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茶大红袍尊品
夏天啊,伤不起!那个温度,那个热啊!想喝茶,降降火!用来接待贵宾的哦。
老记大红袍很有名。 “天诣大红袍”“正红运大红袍”“正红程大红袍”“含香大红袍”“尊品大红袍”“印象叁仟大红袍”“印象贰仟大红袍”“一团和气大红袍”等。
中茶大红袍尊品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茶叶这东西众口难调,同样一款茶,一席间有5人,就有一人说… 八马是靠赛珍珠起来的,那铁观音是强项。其他茶就那样吧。中茶的没喝过。而且你。
想知道知道皇帝们喜欢喝啥茶,夏天到了,有些困,想喝茶提提神儿
不怎样,最好是龙井!
铁观音那里产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山位于福建崇安东南部,方圆60公里,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显,故名岩。
要正宗的传统泡茶技艺啊。
传统泡茶技法特色:道具简单,泡法自由十分适合大众饮用。冲泡步骤:烫壶:将沸… 奉茶:自由取饮,或由专人奉上。去渣:用渣匙将壶中茶渣清出。以备后用:客人离。
去中粮我买网啊,种类挺多的!好多产品都是中茶公司的~
外包装有(绿印)俩字 是一款生茶 为八十年代中后期
该茶采用云南优质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严格按QS标准,经优选、分级、经后发酵精细加工后蒸 压而成(通常称为熟茶),饼型圆实,松紧适度,汤色红浓,滋味醇厚。
茶馆的环境挺好的,进去心中有一种感觉,但是表达不出来,每次去的时候都是下午,茶味道跟价格挺配的就是没有感觉价格不合适,但希望价格不要涨哦,上次带朋友去。
福建大红袍!
老记大红袍好像历史很悠久了哦,我看到说乾隆皇帝喜欢喝,延年益寿。父亲。
大红袍乾隆皇帝(1711-1799),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爱茶皇帝,他曾说过:“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知茶善饮的乾隆皇帝,对大红袍推崇备至。在其《冬。
中茶海堤大红袍
厦门海堤茶叶老国企懂民心60年稳坐民生茶第一把交椅今年,武夷岩茶又曝出了天价新高,一份被网友流传的武夷岩茶采购目录上,全是3万一斤以上的茶叶,九龙寞岩壁那几株与武夷山齐名的大红袍,更是被标上了520万一斤的价格。问君啥比房价贵,路人遥指岩茶费。岩茶的走红,其中不乏炒作,市场供需与资源稀缺造成价格水涨船高也无可厚非,而更多的老百姓,只不过想喝一杯健康、安全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再时不时享受一泡高雅的“琴棋书画诗酒茶”。而海堤茶叶,这个源自老国企的品牌,自1954年创办以来,不论岁月如何更替,不论行业风云变幻,依旧面不改色,为老百姓源源不断提供着半个世纪以来最熟悉的味道。一杯茶,喝出了几代人的芳华……
以茶为命
做百姓口粮茶
厦门街头随处可见的海堤茶叶,是老厦门人名副其实的“口粮茶”。1956年厦茶公私合营后,承揽了国内乌龙茶内销和出口的重任。1979年,厦茶的乌龙茶出口量已经达到全国90%的份额。困难时期,在计划经济的政策下,老百姓每个月可以凭茶票到海堤领取半斤茶叶。对于厦门人来说,茶是民生之需,海堤茶就这么成了厦门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至今日,品质纯正、香气馥郁、耐冲泡、价格实惠等好口碑,依旧令海堤茶叶深得民心。
谁说便宜没好货?不论市场行情如何变动,经历了六十余年发展历史的老国企依旧能为老百姓提供一份“岁月静好”的茶叶。百姓茶的亲民路线,最直观地体现在价格上。在各类茶叶专卖店,想找到一款售价十几元的茶叶产品,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在海堤的店里,十多元的茶叶单品却是销售爆款。厦茶副总经理陈志雄回忆起1992年他刚参加工作时的茶价:“海堤的铁观音售价是3.8元/盒,如今的价格是12元/盒,那时候每个月一百来块的工资,到现在工资都翻了几十倍,即使物价飞涨,对于老百姓来说,海堤的茶叶还是家家户户都能轻松消费得起的。我们的包装也一直延续那个年代的风格,看起来平易近人。”
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在闽南、汕头等地,街头巷尾数以万计的食杂店,只要有兼卖茶叶的,一般都是厦茶制造的“海堤茶叶”。尤其是它的“三印水仙”,在漳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16元一盒,人人喝得起,有些老茶客甚至一天要泡1~2盒。在国外的华侨群体中,海堤茶叶也十分畅销,是很多老厦门人心中的家乡味。不仅如此,连北方一辈子只喝绿茶、花茶的茶客,都因为海堤茶叶的物美价廉、优良品质,开始了乌龙茶之旅。
当然,坚持亲民路线并非只卖低价茶,整体定位大众化的海堤茶叶,即使高端产品也沿袭亲民路线。有消费者评价说,在海堤茶叶专卖店零售价500元/斤的单品,在一些高端茶叶店里零售价应该要在3000元/斤。就拿像牛栏坑这样的稀有货来说,在海堤的零售价格在一万多元/斤,而市场价基本不低于3万/斤。在呈金字塔的产品结构下,低至十几元,高至几干元的各等级茶叶单品,都能在海堤茶叶找到。
在部分茶商掌控稀有茶资源,恶意抬价谋取暴利的同时,海堤依然坚持给市场供给实惠的茶叶。陈志雄说:“我们海堤的老员工,都是以茶为命的,茶行业的兴旺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茶叶是农产品,价格应当合理。20万一斤的茶,不是给老百姓喝的。让行业良性发展,全民都能喝好茶,是我们老国企的责任。”正如他所说,如果老百姓喝不起茶,那带来的伤害是全行业的。
稳定包销
促行业良性发展
2009年的厦茶“抄底大红袍”事件,被业界誉为一场经典之战。金融危机下,武夷山的茶农担心茶价下跌,而厦茶却在此时加大大红袍的采购量,与五个茶叶大户签下近亿元的订单,给武夷山茶产业吃了一颗定心丸,维护了当地茶产业的良性发展。也有业内人士质疑,厦茶的“抄底”会垄断大红袍市场。事实证明,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大红袍因其独特的历史韵味和口感深受茶客的欢迎,价格开始不断上扬,吸引了游资进入炒作。但是,厦茶握有几干斤的大红袍,却一直坚持做老百姓喝得起的茶,做到了茶叶的物超所值,并用实打实的库存量,平抑了茶价。
要打造民生产品,首先就要从减低成本、保证质量开始做起,这还离不开厦茶几十年来与茶农合作的口碑。早年武夷岩茶还未成为香悖悖的时候,厦茶为了让农民专注种茶、做茶,而不用把精力花在苦于怎么卖茶的问题上,对茶农施行“统购包销”的政策,一网打尽茶农手上的高中低端茶叶。像吴宗燕、游玉琼这些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也都是厦茶几十年的供货商。
其次,海堤庞大批量的规模化生产也是别人无法模仿的。武夷山的茶叶价格不管涨得多离谱,求茶的茶商依然趋之若鹜。不论外面的市场行情怎么变,不论其他的茶商出多高的价格,武夷山的制茶大师和茶农们,都矢志不渝地要以稳定的价格把好茶供给厦茶。茶农、茶户和厦茶已经是利益共同体,他们把厦茶当作可靠的“银行”,从不拖欠款项,茶农不愁卖茶,还能将马上收回的资金投入下一波生产。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一些大茶商找茶农进货,只拿几十斤货,自然都是“物以稀为贵”,而海堤则是长期合作,保证销量,甚至有茶户在厦茶的茶叶订单上的单价一栏写上了“你说了算”。
质量为先
开发名特优新品
與茶农长期合作、包销高中低等级茶,就是为了让茶农把精力放在做茶上,把茶种好、生产好。而厦茶则在此基础上把茶加工好,精制分级,让茶实现流通,而不因为局部炒作,产生让人望而却步的高价,使茶叶稀缺产品价格暴涨,或者让低端茶滞销。除此之外,厦茶还尽力引导茶农做好茶,每逢采茶、做茶时节,专门派技术人员到产地对茶叶原料和成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保证了产品质量的长期稳定。
与岩茶中大热的肉桂、水仙单品形成反差的,是其他武夷名丛的没落。陈志雄并不担忧:“市场经济会淘汰一些产品,但我{}〕也在开发名优特的新品。比如近年的瑞香、黄观音、金牡丹、黄玫瑰等,就广受观里。去年上市的一款金锁匙,刚上市就一抢而空,一下子卖了3000多件。这些茶都有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定位民生、面向大众消费者,这也是厦茶一贯的品牌风格。”
百姓茶的消费越来越市场化,他们注重安全、品质、便捷,厦茶也响应消费者的需求,开发优质高产、有特色的武夷茶小品中,增加茶叶的口味选择,有效缓解对大热茶品的需求过热现象。“我们新开发的茶品,口感一点不输肉桂、水仙,并且价格还很实惠。”陈志雄介绍,更多品种的上市,可以让市场需求分化。并且理性定价、涨价,几十年如一日地稳定行业良性发展。
厦茶是国内最早从事茶叶出口的进出口企业之一,“海堤茶叶”能够远销50多个国家,首先就得益于在质量上的严格把关。“如果没有通过所在国的农残标准合格检测,根本就进不了这些国家的市场。”陈志雄对此颇为自豪。在厦茶的生产加工环节,无论是十几元一包的百姓茶还是上千元的高端茶,都要经过厦茶流水线上的27道工序,每道生产工序都有严格的监测设备和手段。
然而,要达到出口标准,单是从后期生产线上严把质量关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源头的茶叶种植基地抓起,根本上控制农残指标。陈志雄介绍:“1975年开始,厦茶就有严格的茶叶出口标准,今年将重新更新出口加工贸易标准,不管出口还是内销,都让消费者了解产品是什么级别。”
古语有云,得百姓者得天下,高性价比、低利润茶造福了百姓,百姓更会善待如此用心的茶企,销量便是最好的证明。在海堤茶叶,类似“三印水仙”这样的单品常常卖到脱销,水仙单品的十几款产品每年销售额近2个亿。
“茶叶是一种食品,做茶叶生意就是在做良心生意,回归茶叶本身的品饮价值,对社会、对企业、对老百姓才是真的好。我们老国企就要带头引导行业良性发展“陈志雄如是说。也正因如此,海堤茶叶才能香飘不止,名扬海外,坐上民生好茶的头把交椅。
刘宝顺、刘锋:武夷岩茶“双刘”的不同传承之道2018年,中国,福建,武夷山。
一场名为“传承者”的活动正在朝前推进着,这也许是迄今为止,武夷岩茶技艺传承史中最为考究的活动。
师傅,弟子,技艺,传承,这是这个活动中最为核心的四个关键词。
十八位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以及他们挑选出来的一名弟子,将在接下来的数个月内,向武夷岩茶的爱好者们,展示他们最本真、最优秀的武夷岩茶的制作技艺。
在首批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体系里,有着“三刘”一说。这“三刘”分别是刘国英、刘宝顺、刘锋,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精湛的三位,当年曾有媒体将他们的风格分别用代表着“儒、释、道”来戏分,足可见三者同是制茶大师,又如岩茶魅力般风格不同。在上一篇“传承者”的文章里,我们已经对刘国英师徒有所了解,这里将对刘宝顺师徒和刘锋师徒做介绍。
同为武夷山“三刘”中的两位,但刘宝顺和刘锋无论在性格、做茶风格,还是平时的行事风格都有着极大的不同。刘宝顺制的茶,严格遵循传统,甚至主销区都是武夷岩茶的传统消费区广东潮汕地区;而刘锋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就以敢于进行各种新鲜尝试而出名。具体到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两位的理解和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却又异曲同工。
刘宝顺+刘仕章:性格腼腆,做茶严苛
刘宝顺:55岁,从事武夷岩茶制作33年,农艺师,1985年从福安农校茶叶专业毕业,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1989年至1994年任武夷山市茶科所所长。
刘仕章:1982年出生,2001年宁德地区农业学校毕业,从事武夷山岩茶制作16年。
性格的腼腆和做茶的严苛,是刘宝顺和刘仕章师徒身上最具识别性的标签。
刘宝顺,名气大,却在公众面前的曝光率极低,近年来多数出现在一些培训和授课的场合。在这些场合被学员提问时,他也总是言简意赅,甚至惜字如金。而他做茶的严苛态度,却经由他的茶享誉武夷山,也受到对茶的消费要求极为严格的广东潮汕地区茶友们多年的认可。
刘宝顺的特别,还在他的茶厂。青砖原木、自然古朴的建筑风格,在旗山园区中既显得传统,又低调,厂区的整洁程度,也是让每一位到过他厂里的人无不感慨的。
“工具的摆放、青叶的堆放、地面的清扫等,师父一直都严格要求。不管是做青还是精制,厂房的地板上都不能遗漏有一片茶叶。‘对茶要有恭敬心’,不(推荐阅读::普洱茶可以放多久,学习茶道文化和茶艺教程请关 注:www.guniangcha.com)能是空话,要落实在行动上。”徒弟刘仕章讲着师父刘宝顺对茶厂卫生的要求,“师父经常说,地都扫不清楚,还做什么茶?所以,扫地的活儿我们看到就做,从来没有半点马虎。”在刘仕章的话里,刘宝顺对茶的认真和对徒弟的严格可见一斑。
在师徒关系之外,刘宝顺和刘仕章还有着叔侄的亲缘。在刘仕章厂房的大厅里,刘氏一家的全家福挂在很显眼的位置,照片上四世同堂的一家人友善和睦。
除刘宝顺外,武夷岩茶泰斗级人物姚月明先生在世的时候,刘仕章也曾跟随姚老学习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技艺。这样的际遇是让人艳羡的。“师承姚老的那三四年,让我收获的绝不仅仅是做茶的技术,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在大厅的另一面墙上,姚老指导刘仕章做茶的照片一张张挂得工整。
“武夷岩茶行业最不景气的时候,大家都纷纷去做赚钱的民宿,整个兰汤村就只有我们一家在做茶。那时候做茶是真的在坚持,而且标准也从来没有降低过。做茶是整个行业的‘传承’,但是具体到我就是‘祖传’。”刘仕章说。
也许是在这个“祖传”做茶的家庭氛围里耳濡目染,刘仕章做茶的天分显而易见。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技艺程序里,正常学习摇青的时间是2个月,最少也是10—30天,刘仕章说他正正经经学了两个傍晚,不到十个小时。而对于传说中初制阶段最难的“开青”工艺,他说自己不记得怎么学的,也就会了。这些似乎在证明:手艺可以遗传、天赋可以继承的悖论。但在师父面前,他从来不敢炫耀,因为师父相信:世上就没有不勤奋能成功的事!
“以前每年春茶做手工茶,我和叔叔一人炒一人揉,这样平均每天都做出30-50斤的全手工茶。直到现在,叔叔50多岁了还是每年坚持做手工茶。刚开始学手工做茶的事,一件件都记着。”回忆起和师父一起做茶的事,刘仕章说一切如昨,历历在目。“揉茶时产生的水蒸气非常烫,刚学做茶时手被烫出泡都是家常便饭。”
对于武夷岩茶春茶初制阶段连续22天左右、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的劳动强度,刘仕章并不觉得辛苦。他说,现在的做茶条件和以前比,是不敢说半个苦字的。
讲起武夷岩茶传统技艺的传承,师父刘宝顺说:既然是传承人,要以传统技艺的传承为主,而不以产品的包装反客为主。外在要简单,越简单越好,内在要有底气,越深厚越好。徒弟刘仕章说:有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优秀存在,才会有传承人和传承弟子,茶和技艺才是根本。
刘锋和刘峥:创新和实践的担当
刘锋:56岁,从事武夷岩茶制作36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坚持培育茶树品种30多年。
刘峥:32岁,从事武夷岩茶制作15年。
刘锋和刘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在他们所制作丰富的茶品系列里,也体现在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培育的茶树新品种里。
在武夷山的所有“非遗”传承人当中,刘锋的超强动手能力绝不局限于传统手工制作武夷岩茶。
在制茶之外,他算得上是武夷山的非著名雕刻师。据说当年他自己雕刻的石头比茶叶还抢手;他还是一个为了修一根家里的水管,专门买了一套八万多专业设备的修理工;他更是自己厂房的设计师及建筑工人;他紧跟新的社交媒体步伐,微博、微信都是无法忽视的存在。在他的传承者,亦是他的儿子刘峥眼里,父亲是榜样,是上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
17岁开始做茶,先后在五夫茶叶站、兴田茶叶站、武夷茶叶站,从收购到选育,从制作到审评,从经营到科研,十多年的一线苦干,他经历了几乎当代武夷山茶叶的发展的所有历程,这些为他之后在武夷岩茶制作和研究上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结自己的前半生,刘锋用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对新鲜的事情,我一直有兴趣。”
1992年,在市场经济还未完全铺开的时候,他创办了仙凡岩茶厂,赚到了第一桶金;从1980年在兴田茶叶站开始,他就对育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此后的30多年里一直不辞劳苦地坚持育种。他育出的优良品种和传统手工制茶工艺结合,在各种名优茶评选中屡屡斩获名次;岩茶(乌龙茶)做好了,他又开始试制绿茶、红茶、白茶、甚至还有冰茶的制作改良工艺;在武夷山星村镇白云岩脚下,刘锋自家茶厂旁边,他用白鸡冠的茶树和其他品种种出了一个“茶”字,这片茶园已经成为茶友们的武夷山茶园打卡处之一。
刘峥是刘锋的儿子,是年轻一辈的茶人里集思维活跃、思路清晰且行动力强于一身的一位。面对探访,从制作到市场,从传统茶文化到跨界文化,他都有自己的思考。当被夸表达好时,刘峥很认真的说:“‘能言’完全是被逼出来的,我们这一代想要有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是必须要学会表达。不过,光说不练假把式。从来,我父亲都告诫我‘实干里出真知’的道理。”
“在17岁之前,父母是一点都没想到我会对做茶感兴趣的,真实情况也是如此。那时候我是心疼守茶店管经营的妈妈,才开始认真喝茶,接触茶,然后在父亲的带领下慢慢喜欢上茶,再然后开始学审评、学初制、精制各个环节。”讲自己如何开始做茶,刘峥毫不避讳当初的一切。
在刘峥的认识里,传承就是传统的东西传下来,创新的东西顶上去。“没有传统的东西,就没有根,没有创新的东西,就没有未来。”他这样告诉茶语网的编辑,“理解好手工做武夷岩茶,就是现在做好机械制茶的根本。但,无论手工和机械,身体力行都是必须的。”在他对于父亲的继承中,最大的继承不仅是父亲对于新鲜事物的兴趣和热情,更是那份踏实和肯干。
“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技艺是我们这一辈年轻的武夷茶人都在学习和坚持做的,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大家的认识都基本相同。如果一定要讲自己的不同,那我就是’秤不离身’。葫芦娃的法宝是葫芦,我的法宝是秤,审评和拼配离不了它。”刘峥说,估计这也与夜晚有关系,他说自己是夜猫子,凌晨之后才是他的工作时间。
早在2009年,茶厂大小事务已全部由刘峥打理,不过在岩茶生产季,父亲刘锋依然还活跃在生产一线。“每年厂里的第一桶茶一定是父亲做的,做茶时他依然是灵魂人物。”刘峥说。事实上,刘锋每年茶季做的远不于此,每年面对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学习岩茶制作的岩茶粉们,他都会敞开茶厂的大门,亲自教授。
对于刘锋来说,他将他为之奋斗半生的事业传给了儿子,而对于刘峥来说,将这份事业继承和创造出新的价值,成为了他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