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叶知识> 正文
以下为演讲内容(节选):
2012年小罐茶团队上山寻茶的时候,“非遗”还是一个不那么普及的词汇,但今天,百度搜索“非遗”,词条已经过亿了。
提起非遗,大家脑海里会浮现出很多画面。比如,皮影戏、徽雕、京剧、相声……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差异是什么?有形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认为它是静态的,代表的是过去、是历史,是不可改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是一种状态,它不但代表着历史和过去,还有今天和未来,因此非遗文化需要绵延下去。
通俗地讲,非遗是我们中国人祖祖辈辈的沉淀,是我们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证据。
中国茶是什么?茶是一片神奇的树木。在过去上千年的历史当中,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产生了不同的茶——茶是若干代茶人技艺的结晶。刚开始的时候,它们都是一片绿色的叶子,但是通过不同的制茶技法,使之成为绿茶、白茶、普洱茶、铁观音,每一种茶泡出来的颜色是有差异的。
茶也是生活方式的记录。实际上茶在中国过去几百年里进化了几次:唐代是煮茶,跟煮粥一样,可以放米、放盐、放青菜;宋朝的时候是磨碎,日本的喝法就是从宋朝传过去的;而今天演化成为冲泡的方式是从明朝才开始的。在历史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时时刻刻蕴含着创新,我们自己也曾经颠覆过自己,只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七大雅,琴棋书画诗酒茶。这是两个不同的茶,一个是生活的茶,一个是理想的茶。一半是烟火,一半是诗意。因此,茶既有很现实的物质生活,也有我们理想生活的表达。
过去我一直思考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就是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族群,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共同的行为和习惯。大家都这样喝就是文化,都不喝这文化就没了。所以茶文化想要延续、传承,必须要年轻人喝。跟生活关联度越高,文化越具备生命力。
但是,对于今天的90后、00后,他们眼中的中国茶是历史,是过去,是爸爸爷爷茶缸里的味道,一说中国茶,泡起来好麻烦。所以,不是年轻人不爱喝茶,是中国茶真的老了。
茶需要与时俱进,我们不能还拿着今天的茶来应对新一代的年轻人。如何从审美的角度,做出一个与时代同步的中国茶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事情。
小罐茶的创新传承,除了设计之外,还在于挖掘文化精髓并运用科技手段将其保留下来,用科技创新非遗。
今天王老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武夷岩茶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王顺明)也在现场。我记得五六年前跟王老师有一次对话,他说四五月份做茶的时候不能离开也不能睡觉,这锅茶有没有好、要不要停,在楼上闻闻茶的气味就知道。我问王老师,如果做茶的时候感冒怎么办,王老师说做茶时不敢感冒。
我认为传承非遗的工作就是传承大师技艺,将其标准化。所以对于企业,一个巨大的课题就是把大师经年累月的制茶经验,用现代科技的手段完全地还原出来。
我们的凤庆滇红生产线,用科技手段,把茶叶此时的温度、湿度,甚至香气到达的数值固化下来,变成标准化、智能化作业,从而完全还原了滇红大师的制茶技艺,解放大师双手。凤庆滇红生产线也是小罐茶六大茶类当中的第一条生产线。
作为品牌化的茶企,我们也需要新的传承人来坚守非遗的制茶技艺,要把这项技艺守护好。把大师的双手从制茶中解放出来,是为了让他们去教更多茶学专业的孩子做好茶。如何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之上,研发出更能满足年轻人、让他们更喜欢喝的茶,是我们下一步重要的工作。
小罐茶杜国楹谈非遗传承:跟生活关联度越高,文化越具备生命力
2021-03-15 15:17:05热度:219°C
11月19日-20日,由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中国非遗保护研究中心、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安徽省非遗研究会、黄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0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大会,在安徽省黄山市顺利举行。作为本次大会的协办单位及大会官方指定用茶,小罐茶承办“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主题分论坛,以权威解读、嘉宾分享、高峰论坛等形式,积极探讨非遗文化在新时代进程中的现代化传承、创新发展趋势等问题;并与中国非遗保护研究中心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承工作。
会上,小罐茶创始人杜国楹进行了《非遗新物种·小罐茶》主题演讲,以小罐茶及非遗制茶技艺为例,分享了对非遗创新传承的理解及举措。
以下为演讲内容(节选):
2012年小罐茶团队上山寻茶的时候,“非遗”还是一个不那么普及的词汇,但今天,百度搜索“非遗”,词条已经过亿了。
提起非遗,大家脑海里会浮现出很多画面。比如,皮影戏、徽雕、京剧、相声……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差异是什么?有形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认为它是静态的,代表的是过去、是历史,是不可改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是一种状态,它不但代表着历史和过去,还有今天和未来,因此非遗文化需要绵延下去。
通俗地讲,非遗是我们中国人祖祖辈辈的沉淀,是我们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证据。
中国茶是什么?茶是一片神奇的树木。在过去上千年的历史当中,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产生了不同的茶——茶是若干代茶人技艺的结晶。刚开始的时候,它们都是一片绿色的叶子,但是通过不同的制茶技法,使之成为绿茶、白茶、普洱茶、铁观音,每一种茶泡出来的颜色是有差异的。
茶也是生活方式的记录。实际上茶在中国过去几百年里进化了几次:唐代是煮茶,跟煮粥一样,可以放米、放盐、放青菜;宋朝的时候是磨碎,日本的喝法就是从宋朝传过去的;而今天演化成为冲泡的方式是从明朝才开始的。在历史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时时刻刻蕴含着创新,我们自己也曾经颠覆过自己,只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七大雅,琴棋书画诗酒茶。这是两个不同的茶,一个是生活的茶,一个是理想的茶。一半是烟火,一半是诗意。因此,茶既有很现实的物质生活,也有我们理想生活的表达。
过去我一直思考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就是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族群,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共同的行为和习惯。大家都这样喝就是文化,都不喝这文化就没了。所以茶文化想要延续、传承,必须要年轻人喝。跟生活关联度越高,文化越具备生命力。
但是,对于今天的90后、00后,他们眼中的中国茶是历史,是过去,是爸爸爷爷茶缸里的味道,一说中国茶,泡起来好麻烦。所以,不是年轻人不爱喝茶,是中国茶真的老了。
茶需要与时俱进,我们不能还拿着今天的茶来应对新一代的年轻人。如何从审美的角度,做出一个与时代同步的中国茶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事情。
小罐茶的创新传承,除了设计之外,还在于挖掘文化精髓并运用科技手段将其保留下来,用科技创新非遗。
今天王老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武夷岩茶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王顺明)也在现场。我记得五六年前跟王老师有一次对话,他说四五月份做茶的时候不能离开也不能睡觉,这锅茶有没有好、要不要停,在楼上闻闻茶的气味就知道。我问王老师,如果做茶的时候感冒怎么办,王老师说做茶时不敢感冒。
我认为传承非遗的工作就是传承大师技艺,将其标准化。所以对于企业,一个巨大的课题就是把大师经年累月的制茶经验,用现代科技的手段完全地还原出来。
我们的凤庆滇红生产线,用科技手段,把茶叶此时的温度、湿度,甚至香气到达的数值固化下来,变成标准化、智能化作业,从而完全还原了滇红大师的制茶技艺,解放大师双手。凤庆滇红生产线也是小罐茶六大茶类当中的第一条生产线。
作为品牌化的茶企,我们也需要新的传承人来坚守非遗的制茶技艺,要把这项技艺守护好。把大师的双手从制茶中解放出来,是为了让他们去教更多茶学专业的孩子做好茶。如何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之上,研发出更能满足年轻人、让他们更喜欢喝的茶,是我们下一步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