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尖藏茶加工工艺流程
金尖藏茶制作工艺主要分为采割、原料茶初制、成品茶加工三大主要部分。
1、采割。传统雅安藏茶原料是国内外唯一使用“茶刀子”采“割”的。原料茶分本山茶、上路茶、横路茶等。
①本山茶:产于雨城区周公山一带,于每年端午节和白露前后前分两次留桩3.5厘米采割。
②上路茶:产于雨城区大河、严桥、中里等山区,每年于大署至立秋之间采割一次,留桩3.5厘米。
③横路茶:产于名山、天全、荥经等县,多实行粗细兼产,即春季采细茶、大署至立秋前采边茶。
④条茶:是砖茶的主要原料之一,每年谷雨后、端午前采割。
⑤撒茶:毛尖、芽细、砖茶的重要原料,清明后,立夏前采收。采收标准为一芽二、三、四叶。
古代每年开采茶叶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
2、原料茶初制分做庄茶和复制做庄茶两种。有多次渥堆高温(50~75℃)发酵的显著特点。传统做庄茶制作有十八道工序。复制做庄茶是将毛庄茶经复制做成做庄茶。复制工艺有蒸、揉、发酵、干燥等。
3、成品茶加工是通过整理、拼配、春包等工序将原料茶制为成品茶。条包砖茶是雅安藏茶的又一显著特点。
4、原料茶整理。经筛分、风选、拣剔、切铡、干燥、停仓等工序去除茶梗及杂质,调整含水量,分质量等级存放等。
5、拼配。按品种要求根据原料茶质量按比例搭配拌和。
6、压制,又叫春包。通过称茶(定量)、蒸茶(加温加湿)、春紧、码包等工序,将料茶压紧成为茶砖。
7、包装。冷却后砖茶倒出茶篼子,取隔页、包黄纸、打标签、包牛皮纸、捆千斤篾、再装入茶篼子、编包成为成品茶。
8、检验。成品茶经检验合格进入成品库。小垛码放,促进通风和自然后发酵。
金尖藏茶加工工艺技术精湛,成品茶具有红、浓、醇、陈四绝特色。谓之“红、浓、陈、醇”。“红”指茶汤色透红,鲜活可爱;“浓”指茶味地道,饮用时爽口酣畅;“陈”指陈香味,且保存时间越久的老茶,茶香味越浓厚;“醇”指入口不涩不苦、滑润甘甜、滋味醇厚。
金尖藏茶历史渊源
藏茶于四川盆地西南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理学上称“雨极”)。雅安境内的高山自古出名茶,传说2000多年前,有位叫吴理真的道士在蒙山收集野茶,种下七株仙茶,取甘露井水熬煮,创造了“茶”这个流芳百世的饮品。
因此,雅安可以说是全世界“茶”的诞生地,是茶叶的鼻祖。到了唐宋时期,雅州出产的茶叶源源不断地通过西南边陲运往西藏,形成初具规模的“南路边茶”。
中央政府曾用茶来换取西藏的战马,这就是著名的“茶马互市”。管理“茶马互市”的官方机构叫“茶马司”,目前雅安境内遗留的古遗茶马司还有六个,历史记载中以雅州、碉门(今雅安天全)和黎州(今雅安汉源)最为著名。
雅安作为藏茶生产中心和茶马交易的集散地,集中了从四川泸州、宜宾、灌县、重庆等地和一部分云南的原料茶重新整合,规模空前壮大。运送藏茶入藏的马帮在古雅州集结时,最多达到三千壮丁,两千驮马。每年都有15000匹以上甚至多达20000匹马在雅安成交。
雅安作为茶马贸易的中心,又是扼川藏、川滇的咽喉之地。所以“茶马互市”的政策法令都以雅安首发。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明初,雅州碉门茶马司规定,西藏的上等马给茶40斤,中等马给茶30斤,下等马给茶20斤。……”到了战马稀缺年份,雅州碉门茶马司又改规定“上等马
藏茶给茶120斤,中等马给茶70斤,下等马给茶50斤。”说明雅安在“茶马贸易”及藏茶的运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雅安茶厂有限公司是解放初期由雅安境内100多家茶号合营而成的股份公司,也是岂今中国规模最大的藏茶生产基地。追溯雅安茶厂的历史,在明代嘉庆年间的“义兴”茶号就已跃然史上,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公元1704年)“恒泰”等茶号已经是当时中国的藏茶龙头产业。弹指一挥,具有三、四百年历史的雅安茶厂可谓是中国藏茶的鼻祖。
新中国成立之后,雅安茶厂已向藏区输送藏茶500多万担。西藏自治区每十年一度的大庆典,政府将雅安茶厂的金尖和康砖作为指定的馈赠珍品送达每一位藏族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