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叶知识> 正文

建莲开落话因果

2021-02-26 12:50:51热度:145°C

武夷山麓的五夫里是一个人杰地灵的人文古镇。这里的水土孕育了胡安国、刘子翚、刘勉之等一大批理学硕儒,滋养了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接受并溶汇了佛家的佛性说,用莲花的特性比喻为天赋的人性至善和清净不染。他巧妙地吸取了佛教思想,用以完善理学人性道德论。“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渐渐成了理学的象征,爱莲也由此成为凝聚理学源流的一种文化。从此,只要有理学浸染的地方皆有莲花的普遍引种。作为“理学第二故乡”的五夫里自然也不例外,并荣膺了一个极其相配的雅称——“莲花之乡”。

按地缘划分,五夫里的莲花属于建莲脉系。建莲原产地建宁,离武夷山仅200多公里,是中国传统莲乡,从隋朝开始种植莲子。建莲果实先天露而成,粒大圆润,色如凝脂,耐煨易熟,汤汁清甜,香甜爽口,历来为进贡皇家珍品,素有“建莲甲天下”之说。这里莲子之所以比较优质,是得益于此处独特的兼具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和大陆性山地气候的气候特点,以及肥沃的土壤生态。《红楼梦》第五十二回记载的“建莲红枣汤”的建莲,就是产于建宁。武夷山和建宁气候相当,土壤结构也无大异,良好的因缘使得建莲在武夷山被广泛引种,如今已经成为当地一个比较重要的土特产品。

十四岁的朱熹被托孤到武夷山五夫里后,便与莲花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有了时常品尝建莲美味的口福。据说在朱熹年少时,他母亲常煮带芯的莲子给他吃,因为莲子芯性寒味苦,一来可以降火,二来可以培养他吃苦耐劳的品格。但是,莲子的苦涩并没有让朱熹对莲子和莲花产生好感。其母的良苦用心似乎破坏了莲花在他心目中的美感,使得朱熹对以莲花为象征的理学也产生了暂时的厌恶。也正是这种情况,让他把身心转向对佛教的信仰和探究。因为朱熹对佛教过于痴迷,与佛门弟子的交往十分广泛,所以他的老师刘子翚深怕他因此出家,便以“不远复”三字符告诫他要以功名为重,入世为方,迷途知返。但十七岁的朱熹在参加乡贡时,还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而被录取的。“十八岁请举,时从刘屏山,屏山意其必留心举止,尽搜其箧,只《大慧语录》一帙尔。”(摘自元念常集《佛祖历代通载》卷三)参加提举考试时仍然读佛教禅宗的书,足见朱熹当时对佛学的推崇程度。但因他学佛时间太短,悟佛不深,一生挣扎在天理和人欲之中,不得解脱,难得自在。

登第后,朱熹的母亲开始煮去芯的莲子汤给他吃,试图让他体味“先苦后甜”的人生滋味,同时也想以此教他做一个懂得“忆苦思甜”的人。直到这个时候,朱熹才猛然发现:莲子原来是那么的香甜爽口!从此一改对莲子的厌恶,对莲子和莲花产生了强烈的好感,也同时回到理学的道路上来。后来,朱熹在长期寓居的紫阳楼前的半亩方塘遍植莲花,对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的仰慕之心更加炽热,曾挥笔写下了《爱莲诗》:

闻道移根玉井旁,开花十丈是寻常。

月明露冷无人见,独为先生引兴长。

正因为母亲播种了“苦”的因才让朱熹收获了“甜”的果,也正因为朱熹年轻时有学佛悟道的因才结出了理学集儒、释、道之大成的理学之果。此中,正是莲花成就了这一历史性的因缘果报。同时,莲花蕴藏的因果不二的深刻佛理也得到了精辟的演绎和鲜活的印证。

佛教有一部《妙法莲华经》,由于妙法极其深奥,所以又以“莲花”来作比喻。经里说:“花有多种,非此花不足以当此喻。或狂花无果,如杨柳等,可喻外道,空修无益苦行,终无实证。或一花多果,如葫觊等。可喻凡夫,孝养父母,报在梵世,受种种乐。或多花一果,如桃李等。可喻声闻,修三十七助道品,但证无学。或一花一果,如柿等。可喻缘觉,修一远离行,亦得涅槃。或先果后花,如瓜等。可喻须陀洹,先证见道,却后修道。或先花后果,如梅等。可喻权教菩萨,先藉缘修,生后真修。以上诸花,皆不足以喻妙法,唯莲花,花果同时,处染常净,方足以喻之。”所谓妙法,原本清静,不受污染,佛性在迷,如莲之在泥,终为清静。以莲花喻妙法,有三层深义:一是大凡植物,都是先开花后结果,而莲花则是未开花时,已有果,花果同时俱有,以此来比喻妙法因果并存、因果不二。以此告诫众生因中有过,果中有因,因果并存,“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二是莲花开时,果实显现,比喻真如法相随机无不显露开示。三是莲花花落时,果实就成熟了,比喻妄执消除,一切妙果无不圆满具足。

这段经文以莲花的开落来引喻佛法里的因缘果报,形象而又独到。告诉我们因果关系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必然性,教化众生只有遵循因果的规律才能悟得宇宙和生命的真相。佛家正是通过莲花把深奥复杂的“因果关系”深入浅出地转化成世间法,供世人参照践行。所以在诸佛寺中,皆可看见莲花池、诸佛菩萨的莲花宝座,以及许多与莲花有关的法物、法器。凡事都有成因,凡事也都有结果。古德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也包含着同样的哲理,这和《因果经》说的“欲知过去因,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看其现在因”如出一辙。

佛教认为,由因到果,存在时空的差异,这种时空条件就叫做“缘”,因此,因能顺利结果,中间需要有重要因素——缘,所以佛教有“缘起”之说,有“三世因果”之说。三世指得是相对的时间差,佛教讲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去年、今年、明年,昨天、今天、明天,前世、今世、来世,都称为三世。现在世的因果,是指自己做得事情自己看得见结果,好比短线投资。如叩钟,即刻就能听见声音,如播谷,秋天就有收成,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过去世的因果,是指今生的遭遇往往是由前世造下的因而结成的果,好比继承遗产,如史前文明,如世界遗产,如历史文物,便是前人所创建的“因”而成了今人还可以继续享用的“果”。未来世的因果,是指今生所做的事由于时间跨度大,有生之年看不见结果,好比留下遗产。“保持水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存方寸地,留于子孙耕”、“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就很好地传承了这样的理念。因此,把握现在,就是把握未来,当下才是你未来一切的基础(因)。

如果人人都能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如果每一个人都象莲花一样在乎因果,遵循因果的规律,广种善因,普结善果,那么,世间就成了一个永远美丽的莲花池。


砍盆箐茶叶前海凸出茶叶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29083311 33113110 31103468 34682716 27165082 50822591'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240775) and MATCH(title) AGAINST('29083311 33113110 31103468 34682716 27165082 50822591'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