为“阿婆茶”。还有人说是乾隆皇帝南巡向阿婆讨茶得名的,仔细推敲都难以确信。但是周庄品茶风俗的渊源久远却是有据可查的。元代,陈去病的先祖由浙江迁居周庄,以锤熏炉为生,生产铜锡茶壶,也许在这时候,周庄和茶已经有了较深的渊源。选择周庄作为茶壶的生产基地,说明此地茶事的兴盛繁茂。至今镇上还有明清时期建造的徽帮茶叶栈房建筑,从侧面反映了周庄历史上茶事的兴盛发达。
现在的周庄,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阿婆茶也在逐步变化着。涂风炉被各种新型灶具取代了,茶点再也不仅是那些“传统货”了,增加了各种上海糖果、苏式蜜饯,甚至还有进口洋货呢。变化最大应该是喝茶时所谈论的话题了。现在吃茶,谈论的已不再是那些儿女婚事,家庭琐事,她们也谈论政策形势、发家致富、科学技术,甚至国际局势……虽然话题变了,但阿婆茶所特有的那种浓郁、古朴的乡情和温馨、甜蜜的氛围依然存在。
当年,“阿婆茶”用来消遣解闷,说邻里,道街坊;聊行情,通市面,促进睦邻相亲,增进邻舍友谊。如今,“阿婆茶”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社交公关、文化娱乐的渠道。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的开发,周庄阿婆茶已推向市场。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来到周庄,对阿婆茶产生特殊感受,爱吃阿婆茶的茶点,并且留下她许多书信笔墨和动人故事。周庄人为了纪念她对周庄的恋情,开设了“三毛茶楼”。如今三毛茶楼的茶客源源不断,众多的中外游客相聚一起,饮用一杯清香纯净的阿婆茶,品尝阿婆茶的茶点,领略水乡古镇的韵味。
茶叶网上商城茶叶客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