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永乐禅寺
天心永乐禅寺
天心永乐禅寺,是深藏于武夷山中的一座佛教名刹,四周古木参天,篁竹蔽地,鸟鸣蝉噪,意境深邃,步入寺内,恍如游仙,大有“天外天”的神秘之感,“平衍之处日葛香林,禾忝环匝,竹树森列,望之蔚然,犹濠濮间云。”。寺额由江泽民题写。
禅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是武夷山最大的寺院,佛教“华胄八名山”之一。初建时称为山心永乐庵。“山心”,指其地理位置而言,因名刹坐落于武夷山方圆120里的景区范围中心而得名。
唐乾符元年中秋之夜,扣冰古佛在此望天心圆月而开悟,留下“天心明月”的著名禅学公案,后人为纪念古佛的禅学境界,改名为天心庵。874年和900年诗僧贯休两度在天心庵挂单,并与扣冰古佛品茶说禅论时务,二人羝足交心,相见恨晚,并写下《怀武夷山僧》等多首诗以纪念。
宋绍兴二十年五月,朱熹从江西扫墓回武夷,顺道拜访时居天心庵的道谦禅师,并在庵中向来访的看话禅大慧宗杲禅师问禅多日,适然启悟,感概之余,以诗《天心问禅》盛赞大慧禅师的禅学造诣和天心庵殊胜禅境。大慧禅师回径山不久也给朱熹致偈:“天心一晤朱元晦,相忘已在形骸外。莫言多日不相逢,兴来常与精神会。”
明嘉靖七年,道士韩洞虚曾一度扩充构体。清康熙年间,果因和尚重兴这一寺院,易名“天心永乐禅寺”。此时,“天心”之寓意又进一步得到禅理的抒发,因据清《武夷山志》记载,天心永乐禅寺所坐落之天心峰居于武夷山之中,“犹天之枢极也,故名”。
名寺耸立于名山之枢极,纵览总领群峰中的寺观庙宇。寺周围蕴藏着禅语“天心明月”和多处“无量寿佛”、“南无阿弥陀佛”的珍贵摩崖石刻,与天心永乐禅寺相映成趣,给人留下深邃的禅理遐想。清末,光绪皇帝的老师陈宝琛大学士赠送“福德因缘”匾额一块,现仍悬挂在寺中,颇为名贵。
天心永乐禅寺鼎盛于清朝之际,康熙帝御书“佛”字刻在大弥勒佛雕像后的岩壁上,十米见方,堪称华夏第一。康熙年间,国师铁华上人法嗣果因禅师,领众修禅,大振宗风。光绪25年(公元1899年),鼓山德容大和尚奉旨主持重建,大兴土木,广增庙宇,弘扬佛法,禅寺由此鼎盛。
据传,名刹香火旺盛之时,寺内有僧众数百人,钟鸣鼎食,磬钹和谐,香烟缭绕,梵音清越,游客亦多为香客,名山倍加扬其名。佛诞之日,香客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武夷山道为之拥挤不前,盛况空前。
名刹的建筑在明清之际就曾辉煌一时,当时寺庙的中轴线上建有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法堂、库房、斋堂、禅堂、客堂、香客楼等,两侧建有三层重楼的钟楼,鼓楼和偏殿。文革中这座规模宏大、清净庄严的名刹几经尘劫,长期被占为民居,构体多被破坏。
隋唐以来,汉地的寺院收入除了靠香火和少量的施予,主要靠自给自足的田园经济。天心永乐禅寺由于偏居山隅,周边崖悬壑深,终年云雾缭绕,种植茶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种植茶叶成为主要收入。武夷茶自宋、元开始列为贡茶时,都是以被称作“龙团凤饼”的茶团或茶饼进贡。天心永乐禅寺便是名茶大红袍的祖庭,明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在赶考路上中暑,被天心寺僧以茶入药治疗,得救后中状元。为报佛恩,状元以红袍披茶树,始有“大红袍”之名。明永乐十七年,明成祖敕封天心永乐禅寺,封天心寺茶为“大红袍”。“大红袍”遂为万茶之尊,名扬天下。
清顺治三年,天心茶僧研制出乌龙茶制作工艺,经久耐泡的乌龙茶为工夫茶提供有“米”之炊。“大红袍”被称为乌龙茶之祖、工夫茶之源,并渐成为武夷岩茶的代名词。清咸丰五年,天心方丈赠予台湾学子林凤池三十六棵茶苗。在台被广泛引种,成为名茶“冻顶乌龙”。2006年“大红袍”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