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茶 > 黑茶知识> 正文

普洱茶生茶时间

2022-11-03 17:50:13热度:32°C

1、普洱生茶性凉,比较适合在夏天饮用,可以达到降暑解热的功效,而熟茶性温,适合冬天饮用,起到暖胃暖心的作用。 2、普洱茶越陈越香,越好喝。对于一些新普洱生茶,过一两年喝口感更好,比现在好喝。但要注意在适当的存放环境下,才会出现越陈。

普洱茶生茶时间

恩。区别还是大的。熟茶由于经过渥堆发酵已经没有苦涩味。所以基本上出汤快慢不会太影响口感。不过只要茶好。生熟茶前面泡都直接出汤。有些生茶不要用太开的水。以免苦涩味出来

普洱茶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清饮指不加任何辅料来冲泡,多见于汉族;混饮是指于在茶中添加辅料,多见于香港、台湾,如香港在普洱茶中加入菊花、枸杞、西洋参等养生食料。 普洱茶具有降低血脂、减肥、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

普洱茶的保质期是多长时间

晓晓老师答问:我想,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个人的口感偏好和身体体质,还有一个是茶叶的存放环境。咱们先谈谈个人口感偏好和身体体质。喝茶,先了解自己的口感喜好和身体体质。普洱生茶新茶茶性微寒凉,含有较多茶碱和咖啡碱,不太适宜神。

普洱茶一天什么时候喝最好

我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记录,可谓是源远流长,普洱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但是普洱生茶和熟茶有什么不同呢?

普洱茶的最佳保质期是10年左右。如果储存不当,最佳保质期会相应缩短。 储存普洱茶十分讲究,高温、潮湿的环境容易造成霉变,因此要想品味普洱茶的陈香,应将其存放在20℃~30℃、湿度小于75%、通风阴凉的环境中,并且要隔绝有异味的食物,防止普洱。

如何辨别

常喝茶的你知道生熟普洱间的区别吗?

据普洱茶收藏人士表示,收藏普洱茶饼必须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是要区分生茶和老茶。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老茶基本以青饼、生茶为主,即未经过人工发酵工序,把采来的茶青萎凋、晒干、蒸压成型后干燥而成的饼茶、散茶称为生茶(青饼普洱),让其与。

一般是生茶放的时间久了好一些。 生茶和熟茶的不同之处是:熟茶是用晒青毛茶经过发酵制成,这种发酵属于人工发酵;而生茶在储放的过程中发生的是后发酵,是自然发酵。因此生茶就是生茶,熟茶就是熟茶,生茶放久了虽然会转化,变成陈茶或老茶,但。

普洱茶江湖谁主沉浮?谁将左右武林?

在普洱茶的江湖里,古树派、台地派,生态派、有机派,大树派、小树派,生茶派、熟茶派等等,江湖有些纷争、有些乱,恰似一部现代版的“天龙八部”。

2008年以来可以算古树派占居上风,我想在“普洱武林江湖”中永远也不会有绝对的盟主。江湖本该多元共生,那些追求一统武林的“盟主梦”,从没有正真一统过武林。有人问我属哪一派?我无派!非要安个派,自嘲“客观派”。

言归正传。古茶树目前从西双版纳州、临沧市、普洱市及部分区县出台的《古茶树保护条例》的界定:“古茶树是指行政区域内的野生型茶树和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栽培型茶树”。但在行业内的古茶树多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栽培型茶树古茶树,官方公布云南省目前有古茶树面积30余万亩。

保护古茶树是因为其资源稀少、珍贵,同时是人为影响过渡,不得已而为之。用树龄在一百年划分古茶树本来无可厚非,但我爱钻牛角尖,本性难改,有些新想法或研究出什么东东,也就很直接的讲出来。树龄在一百年以上为划分标准我提出一点自己的建议:“一百年”是个数量词,没有具体的时间起止点,也就缺乏具体的标靶,短期内一般看不出纰漏和瑕疵,但时间稍长问题将会暴露出来。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云南省种植茶叶面积近百万亩,若再过四五十年,这些茶树也将达到一百年树龄,按照这样云南的“古茶树”将有130万亩左右,很多还是台地茶,那时的“古茶树”也就不是现在所指的古茶树了。保护条例的边界及意义又将如何定义。

我认为用一个具体的时间点来界定要准确、科学些,如“在民国元年即一九一二年以前种植的茶树为古茶树”,这样受保护的古茶树面积始终保持在30万亩左右,保护才越来越显得有意义。

古茶树从树的粗细、高矮还是区别很大,在同一片地、同一品种、同时种植,但不同的留养模式,一部分长得比较高大,一部分由于修剪长得相对矮小,人们普遍认为茶叶品质会有变化,价格也自然很悬殊,但原因又说不清,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

俗话说:“树干有多高,主根有多深;树幅有大宽,须根有多长。”我求证过几位移植大树的师傅,他们都认为古人的这一总结完全在理。适者生存法则,黄山上的迎客松,能在石缝中成长,必须要有足够强壮的根系。茶树要长的高大,没有扎于深土下的根系,首先是长不大,其次是长不稳固。所以相对高大的茶树根系一定比长得矮小的扎得深、长得壮,这样就引出问题的实质。

根系扎得深,长得壮的茶树是以吸收土壤深层的矿物质养分为主;根系扎得浅,长得小的茶树是以吸收地表浅层的养分,主要是人工增加的养分为主,所以乔木型大茶树品质、口感更好的原因应该在于此。所以茶树品质就与土壤、树形(留养模式)、品种、海拔、气候、树龄、加工工艺等要素有关,其中土壤中的成分、树形大小两个要素尤为重要。

茶叶江湖如此之大,海纳百川,存在就有道理,也用不着刻意支持或打压哪一派。常言道:三十年河朝东,四十年河朝西。2003年以前茶叶江湖里是台地派、绿茶派占上风;最近这十多年为古树派、熟茶派占上风;二十年后谁将左右武林?也许又出来一个乔木派、中期派、老茶派,谁又能知?(本文来源:普洱双语,

探知:“古今普洱茶族谱”理解真正意义上的普洱茶

前言:云南省,作为普洱茶的主要产地,世世代代聚集少数民族,由于地处边关要塞,山路阻塞、交通不便,且世代以来云贵区域部分少数民族重语言而轻文字。因此,历史上关于普洱茶相关演变的各种记载不慎详尽。

如今,我们无法还原及定义历史,仅能凭借现有史集、相关记载、民间传说及云南这篇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活的那些传统茶人习惯,去论证及探究历史的真义。

多年以来,针对“普洱茶”概念的纷争从未停止过,有人强调只有陈茶和人工发酵“熟茶”才是“普洱茶”,炒青晒干新茶(包括新近散茶和紧茶)都不是“普洱茶”,同时强调新近散茶和紧茶不宜大量饮用;还重复引用民国期间勐海商人的记录和藏人所饮茶及藏人对所饮茶的评价为依据,并有人评价某文将普洱茶概念说透了。

然而,从茶马古道在云南的起末至“武侯遗种”的传说,自古以来普洱茶已流传演变千年,而今的我们又有谁敢于放言能够将“普洱茶概念”“说透”?那些急于为普洱茶正名的人,大多也只能凭借浅薄之见,以片面歪曲的观念,试图笼括和定义它罢了。那么,认知普洱茶我们又该从何下手呢?

一、先看“普洱茶”其名的来历及它所称谓的对象

先论普洱茶名字的来历

清阮福撰:“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清段永源的《信征别集》也有类似记载。有人便据此认为:“普洱茶”之称是“按产地命名”。若真以产地命名,那其名称里必带“六大茶山”或“思茅”,但事实并非如此。

实际是以管辖隶属机构命名,也就是“普洱”为明代、清初车里所辖的“极边地”(北端门户),在那里设置“通判”类别的“车里头目”管理“六大茶山”茶业并收茶税,凡由此遵章贩出的车里茶(主要是“六大茶山”茶),都须加盖“普洱”官印。这些茶到异地,外地人就按盖在其上的“普洱”章印称为“普洱茶”。

再论该名称称谓的对象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师范《滇系》、檀萃《滇海虞衡志》、雪雨《鸿泥杂志》和《普洱府志》等记载是产于“六大茶山”。该茶山当时的自然生态环境据清段永源《信征别集》等记载是“其山川深厚”,即森林植被深厚,生态良好。当时的茶树群是据《普洱府志·食货志》载“其树似紫薇,无皮,曲拳而高大……多瘤如云雾状”,可见都是高大乔木老树林。

比照当地现今残剩的同类环境里的同类茶树的茶,可知都是香气浓、苦涩味微弱、滋味甘甜厚重、茶气十足、耐泡度很高的茶中极品。当地这类茶,现喝还恨遇见晚,何须等其陈化和发酵?明显多此一举!因而,当年被称“普洱茶”者,是根本无须“陈化”和“发酵”就可新喝的!

当时被命名“普洱茶”的系列品里,除唯一发酵品茶膏以外,有散装的新近蕊茶和芽茶、有大、小规格不等的五种新近紧团茶。

而当时的茶膏,是“云:‘细茶末入竹筒中,坚塞两头,埋污泥淯中,日久取出,捣汁熬制而成。块小而润泽者为上,块大而焦枯者次之。”从末两句可知,茶沫受潮结团,发酵生热后松散,是隔绝空气的纯发酵茶。其内“污泥”是习惯性语误,实际指“淤泥”。又从催缴贡茶的《札文》内“生、熟茶芽”知,每年贡茶中有传统生茶(生晒或生晾茶)及传统熟茶(炒青晒干或晾干茶)。《大清会典事例》载:“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普洱府志·卷八》载:“熬膏外,则蒸而为饼,有方有圆。圆者为筒子茶,为大团茶,小至四两者为五子圆”。

所以早期被命名为“普洱茶”的“炒青晒干或晾干茶”中还有“七子饼茶”和“五子饼茶”及方形“砖茶”。

可见,早期命名而长达数百年历史的“普洱茶”家族中,有少量隔绝空气的纯发酵茶、但更多的是传统生晒茶和传统熟茶(即今生茶),传统生晒茶和传统熟茶制成规格不等的多种紧团、紧饼和紧筒等,它们才是“普洱茶”开初的祖先!

清宣统元年贡茶停收后,原有茶林未遭损毁,几乎完整过渡进民国,所产的香气浓、苦涩味微弱、滋味甘甜厚重、茶气十足、耐泡度很高的美滋美味茶中极品,如数归属茶商。因而,当地倚邦和易武等寨众多贩茶坐商及行商,仍无必要制作“发酵熟茶”。

论其干燥工序,在那些年月里,当地茶农、茶商都曾建有专用来干燥茶的避烟“烤灶”,即土匹房内灶窝顶罩个土锅或铁锅密缝避烟,转拐角设烟冲。朝外的灶洞里烧火,由锅传热给烤房空间。有的“烤灶”保留并使用到前三四年前。它里面的温度约28℃—36℃,农家就低而商家就高,因而传统茶农的茶料一般无烟味,而无传统的瑶族等新茶农的茶料有烟味,故曾称烟味为“民族味”。

因而,“古六大茶山”明、清及其以前不会有实质性“烘干”茶料。而唐末以前,更是连锅都没有或不用,饭菜都用竹筒煮或叶子包烧,甚至直接烧烤。

茶的干燥,则主要是生晒或生晾(即正综晒青或晾青的“传统生茶”),偶尔用棍夹鲜茶烤熟后揉制再晒干或晾干,或直接把鲜叶盛紧于鲜竹筒内先烧后烤干(蒙昧传统“熟茶”)。有了土(陶)锅以后,才开始有炒青晒干或晾干的茶料(正宗的传统“熟茶”)。从烤灶的温度控制范围可知,当地人忌讳高温干燥,不会有实质性“烘干”的茶料!

二、从品种、地域、工艺、工序、陈化、发酵等角度探究历史上的“普洱茶”

有人说:古今都“有人生产假普洱茶”,这的确是事实!清张泓《滇南新语》就有“滇茶有数种,盛行者曰木邦,曰普洱。木邦叶粗味涩,亦作团,冒普茗名,以愚外贩。因其地相近也,而味自劣。”的记载。其中强调了“其地相近”,证明当时(包括临沧茶)的“木邦茶”“亦作团”却被界定为“冒普茗名”的根本原因,还不是地异性,主要是因为“叶粗味涩”和“味自劣”。可如今已是名正言顺的“真普茗”了。

现今“假普洱茶”的划定,究竟以何为本质界线?是茶种与地域?是初制工艺?还是陈化与否?或是发酵与否?

若论茶种,整个云南多数都是大叶种,其炒青晒干的料,就真的都适合长期存放吗?谁将全云南茶都存放验证过15年以后,都能“越陈越香”呢?目前普遍误解的“陈味”真属于“陈香”吗?!“越陈越香”就一定有“珍藏价值”吗?!普洱茶“珍藏价值”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

答案理当是:苦涩味彻底消失以后,或还留有真正的香气和真正纯正的陈化滋味;或至少还留有发散与通气等药理性茶气。

所有云南茶存放15年以后,都还会有香气和滋味或至少还有发散与通气等药理性茶气吗?谁验证过呢?

本人敢断言,将各外省品种的茶籽直播于倚邦街或弯弓寨范围,长出的上百年乔木老树上采制的炒青晒干茶,也能够“越陈越香”!若“越陈越香”就有“珍藏价值”,那它们也有与当地同类茶等同的“珍藏价值”。因为,茶的“珍藏价值”根本不在于茶种,而在于茶苗类型、自然气候(经围度、海拔等)、生态环境、土壤、树龄、树干情形、采摘和工艺!

若论地域,历史上的“普洱茶”几乎仅是“六大茶山”所有茶品的专用名词,其余当时概被认为“冒普茗名”。

勐海茶曾概被称为“藏砖紧茶”,不曾受褒与贬;临沧及其周边茶被统称“木邦茶”,曾被贬为“叶粗味涩……味自劣”;下关“云南府之太华茶”和“大理府之感通茶”曾被贬为“徒尔其名,未尝见也”。几乎都不适喝新茶,故而都没列入“普洱茶”内。

而普思茶呢,明末李元阳万历《云南通志·卷十六》载:“由景东历者乐甸行一日至镇沅府,又行三日始达车里宣慰司之界。行二日至车里之普洱,此处产茶……其山为孔明寄箭处。又有孔明碑,苔泐不辨字矣。”可见,这一路,直到“普洱”才说“产茶”,但却产在孔明山周边,即“六大茶山”;清代众多史料也证实当年“普洱”本地“不产茶”。那些零散古茶林,纯属自产自消所遗留。

但从民国起,先后将勐海、思普、临沧、下关、大理,以至云南全境茶,不顾其差异大小,概列入“普洱茶”,囊括其内。其内所有炒青晒干茶都真有15年以上“珍藏价值”吗?

若论工艺,有人说:同是大叶种为原料,制出的茶未必是普洱茶,原因在于普洱茶需以低温炒青的方式杀青,以晒青的方式干燥。的确,云南大叶种鲜叶初制的茶料,未必都是普洱茶。

史上的传统普洱新茶,分生茶(不经锅炒,以生晒与生晾,包括晒红与晾红)和熟茶(炒青后晒干或适温烘干或晾干)。

对其生茶暂不缀言,其熟茶(即今所误称的生茶),其杀青并非某些人所谓“不超80℃”“低温炒茶”,或“80℃~100℃”间,而是约180℃~200℃高温炒茶。此外,目前大量使用的杀青机械“杀青”是否属“炒青”呢?它主要是高温“蒸青”!经此而揉制后“晒干”或“晾干”者也不算“普洱茶”?

若论工序,就涉及其名称,若将“杀青”方式称作“炒青”,那么其“干燥”方式就不该再称为“晒青”,理当称为“晒干”才不易将两道截然不同工序混淆。

杀青工序类称“炒青”、“蒸青”、“晒青”“烘青”;干燥工序则应称“晒干”、“晾干”、“烘干”才相类而“规范”!不该鸡鸭混杂。

有人说:对于炒青、晒干的“成茶”,云南民间传统上称之为“晒青毛茶”。“晒青”一词明摆是专家“专业术语”,是有人知其“来历不正”还是别的何因,撒谎嫁祸“民间传统上”。

事实是,云南民间曾经只称其为“炒青茶”或“晒干茶”,自古未传闻“晒青”二字。是这十几年来,由专家传商家,商家传农家。如今却变成“地球反转,水倒流”,“专家”真会“玩”啊!

论陈化与否,有人说普洱茶品质是指的‘越陈越香’的特点,而且说它是由独特的杀青方式和干燥方式制作,因而引起随时渐变造成的效果。这就更闹儿戏了!

普洱茶的“品质”,竟然仅限于“越陈越香”那么简单?只要“造成‘越陈越香’的效果”,那茶就是“高品质”的“普洱茶”了?

但“越陈越香”仅是对茶的“香气”而言,还没包括滋味、回甘、生津润喉、发散与通气力等。如果只要“越陈越香”就是“高品质”的“普洱茶”,其“陈香”也仅是出自独特的杀青方式和干燥方式制作引起随时渐变造成的效果,那么只要按上述工艺制作并正常存放,不仅所有云南茶都属“高品质”的“普洱茶”,全国产茶各省的同样的工艺制作和同条件存放的茶,也都能“越陈越香”而属于“高品质”的“普洱茶”,也就不存在“假普洱茶”!

当然,在“普洱茶”饮用史上,也固然会有人购买后短期消费不完,留陈化以后饮用的,其中也必有正常陈化者,因而公认无霉变陈化茶也是“普洱茶”族的成员。

但目前市面上的所谓“陈茶”,多为霉烂茶;其所谓“陈香”,多为“霉臭”和杂异味。“熟茶”则普遍是陈霉(泥臭)味。只有炒成梗和叶都基本上是纯黄绿色的生态性乔木新茶,尤其生态性乔木老树新茶,才是真的新香;只有这类茶最好在45%~65%湿度和28℃以下清新保存而不曾丝毫霉变者,才会有真正“陈香”和细腻纯正的“陈化滋味”!

有人轮番重复说:佛海茶品质如何优良,气味怎样浓厚,多次发酵的制法多么独特神秘,别人仿制不了。事实上,异茶各味,口随近味,优劣各好,各赞其茶。

各茶区茶的滋味与气味特点,养成了各自消费者的口味习惯,也就往往各赞其茶。只不过,有些人的口味习惯是自然形成的,赞美其茶也出自本意;

而有些人的口味习惯却是被迫形成的,赞美其茶也未必出自内心。况且,喝惯劣质茶粗味或杂味者,往往优劣滇倒。因而未必是别人仿制不了,还可能是别人仿制得更好!
论发酵与否,前文已述,云南茶多数产地的原料,苦涩味较六大茶山者倍重,仅六大茶山乔木老树茶等适宜饮用新茶,故而古人仅将六大茶山茶称为“普洱茶”,输内地,甚至入宫廷。其余茶很难让众人接受新喝,因而都被列其外,被迫贩边销。

勐海(粗老的)“藏砖紧茶”和木邦茶分别从缅北和西北入藏。到清末与民国,许多商人图谋低进价而高价销的暴利,发展并扩大经营勐海茶。为降低其令人厌恶的苦涩度,商家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满足“不可一餐无茶”的藏人。藏人则因路途遥远茶价高,还几乎仅能勉强买到苦涩茶,又不知正常工艺及茶味内情,被逼无奈,任其各施法术降低苦涩度,哪怕仅能勉强入口也得喝。稍微爽口者,就倍受称赞了。

上世纪50年代某年秋末,藏人到易武收购修枝剔下的老黄叶,即为铁证。无奈之举,未必真值得称赞和遵循!退步说,即使值得称赞和遵循之,它也仅能列入该茶家族,无资格凌驾于其“祖先”顶上强霸“祖先”牌位!

尔后,半个多世纪(尤其上世纪80年代)以来,推广台梯式、扦插育苗、暴晒化、单一密植、并使用化肥与农药的新式茶林,其茶更是除了苦涩味,就几乎再无唯茶特有的甘甜味,入口寡薄,入喉干痒,入胃腹饥,饮后失眠。

使外地人仅知茶都苦涩,不知啥是茶真味,避让云南新茶,避不开者喉咙麻木而适应。但此类苦涩度高而不宜新喝的茶遍布云南境,其量几乎(随机推荐:男生喝什么茶对身体好,学习茶道文化和茶艺教程请访问:茶文化,:www.guniangcha.com)占99%,所以有人钻头觅缝求法术,再加市场自由,出现各种不规范的制茶法。可是,无论机械速效削篾,还是人工缓慢削篾,都应异曲同工,削出同是篾片,而不该有屑篾差异。人工发酵的“熟茶”理当与十几、二十年的正常陈化茶类同。

李元阳《嘉靖大理府志·卷二》“藏之年久,味愈胜也”之记载,如今已无法考证其收藏方式及品质,也许仅是他独自怪僻嗜好的霉茶呢,现今就有人嗜毒品如命。即使不是,也仅能证明古人中有人喝陈茶并称赞陈茶,无法证明古人中无人饮用新鲜茶和不赞美新鲜茶(实际上凡沿途且路不甚远者,喝新鲜茶者为数更多);同时也无法证明只有陈化茶才能饮用而新鲜茶就概不宜饮用;更不能证明“只有多年陈化茶和人工发酵茶才算是‘普洱茶’”!

再说,既然“记载当时还没有普洱茶之名”,怎知“普洱茶”就是专门针对“藏之年久,味愈胜”的茶命名的呢?!

既然“普洱茶”未必是专门针对“藏之年久,味愈胜”的茶命名的,而且当时主流还是惯于(追求)喝“新茶”,凭什么硬要强行将“普洱茶”限定于“陈茶”和人为“发酵”的所谓“熟茶”?!凭什么毫无依据和道理地要把“普洱炒青晒干新茶”排除在“普洱茶家族”之外呢?凭什么强权“开除”“炒青晒干新茶”的“普洱茶”“祖籍”呢?!

将存放5年及其以下的普洱生茶称为“普洱茶”,为何有人提异议?原因很简单:“普洱茶”原本仅针对苦涩度很低、茶味则(即唯茶特有的甘甜味)浓厚、适合新茶就饮用的“古六大茶山”美滋美味的乔木老树茶命名。但如今却已将整个云南茶区囊括划入“普洱茶”原料产地。这些茶区的多数茶,苦涩味偏重而茶味(唯茶特有的甘甜味)淡薄,众多消费者很难接受其新茶。但这类茶恰巧进价偏低,图暴利而专营此类茶的文商,为其此类茶辩解,造出“‘普洱茶’本来就需经存放多年陈化或发酵成‘熟茶’以后才饮用”的荒谬理论。

某些人所说的“普洱茶的性状变化具有连续性”只是“普洱茶”具有的特点,不是“普洱茶“独有的特点,故不是该茶被称为“普洱茶”的原因和渊源。既然该茶之所以称“普洱茶”,是因为其“性状变化具有连续性”而“越陈越香”,那么人工“熟茶”的连续渐变性很弱,干嘛硬要挤入“普洱茶”族?!

综上所述:“普洱茶”之名原本是针对苦涩味轻而茶的甘甜味浓厚的“六大茶山”炒青晒干等乔木老树新鲜茶命名的,这类茶才是“普洱茶”的祖先!其它那些苦涩味重的茶,因当年不受内地欢迎,只能“绕边销售”,没机会路过“普洱”北关加盖“普洱”官印,故而没被列入“普洱茶”祖籍。

后来为了沾光“普洱茶”美名,挂靠“普洱茶”族谱,可它们偏苦或偏涩的特点却不太适宜新茶现喝,迫不得已,要么留到陈化,要么做成人工“熟茶”。因此,将炒青晒干的新鲜茶滞留陈化或人为“发酵”后再泡喝,并非理所当然的自然之举,而是面对苦涩味重的茶被逼无奈的变相之举。

不是云南的所有炒青晒干新鲜茶都不宜现喝,而是其中苦涩味重的那些新鲜茶不宜现喝;

不是云南炒青晒干新鲜茶不宜大量饮用,而是所有的茶(包括陈茶与“熟茶”)都不宜大量饮用;

不是原本为“普洱茶”祖先的炒青晒干新鲜茶都不该算作“普洱茶”,而是针对那些弱势茶而以变相方式制作,确又羡慕“普洱茶”美名而后补嫁入“普洱茶”家族的“发酵熟茶”,没资格喧宾夺主强占“普洱茶众祖先牌位”!

谁主张仅陈化茶和“发酵熟茶”才算是“普洱茶”,认定炒青晒干新鲜茶不是“普洱茶”,那就好比是:他自己不是他父母生的!因世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无论炒青晒干的新茶有没有“普洱茶”族籍,那些苦涩度低,唯茶特有的甘甜味浓厚,生津、润喉力强,发散与通气力足,美滋美味的乔木老树生态茶不仅不会受冷落,而且将很少等它转化就迫不及待地被消费,弄不好抢购者会撞破头。

而那些苦涩度偏高,唯茶特有的甘甜味淡薄,生津、润喉力,发散与通气力弱的廉价茶,不管陈化与否,人工发酵成“熟茶”与否,别说是让它俩独占“普洱茶”名,就算它被夸赞成“常生不老仙丹”,随着人们对茶认知的不断深入,也将逐渐被条件优厚者冷落,甚至淡忘,主要留给购卖不便、或条件欠佳、或不求茶的优劣等群体,勉强而无耐地购卖消费。

这类茶的消费者,多无适宜长期存茶的场所,一般只能购买陈茶或所谓“熟茶”,就有人借势经营此类低价却高利茶。但“陈茶“也罢,“熟茶”也罢,未杜绝霉变,终要夭折,送命也站不稳“普洱茶”祖先牌位!(高发倡2017年7月6日于易武古镇)

结语:本文观点仅代表本人,供茶油探讨,文章让我们理清普洱茶的来龙去脉,更好的认知普洱茶,但台地茶对中国的茶业发展也有不可或缺的贡献,如今我们更应该把如何把台地茶做好,如何依据时代改变茶园种植模式种植管理放在首位,别老是争论鸡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才是。

普洱生茶是晒青绿茶也好,是普洱茶也好,最后落地的都是好喝、安全、卫生、性价比高。就如一个人,他叫鲁迅,其实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都是一个人,人们记住的是他对中国现在文学的贡献。人叫什么不重要,人品才重要,同样,茶叫啥也没那么重要,茶的品质才重要。

不管你用啥工艺,你现在要是能把台地茶做得好喝、安全、健康、卫生、性价比高、大家赞、买得起,你才尿性,我们佩服你。(本文来源:茶事微论,

上一篇:黑苦荞茶
下一篇:生普洱茶如何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