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红工夫红茶
湖南省也是茶叶的发祥地之一,汉志有“茶陵以山谷产茶而名之”的记载,茶陵也称“茶王城”,绕城面而过的10水亦称为“茶水”。然而,湖南红茶的产制,仅百余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清咸丰三年(公元1858年)首先在安化改制,临湘继之。据《同治安化县志》(1858年)载:“洪(秀全)杨(秀清)义军由长沙出江汉间。卒之,通过茶亦梗,缘此估帆(指茶商)取道湘潭抵安化境倡制红茶收买,畅行西洋等处。称曰广庄,盖东粤商也。”又载:“方红茶之初兴也,打包封箱,客有昌称武夷茶以求售者。熟知清香厚味,安化固十倍武夷,以致西洋等处无安化字号不买。”同治《巴陵县志》(1872年)有:“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与外洋通商后,广人挟重金来制红茶,农人颇享其利。日晒,色微红,故名“红茶”,同治《平江县志》(1874年)载有:“道光未,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吴觉农先生指出,“湖南生产红茶?实际也可以说是两湖生产红茶的最早时期,应在1850年(道光未)以前,亦即在太平天国起义以前。除广商外,据老人回忆,“安化红茶系清同治年间由江西宁州商人在养口租湛引以行开设吉祥茂隆牌号,设置示范茶庄传授技术”。由于安化红茶销路好,汉寿、新化、醴陵、湘阴、浏阳、平江、长沙等地相继生产。最高年产40多万箱。自1891至1916年的20余年中,湖南茶年一般达80万担,1915年曾超过100万担(1944年),最低为1949年2?3万担。50年代始,安化、平江、桃源、新化、涟源、石门相继建立国营红茶精制厂,加工工夫红茶,产量日增,至1988年湖南红茶产量达40余万担,其中工夫茶10余万担,成为我国工夫红茶产量较高的省之一。
湖南南靠五岭山脉,北面长江之中游处于西南云贵高原到江南丘陵,从南岭山脉到江汉平原的中间地带,三南环山,丘陵为主。有湘、资、沅、澧四水纵穿全境和汇集于省内北部的洞庭湖。俗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土壤为红黄土,微酸性,适宜茶树生长。
湖红工夫的产区安化、新化、涟源一带,位于湘中地段,处雪峰山脉,位资江之中中游,“缘安化三乡,遍地有茶,山崖水畔,不种自生”。桃源产区地处武陵、雪峰两山余脉,有沅水经流,古《荆州土地志》云:“楚南茶出武陵七县,桃源其一。”平江、浏阳产区,位于湘之东北,处幂阜山脉之南端,有汩水、昌江及浏阳河贯日春茶叶优势穿全境。《同治平江县志》记有红茶盛行时:“上自长寿,下至四乡之晋坑、浯口,茶庄数十所,植茶者不下二万人,塞巷填街,寅集西散”的一片繁荣景象。湖南不但产制红茶经验丰富,而且具有众多的适制红茶品种的种质资源。历史上安化有芙蓉山仙茶,南路近江邑瑶山内有界牌茶,此外还有永明大凤茶,郴州五盖山苦茶,汝城白毛茶等。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茶树质资源,现在正逐步得到利用。吴觉农先生评论湖南“可以生产同祁门和宜昌一样为国外所欢迎的高香红茶,还可以栽培和发展与云南相同的国际上著名大叶种红茶。”
湖红工夫以安化工夫为代表,外形条索紧结尚肥实,香气高,滋味醇厚,汤色浓,叶底红稍暗。平江工夫香高,但欠匀净。长寿街及浏阳大围山一带产香高味高(靠近江西修水,归入宁红工夫),新化、桃源工夫外条索紧细,毫较多,锋苗好,但叶肉较薄,香气较低,涟源工夫系新发展的茶,条索紧细,香味较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