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中茯砖茶、花砖茶、黑砖茶有什么区别
茯砖茶
茯砖茶约在1860年前后问世。当时用湖南所产的黑毛茶踩压成90公斤一块茯砖茶的篾篓大包,运往陕西泾阳筑制茯砖。茯砖早期称“湖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称“伏茶”。
茯砖茶压制要经过原料处理、蒸气沤堆、压制定型、发花干燥、成品包装等工序。其压制程序与黑、花两砖基本相同,其不同之点是在砖形的厚度上。因为茯砖特有“发花”工序,除需要很多条件外,一个重要的条件是要求砖体松紧适度,便于微生物的繁殖活动。茯砖与黑、花两砖另一个不同之点,是砖从砖模退出后,不直接送进烘房烘干,而是为促使“发花”,先包好商标纸,再送进烘房烘干。烘干的速度不要求快干,整个烘期双黑、花两焙长一倍以上,以求缓慢“发花”(即产生冠突散囊菌)。
茯砖茶外形为长方砖形,规格为35×18.5×5厘米。特制茯砖砖面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厚,汤色红黄明亮,叶底黑褐尚匀。普通茯砖砖面色泽黄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和尚浓,汤色红黄尚明,叶底黑褐粗老。每片砖净重均为2公斤。1986年起茯砖的规格逐步小型化,茯砖茯在泡饮时,要求汤红不浊,香清不粗,味厚不涩,口劲强,耐冲泡。特别要求砖内金黄色霉菌(俗称“金花”)颗粒大,干嗅有黄花清香。
花砖茶
“花砖”的名称由来,一是由卷形改中国什么茶叶最好 价格砖形,二是砖面四边有花纹,以示与其它砖茶的区别,故名“花砖”。“花砖”历史上叫“花卷”,因一卷茶净重合老秤1000两,故又称“千两茶”。花砖茶正面边有花纹,砖面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纯正,滋味浓厚微涩,汤色红黄,叶底老嫩匀称,每片花砖净重2公斤。
花砖茶的制造工艺与黑砖茶基本相同。花砖茶原料,过去分洒面茶与包心茶,压制进把差的茶叶压在里面,较好的茶叶压在外面。60年代中后期,1958年,白沙溪茶厂再次进行工艺改革,在提高面茶和茶质量的同时,不分面茶和里茶,进行混合压制。压制花砖的同时,不分面茶和里茶,进行混合压制。
作为"三砖"中的最高级别,花砖茶的原料和花卷茶一样,大部分是三级黑毛茶及少量降档的二级黑毛茶,总含梗量不超过15%.黑毛茶进厂后,经过低温冷发酵、七星灶烘焙、筛分、拣剔、拼堆等工序制成半成品,再进入称茶、蒸茶、入箱、紧压、冷却、退砖、修砖、验砖、干燥、包装等工序制成成品,其制作工艺与黑砖茶相同。与茯砖茶相比,花砖茶砖身被压制得更加紧实,砖面乌润光滑,斜纹图案清晰,棱角分明,堪称黑茶中的艺术品。
黑砖茶
黑砖茶,因用黑毛茶作原料,色泽黑润,成品块状如砖,故名。
传统黑茶砖每块重2公斤,呈长方砖块形,长35厘米,宽18.5厘米,厚3.5厘米,砖面平整光滑,棱角分明;茶叶香气纯正,汤色黄红稍褐,滋味较浓醇。为适应大众化的需求,研制了小规格的精品黑砖条茶,制作工艺更为巧妙,使茶品极具人性化,该品砖身紧实,不易受潮霉变,收藏数年仍不变味,适于烹煮饮用,尚可加入乳品和食糖调饮。
安化生产黑茶历史悠久,早在明朝万历年间由户部正式定为运销西北地区以茶易马的"官茶"后,陕、甘、宁、晋地区的茶商,到朝廷在各地设置的茶马司以金(货币)易领"茶引"(按:明制茶课引规定:上引五千斤、中引四千斤、下引三千斤),至安化大量采购黑茶砖,运销西北地区以茶易马(按:明洪武二十二年所定茶易马分上、中、下三等:上等马每匹一百二十斤、中等马每匹七十斤、下等马每匹五十斤)。大都运往兰州再转销陕、甘、青、新、宁、藏少数民族地区。明末清初西北地区的"边茶"十之八九由安化黑茶供应,多在陕西泾阳压成茶砖。
1939年,湖南省茶叶管理处在安化县设厂大批量生产黑砖茶,产品分"天、地、人、和"四级,统称"黑茶砖"。1947年,安化茶叶公司设厂于江南镇,在茶砖面上印有"八"字,称"八字茶砖",供不应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业公司安化砖茶厂(白沙溪茶厂前身)积极扩大生产,产品改称"黑砖茶",主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