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茶叶知识> 正文
茶叶全书:茶学的典籍介绍
2020-11-07 08:23:58热度:236°C
茶学的典籍介绍
一、古今茶学典籍概况 从中国唐代陆羽在公元780年第一本《茶经》问世到1991年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出版共经历了1200多年。各朝各代都出版了不少茶书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内容丰富,作者队伍从皇帝到平民,这一时期出茶书13种,以陆羽的《茶经》最著名,它全面总结了唐代及以前有关茶叶的知识与经验,生动地描写了茶叶的生产、品饮、茶事,深化和提高了饮茶的深层的美学和文化内涵,被称为古代茶事的百科全书。《茶经》以后又有裴汶的《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苏庚的《十六汤品》、温庭筠的《采茶录》,但大部分是专题性论述。如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主要讲泡茶用水。总览其书,特点是地域性和专业类的茶书多。除《大观茶论》和《补茶经》外,如《北苑茶录》是专讲建安茶的,《茶具图赞》是专讲茶具的。这时期的茶书以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最为著名,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300多个皇帝中惟一一个写茶书的人。宋代斗茶成风,《大观茶论》中详细记载了程序繁复、要求严格、技巧细腻的斗茶。除《大观茶论》,还有丁谓的《北苑茶录》、蔡襄的《茶录》、沈括的《本朝茶法》、唐庚的《斗茶记》、桑庆的《续茶经》等。明代是中国出茶书最多的年代。开千古饮茶之宗”的改革发展时期,特别是废团茶、倡散茶的改革,对中国的制茶发展、名茶生产有很重要的意义。改革呼唤茶人写出适合时代需要的茶书。明代茶书有三个特点:一是重视前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也注重收集前人的资料,如朱佑槟的《茶谱》就是收集前人论茶之作,屠本的《茗芨》就是摘录陆羽《茶经》、蔡襄《茶录》等十几种茶书编成的。林大绶则把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欧阳修的《大明水记》及《浮槎山水记》等编辑成《茶经水辨》;对前人的茶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就反对蒸青团茶掺以诸香,独倡蒸青叶茶饮法。三是修改删节前人的典籍比较多。喻政的《茶书全集》就是编辑增删了别人的茶书汇编而成的。明代的茶书是抄袭与创新融会在一起,与时代紧密结合的。从最后的一代封建王朝灭亡到现在可分为两个阶段。茶文化陷入低潮,仅出了10种书。其中一本还是翻译美国人威兼·乌克斯的《茶叶全书》。这10本书中就有3本是当代茶圣吴觉农亲自写的,他还组织翻译了《茶叶全书》。这一时期茶文化开始恢复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茶文化空前繁荣,成为中国历史上茶学发展的最好时期。这55年间据不完全统计共出茶书600多种(包括港台出版的茶书),涉及教育、食品、医药、伦理、哲学等多方面。中国茶书隋唐五代出版了13种;宋元出版了33种;明代出版了68种;清代出版了17种;现当代出版了600多种;二、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茶书经典唐代,介绍《茶经》、《煎茶水记》。介绍《大观茶论》、《茶录》。(即《茶录》、《茶谱》、《茶疏》、《茶解》)中的《茶疏》。介绍《续茶经》。是寺庙中的小和尚,天宝十年(742)与礼部郎中崔国辅相识并得到资助进行了茶叶考察,从学习、考察到《茶经》写成前后用了38年。陆羽由弃儿变成了举世闻名的茶叶专家,茶圣”死于唐贞元末年(804)。主要内容说陆羽在考察茶叶的同时考察了全国的名泉名水。排出了20个泡茶最好的名泉,为增加名泉的可信度。书中还写了一个陆羽认水的故事,路遇陆羽,请陆羽品茶,命军士以江中取南零水,军士去江中取水。回来时由于小船颠簸,到岸时桶中的水剩了一半,军士怕主人责怪,陆羽尝水后说。陆羽把桶中水倒掉一半再尝,李季卿方知原委。张又新。唐元和九年进士,喜欢饮茶评水,宋代皇帝赵佶编著。全书2900字。正文分产地、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别、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茗、外焙等20篇,对于产地、采制、烹调论述得非常详尽。在色香味的审评中。《大观茶论》比陆羽的《茶经》更清楚详细,在茶道精神方面。陆羽提出了,而赵佶提出了”境界更深了一层“这是宋代品茗斗茶更加深入的客观反映”《大观茶论》的作者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徽宗赵佶,最后被金兵掳去。尤其是诗词书画更是有名。25岁时作《桃鸠图》成为遗世国宝,他是中国惟一一位写茶书的皇帝,作者蔡襄。本书是作者于宋代治平元年(1051)给皇帝进的书表。全文约1000字。宋代贡茶以北苑茶为主(产于福建建安)。蔡襄时任福建转运使。监造北苑贡茶。他曾继丁谓献龙团茶后又造小龙团献给皇帝,深得皇帝赏识,于是以善于识茶、制茶名震朝野。所以皇帝经常问他一些建茶的问题,但陆羽《茶经》上未论及建茶,丁谓《茶图》中只谈了采制,所以写了《茶录》上呈皇帝。全书有前序后序。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前序是写为什么要写《茶录》。后序是写他上奏皇帝的《茶录》手稿被秘书窃去,所以修正后于治平元年五月(1064)刻于石上以永远流传,另一本《茶录》是明代张源于1595年前后写成的,全书1500字。分采茶、藏茶、火候、辨汤、泡法、投茶、饮茶、色、香、味、茶变不可用、品泉、井水不宜用、茶盏、拭盏布、分茶盒、茶道等23节。但文笔简洁有新意,不少内容突破了陆羽《茶经》中的提法,如对土壤的认识,书中对炒青绿茶的制法写的简明扼要。并指明茶叶的品质与制茶的关系。这是茶叶加工上的一大进步,在泡茶上提出了与蔡襄不同的看法。要听其声看其汤:是放茶的次序“还提出了品茶先要温壶烫盏“在品茶时以少为贵”《茶录》对茶的色香味。对泡茶的用水、用器都提出了详细的科学论述。在陆羽《茶经》的基础上有了突破和创新,书的最后一节提出了“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张源是古代第三个提出,茶道。于是茶道大行”这本书可以说是古代的茶艺大全,对茶艺很有指导意义。建议茶馆老板抽时间看看”便于读者聚观比较,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自唐以后阅数百载“产茶之地,业已历代不同,既烹煮器具亦古今多异,其书虽古而其法多不可行于今,而征引繁富,曾任崇安知县(现武夷市),在茶区为官,采茶、蒸茶、试汤、候火颇得其道,它是全国50多位茶叶专家,全书分茶史篇、茶性篇、茶类篇、茶技篇、饮茶篇、茶文化篇及附录七大部分共160万字,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茶叶的起源和传播、茶叶的性质和功能、茶叶的品类和花色、茶的栽培和贮存、茶的品饮和礼俗及茶与文化的关系。是一部科学性、文化性兼备的经典性著作,还是在精度上都具体体现了当代中国茶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是继唐代陆羽《茶经》问世1200多年之后具有现代水平的新《茶经》,后来又出版了两本茶叶大型图书。一本是《中国茶叶大词典》,一本是《中国名茶志》,两者都是集全国上百个茶叶专家编写的,《中国茶叶大词典》条目9972条。《中国名茶志》写了1017种名茶。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是什么书。唐代陆羽写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最好的茶叶是。最劣的茶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首?有人说是武夷岩茶?也有人说是西湖龙井茶,十大名茶之末有说是冻顶乌龙茶,中国是茶叶大国。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茶的品种特别多。现在全国能够叫的出名的茶叶就有一千多种。在这些林林总总的茶叶中。一、中国十大名茶之西湖龙井龙井。是泉名,龙井寺,创建于五代后汉乾佑二年(公元949年),位于杭州西湖之西的凤篁岭,幽居群山。傍井而立,龙泓,清代汪孟鋗在《龙井见闻录》中亦说。武林诸泉,惟龙泓入品“西湖龙井茶区”具有适宜茶叶生长的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与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元代虞集晚年寓居杭州“尝到龙井泉水烹的龙井新茶。作《次邓文原游龙井》诗一首,坐我嶦葡下,但见瓢中清:龙井茶因揽山水之胜。而孕出类拔萃的品质风韵,其形状扁削。光滑挺秀,色泽碧绿隐翠。滋味甘甜怡爽,叶底鲜嫩鲜明,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品饮龙井,不但茶好,置身于风雅、简朴、肃穆、和谐的环境中“择一品质道地的龙井茶”于精致的玻璃杯或瓷杯中。提壶注入微波鳞起大泉水,初入少许,冲泡得当者。茶汤清澈而不浊,香气悠长而不沉,滋味鲜爽而不钝,茶叶栩栩如生,自然起落而不飘、不热、不黯,杯中雾气缥缈,犹如兰花初绽,细细啜之,茶香袭人,满口生津,饮过之后,弥沦于齿颊之间,隽永不移,二、中国十大名茶之洞庭碧螺春。产于我国著名风景旅游胜地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洞庭山:炒制要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炒中带揉,茸毛不落,卷曲成螺”碧螺春的品质特点是。卷曲成螺,茸毛披覆,清香文雅,浓郁甘醇,鲜爽生津,品尝碧螺春茶。在白瓷茶杯中放入3克茶叶,先用少许热水浸润茶叶,待芽叶稍展开后,续加热水冲泡2—3分钟,即可闻香、观色、品评,碧绿纤细的芽叶沉浮于杯中。香气扑鼻而来,鲜爽怡人,三、中国十大名茶之安溪铁观音 茶树良种。树势不大”叶色深绿,叶质柔软肥厚,良种芽叶制成的乌龙茶也称”既是茶树品种名,铁观音原产安溪县西坪乡”关于铁观音品种的由来。在安溪还留传着两种历史传说,一说是西坪茶农魏饮做了一个梦,观音菩萨赐给的一株茶树,挖来栽种而成,另一说是安溪尧阳一位名叫王士让的人在一株茶树上采叶制成茶献给皇上,铁观音;铁观音茶的采制技术特别“不是采摘非常幼嫩的芽叶”而是采摘成熟新梢的2—3叶。是指叶片已全部展开,形成驻芽时采摘“采来的鲜叶力求新鲜完整”然后进行凉青、晒青和摇青(做青),直到自然花香释放,香气浓郁时进行炒青、揉捻和包揉( 用棉布包茶滚揉)。使茶叶卷缩成颗粒后进行文火焙干,制成毛茶后,再经筛分、风选、拣剔、匀堆、包装制成商品茶,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其品质特征是。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晴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铁观音茶香高而持久,七泡有余香“必备小巧精细的茶具。茶壶、茶杯均以小为好,将茶叶放入茶壶中达五分满“沸水冲泡洗茶后”再续水正式冲泡2—3分钟。倒入小杯品饮,以后可连续续水冲泡,品饮铁观音先闻其香再品其味。但满口生香,四、中国十大名茶之冻顶乌龙茶 冻顶乌龙茶是台湾所产乌龙茶的一种,台湾生产的乌龙茶依据发酵程度(做青程度)的不同有轻度发酵茶(约20%)、中度发酵茶(约40%)和重度发酵茶(约70%)之分。轻度发酵茶似绿茶,具有清香,重度发酵茶似红茶,具有甜香。中度发酵茶清香较浓烈,冻顶乌龙茶属轻度或中度发酵茶。主产于台湾省南投县鹿谷乡的冻顶山,冻顶产茶历史悠久;据《台湾通史》称,台湾产茶;旧志称水沙连(今南投县埔里、日月潭、水里、竹山等地)社茶,色如松罗。至今五城之茶:而以冻顶为佳,南投鹿谷乡村民林凤池,往福建考试读书,还乡时带回武夷乌龙茶苗36株种于冻顶山等地,逐渐发展成当今的冻顶茶园。居于海拔700米的高岗上,传说山上种茶,因雨多山高路滑,上山的茶农必须蹦紧脚尖(冻脚尖)才能上山顶,冻顶,冻顶山上栽种了青心乌龙茶等茶树良种,茶树生长茂盛,冻顶乌龙茶是台湾包种茶的一种,包种茶”其名源于福建安溪。当地茶店售茶均用两张方形毛边纸盛放,放入茶叶4两。包成长方形四方包,包外盖有茶行的唛头“包种,台湾包种茶属轻度或中度发酵茶,清香乌龙茶,包种茶按外形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条形包种茶,文山包种茶“另一类是半球形包种茶。冻顶乌龙茶的采制工艺十分讲究“采摘青心乌龙等良种芽叶”经晒青、凉青、浪青、炒青、揉捻、初烘、多次反复的团揉(包揉)、复烘、再焙火而制成;冻顶乌龙茶的品质特点为。元龙在祁门南乡贵溪进行“日顺茶厂“试生产红茶也获成功”祁红“形成了我国的重要红茶产区,祁红产区。雨量充沛,云雾多,很适宜于茶树生长,加之当地茶树的主体品种——槠叶种内含物丰富,很适合于工夫红茶的制造,祁红采制工艺精细。采摘一芽二、三叶的芽叶作原料,使芽叶由绿色变成紫铜红色,香气透发,然后进行文火烘焙至干,红毛茶制成后。还须进行精制,精制工序复杂花工夫,经毛筛、抖筛、分筛、紧门、撩筛、切断、风选、拣剔、补火、清风、拼和、装箱而制成,高档祁红外形条索紧细苗秀。色泽乌润,冲泡后茶汤红浓,香气清新芬芳馥郁持久,有明显的甜香,有时带有玫瑰花香,祁红的这种特有的香味。祁门香“祁红在国际市场上被称之为”高档红茶。祁红被列为茶中”每当祁红新茶上市,在中国的茶香里,发现了春天的芬芳,但也适于加奶加糖调和饮用“祁红在英国受到了皇家贵族的宠爱,赞美祁红是”六、中国十大名茶之黄山毛峰 黄山座落在安徽歙县、太平、休宁、黔县之间,巍峨奇特的山峰。苍劲多姿的劲松,清澈不湍的山泉“波涛起伏的云海”号称黄山。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把黄山推为我国名山之冠,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由于山高,晴时早晚遍地雾,mgc雨成天满山云”云雾缥缈。很适合茶树生长,产茶历史悠久,黄山茶在400余年前就相当著名,《黄山志》称“多清香冷韵”谓之黄山云雾茶,传说这就是黄山毛峰的前身,黄山产茶始于宋之嘉佑,据《徽州商会资料》记载“当时有位歙县茶商谢正安(字静和)开办了,茶行”亲自率人到充川、汤口等高山名园选采肥嫩芽叶:经过精细炒焙“创制了风味俱佳的优质茶,芽尖似峰。毛峰,黄山毛峰茶产于黄山风景区和毗邻的汤口、充川、岗村、芳村、扬村、长潭一带”其中桃花峰、云谷寺、慈光阁、岗村、充川等的品质最好,黄山毛峰分特级和一、二、三级,特级黄山毛峰在清明前后采制,采摘1芽1叶初展芽叶,其他级别采1芽1、2叶或1芽2、3叶芽叶,选用芽头壮实茸毛多的制高档茶,经过轻度摊放后进行高温杀青、理条炒制、烘焙而制成,特级黄山毛峰形似雀舌,白毫显露“鱼叶黄金,冲泡后“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鱼叶金黄,是特级黄山毛峰外形与其他毛峰不同的两大明显特征。黄山毛峰的品饮,冲泡时水温也以80℃左右为宜,玻璃杯或白瓷茶杯均可,一般可续水冲泡2—3次七、中国十大名茶之云南滇红 滇红是云南红茶的统称。分为滇红工夫茶和滇红碎茶两种,滇红工夫茶芽叶肥壮,金毫显露,汤色红艳,香气高醇,滋味浓厚。滇红工夫茶于1939年在云南凤庆首先试制成功“东南各省茶区接近战区”积极开发西南茶区,以维持华茶在国际上现有市场,筹建与试制同时并进。当年生产15吨销往英国,以后不断扩大生产,西双版纳勐海等地也组织生产,产品质量优异,深受国际市场欢迎。云南产茶历史悠久。唐宋时普洱茶就已大量生产:至今普洱沱茶、饼茶、方茶、紧茶仍有相当数量的生产与销售“云南是古茶树分布最多的地方,树龄千年以上、树高数十米的大茶树仍有不少数量,从这些大茶树演化选育出的云南大叶种是制造红茶的优良品种,茶多酚含量高,多酚氧化酶活性强,芽叶肥壮,茸毛多,制造出红茶”滋味浓醇鲜爽,是我国出口红茶的姣姣者。质优的表现。滇红工夫茶中,滇红特级礼茶”成品茶条索紧直肥壮,苗锋秀丽完整,金毫多而显露,色泽乌黑油润,滋味浓厚鲜爽,香气高醇持久,叶底红匀明亮,最适宜作高级礼品。八、中国十大名茶之武夷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山位于福建崇安东南部。岩岩有茶,故名岩茶,武夷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叶,宋代列为皇家贡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设立御茶园专门采制贡茶,明末清初创制了乌龙茶,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此外还有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的”以茶树形状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以茶树发芽早迟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名枞茶树。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流滴,造就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大红袍茶树现有6株。叶质较厚,芽头微微泛红,阳光照射茶树和岩石时,红灿灿十分显目,传说天心寺和尚用九龙窠岩壁上的茶树芽叶制成的茶叶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这位皇官将身上穿的红袍盖在茶树上以表感谢之情,红袍将茶树染红了,茶树现经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的试验“采取无性繁殖的技术已获成功”经繁育种植。茶的采制技术与其他岩茶相类似,采摘3—4叶开面新梢。经晒青、凉青、做青、炒青、初揉、复炒、复揉、走水焙、簸拣、摊凉、拣剔、复焙、再簸拣、补火而制成“的品质特征是,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大红袍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岩韵,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大红袍,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韵味,九、中国十大名茶之婺绿(屯绿) 婺绿是指江西婺源的绿茶。婺源建县于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建县后一直属于徽州(上溯属歙州、新安郡)管辖”至1934年从安徽划入江西,1947年又重划回安徽省“1949年复划归江西省至今”婺源绿茶在1949年前均由安徽屯溪精制加工统称。江西省婺源县是一个多山地区,境内群山逶迤,烟云缭绕,气候温润。很适宜于茶树的生长“户户飘茶香,的著名茶区,茶乡,唐代陆羽《茶经》中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清代何润生《徽属茶务条陈》中记载”徽属产茶以婺源为最,朱美予《中国茶业》中称“皖南产茶区”六县中婺源面积之大。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中赞道,婺源茶不独为路庄绿茶中之上品”且为中国绿茶中品质之最优者。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为婺源绿茶之特色,婺源谢源茶,是全国六大名茶绝品之一”天竹峰茶“婺源绿茶以。屯绿“品牌出口获得盛誉,尤其是婺源东乡的,茶更为出名。它们是溪头梨园茶、砚山桂花树底茶、大畈灵山茶、济溪上坦园茶,当时与婺源“同时有名的还有祁门东乡的。婺绿(屯绿)采摘一芽二、三叶至一芽三、四叶。去多集中在平水进行精制加工、转运出口。浙江所产的珠茶在国际贸易中逐渐以“平水珠茶”这一地区历史上就出产过不少名茶,、山mgc的“卧龙茶”石笕岭茶”瀑布茶”都是古代名茶中的珍品。宋· 吴处厚《青箱杂记》称:味甘软而永,多啜宜人,日铸茶产于绍兴东南会稽山脉的日铸岭”相传古时欧冶子于此铸五剑。其岭下有寺名资寿,其阳坡朝暮常有日,产茶奇绝,故谓之日铸茶,宋代起日铸茶就列为贡品,不少文人墨客也为此吟诗赞赏。明代闻龙《茶笺》中就对日铸茶的采制作过详尽的记述。茶初采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唯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炒时须一人从旁扇扇,否则mgc、香味俱减,炒起出锅,置大磁盘中仍须急扇,待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入锅文火炒干入焙,并揉到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现代珠茶的采制与上述的日铸茶相仿,鲜叶采下后。经过杀青、揉捻、炒二青、炒三青、做对锅、做大锅而制成,过去人工制茶非常辛苦,平水珠茶,外形浑圆紧结,色泽绿润、身骨重实。活象一粒粒墨绿色的珍珠,用沸水冲泡时,冲后的茶汤香高味浓,茶叶是不是世界四大饮料之一茶。是茶树或茶树新梢芽叶加工品的统称:茶树为山茶科:属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茶的古称其多。如萘、诧、槚、苦萘、茗等在古代有的指茶树。至唐代开元用间(公元8世纪),字逐渐简化而成“统一了茶的名称”字的读音大多由“槚”等的音韵转变而来“中国自古有”但可说明知茶百用为时甚早”唐代陆羽在其所作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称,南方之嘉木也:不但描述了茶树的形态,而且指出茶产于中国南方,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傍时浸俗。盛于周朝:茶叶作为药用“记载最早是《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吃茶养生记》中记载有。延年之妙术也……,东汉《桐君录》中,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上层社会把茶作为饮料是从周武王以茶代酒开始,在《封氏闻见记》中,开元太山有僧大兴禅教”人人煮茶驱睡。致使人人相仿效:到了汉代茶已成商品汉代王褒的《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等记载了我国最早的茶叶市场,到了唐宋时期饮茶已经普及到平民百姓,茶之为用”等于米盐。茶叶开始作为饮料是摘鲜叶煮饮“到南北朝时开始把鲜叶加工成茶饼,后来唐代又创制了蒸青团茶,宋代创制了蒸青散茶,明代创制了炒青绿茶、黄茶。黑茶、红茶、花茶等”清代创制了白茶、乌龙茶等:茶叶由我国的云、贵、川高原向全国传播“蒙顶第一家“秦统一中国后。茶叶顺长江而下传遍半个中国,现我国有17省:900余县产茶,又我国沿海传向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茶叶作为商品于1610年输入欧洲。1664年输入沙俄;17世纪输入美洲;美国威廉.乌克斯著《茶叶全书》中说;饮茶代酒之习惯。东西方同样重视,唯东方饮茶之风盛行数世纪之后欧洲人才始习饮之“和《茶诀》。后来陆龟蒙 在此开设茶园,他写过《茶书》一篇,是继《茶经》、《茶诀》之后又一本茶叶专著。可惜《茶诀》和《茶书》均已失传。唯有陆羽的《茶经》3卷传世。即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记茶的生产和特性;记采茶所用的器物”记茶叶的加工“这两节的中心是叙述饼茶的制法”即用甑蒸茶叶,用杵臼捣茶,放入铁模中,拍以为饼,用锥刀开孔,用竹贯茶放入焙炉中焙之,最后剖竹或纫榖树皮串茶,每串有一定的重量,名之曰穿,记茶叶加工时所用的器物。五之煮“记述茶叶的饮用方法”用木质研碾为粉末“用罗筛为茶末”煮时用鍑沸汤,一沸之时调以盐少许,二沸之时一边搅动一边放入茶末,因为茶色以淡黄为贵,所以要酌入越州出产的青瓷茶具中,乘热啜饮浮其上的精英部分。六之饮,介绍了饮茶方法,列举了觕(粗)茶、散茶(煎茶)、末茶(粉茶)、饼茶(砖茶),中掇拾古书中有关茶的文字“叙述了茶的历史”这部分所占的篇幅较长,叙述茶的产地。并按上、次、下三个等级评价各地茶叶的优劣“讲述野外茶叶加工的有关事宜,即将上述九个方面的内容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备便览”实际内容还是九个方面,全书系统总结了唐以前种茶经验和自己 的体会,包括茶的起源。制法,茶具“水的品第”饮茶风俗,名茶产地以及有关茶叶的典故和用价值等,是世界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系统地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茶事活动的历史,从而说明我国是世界上茶树的原产地,《茶经·一之源》记载,这是对茶树的原产大树种的描述,比英国人1823年在印度发现的原产大树种要早一千多年。《茶经》还从植物学和古农学的角度:记录了茶树的植物形态、命名 、生态环境、种植方法,以及自古以来种茶的加工制作和饮方法等,表明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经》对饮茶功的探讨“为茶叶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基础.书中把饮茶的作用概括为几个可以理解和验效的方面,即饮茶有解热渴。同时《茶经》中还具体提出,醒酒,长期饮茶能,轻身换骨,茶叶还被列入医处方,《茶经》总结“推广了迄唐代中期我国先进的造茶工艺.把造茶法归结为采”蒸,捣“焙,封七道工序”并提出了制茶质量的鉴别方法,使得造茶有个完整的概念和统一的规范”这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在《茶经·二之具》和《茶经·三之造》中“《茶经》记载了一整套茶的煮饮法;总结出了被后人概括称为的,煎茶法“的煮饮法”正如唐代皮日休在,中所言”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陆羽 的煎茶法是饮茶史上的一次飞跃。
茶学的典籍介绍
一、古今茶学典籍概况 从中国唐代陆羽在公元780年第一本《茶经》问世到1991年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出版共经历了1200多年。各朝各代都出版了不少茶书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内容丰富,作者队伍从皇帝到平民,这一时期出茶书13种,以陆羽的《茶经》最著名,它全面总结了唐代及以前有关茶叶的知识与经验,生动地描写了茶叶的生产、品饮、茶事,深化和提高了饮茶的深层的美学和文化内涵,被称为古代茶事的百科全书。《茶经》以后又有裴汶的《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苏庚的《十六汤品》、温庭筠的《采茶录》,但大部分是专题性论述。如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主要讲泡茶用水。特点是地域性和专业类的茶书多。除《大观茶论》和《补茶经》外,如《北苑茶录》是专讲建安茶的,《茶具图赞》是专讲茶具的。这时期的茶书以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最为著名,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300多个皇帝中惟一一个写茶书的人。宋代斗茶成风,《大观茶论》中详细记载了程序繁复、要求严格、技巧细腻的斗茶。除《大观茶论》,还有丁谓的《北苑茶录》、蔡襄的《茶录》、沈括的《本朝茶法》、唐庚的《斗茶记》、桑庆的《续茶经》等。明代是中国出茶书最多的年代。开千古饮茶之宗”的改革发展时期,特别是废团茶、倡散茶的改革,对中国的制茶发展、名茶生产有很重要的意义。改革呼唤茶人写出适合时代需要的茶书。明代茶书有三个特点:一是重视前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也注重收集前人的资料,如朱佑槟的《茶谱》就是收集前人论茶之作,屠本的《茗芨》就是摘录陆羽《茶经》、蔡襄《茶录》等十几种茶书编成的。林大绶则把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欧阳修的《大明水记》及《浮槎山水记》等编辑成《茶经水辨》;对前人的茶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就反对蒸青团茶掺以诸香,独倡蒸青叶茶饮法。三是修改删节前人的典籍比较多。喻政的《茶书全集》就是编辑增删了别人的茶书汇编而成的。明代的茶书是抄袭与创新融会在一起,从最后的一代封建王朝灭亡到现在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中一本还是翻译美国人威兼·乌克斯的《茶叶全书》。这10本书中就有3本是当代茶圣吴觉农亲自写的,他还组织翻译了《茶叶全书》。这一时期茶文化开始恢复和发展,茶文化空前繁荣,成为中国历史上茶学发展的最好时期。这55年间据不完全统计共出茶书600多种(包括港台出版的茶书),涉及教育、食品、医药、伦理、哲学等多方面。中国茶书隋唐五代出版了13种;宋元出版了33种;明代出版了68种;清代出版了17种;现当代出版了600多种;二、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茶书经典唐代,介绍《茶经》、《煎茶水记》。介绍《大观茶论》、《茶录》。是寺庙中的小和尚,天宝十年(742)与礼部郎中崔国辅相识并得到资助进行了茶叶考察,从学习、考察到《茶经》写成前后用了38年。陆羽由弃儿变成了举世闻名的茶叶专家,茶圣”死于唐贞元末年(804)。主要内容说陆羽在考察茶叶的同时考察了全国的名泉名水。排出了20个泡茶最好的名泉,为增加名泉的可信度。书中还写了一个陆羽认水的故事,湖州刺史李季卿有一次从湖州到扬州。路遇陆羽,请陆羽品茶,命军士以江中取南零水,军士去江中取水。回来时由于小船颠簸,到岸时桶中的水剩了一半,军士怕主人责怪,就在江边灌满,陆羽尝水后说。陆羽把桶中水倒掉一半再尝,李季卿方知原委。张又新。唐元和九年进士,出身宦官之家,喜欢饮茶评水,宋代皇帝赵佶编著。1107年成书,全书2900字。正文分产地、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别、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茗、外焙等20篇,对于产地、采制、烹调论述得非常详尽。在色香味的审评中。《大观茶论》比陆羽的《茶经》更清楚详细,在茶道精神方面。陆羽提出了,而赵佶提出了”清和澹静,境界更深了一层“这是宋代品茗斗茶更加深入的客观反映”《大观茶论》的作者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徽宗赵佶,治国无能。最后被金兵掳去。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尤其是诗词书画更是有名。25岁时作《桃鸠图》成为遗世国宝,他是中国惟一一位写茶书的皇帝,作者蔡襄。本书是作者于宋代治平元年(1051)给皇帝进的书表。全文约1000字。宋代贡茶以北苑茶为主(产于福建建安)。蔡襄时任福建转运使。监造北苑贡茶。他曾继丁谓献龙团茶后又造小龙团献给皇帝,深得皇帝赏识,于是以善于识茶、制茶名震朝野。所以皇帝经常问他一些建茶的问题,但陆羽《茶经》上未论及建茶,丁谓《茶图》中只谈了采制,所以写了《茶录》上呈皇帝。全书有前序后序。中间正文分两篇,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前序是写为什么要写《茶录》。后序是写他上奏皇帝的《茶录》手稿被秘书窃去,后被人购买而刊出。所以修正后于治平元年五月(1064)刻于石上以永远流传,另一本《茶录》是明代张源于1595年前后写成的,全书1500字。分采茶、藏茶、火候、辨汤、泡法、投茶、饮茶、色、香、味、茶变不可用、品泉、井水不宜用、茶盏、拭盏布、分茶盒、茶道等23节。但文笔简洁有新意,不少内容突破了陆羽《茶经》中的提法,如对土壤的认识,书中对炒青绿茶的制法写的简明扼要。并指明茶叶的品质与制茶的关系。这是茶叶加工上的一大进步,在泡茶上提出了与蔡襄不同的看法。初声、转声、振声、骤声、无声:要听其声看其汤:是放茶的次序“还提出了品茶先要温壶烫盏“在品茶时以少为贵”独啜曰神,二客曰趣“七八曰施”《茶录》对茶的色香味。对泡茶的用水、用器都提出了详细的科学论述。在陆羽《茶经》的基础上有了突破和创新,书的最后一节提出了“进行了高度的概括。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张源是古代第三个提出,茶道。唯有丹丘得如此,于是茶道大行”这本书可以说是古代的茶艺大全,对茶艺很有指导意义。建议茶馆老板抽时间看看”是许次杼于明历二十五年(1597)写成的“全书约4700字”按10个内容分类汇编,便于读者聚观比较,并保留了一些已经亡佚的茶书资料。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自唐以后阅数百载“产茶之地,业已历代不同,既烹煮器具亦古今多异,其书虽古而其法多不可行于今,延灿一订补辑,颇切实用,而征引繁富,这本书很值得一读。曾任崇安知县(现武夷市),在茶区为官,采茶、蒸茶、试汤、候火颇得其道,在现代茶书中具有代表性,在综合性茶书中水平是较高的。它是全国50多位茶叶专家,用了3年的时间编写的。全书分茶史篇、茶性篇、茶类篇、茶技篇、饮茶篇、茶文化篇及附录七大部分共160万字,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茶叶的起源和传播、茶叶的性质和功能、茶叶的品类和花色、茶的栽培和贮存、茶的品饮和礼俗及茶与文化的关系。简繁分明,是一部科学性、文化性兼备的经典性著作,全书不论在广度、深度,还是在精度上都具体体现了当代中国茶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是什么书?
唐代陆羽写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
最好的茶叶是?最劣的茶叶是?
中国十大名茶之首,有人说是武夷岩茶,也有人说是西湖龙井茶。十大名茶之末有说是冻顶乌龙茶。中国是茶叶大国。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茶的品种特别多。现在全国能够叫的出名的茶叶就有一千多种,在这些林林总总的茶叶中。一、中国十大名茶之西湖龙井龙井,是泉名,龙井寺,位于杭州西湖之西的凤篁岭,傍井而立,龙泓,清代汪孟鋗在《龙井见闻录》中亦说“惟龙泓入品。西湖龙井茶区:具有适宜茶叶生长的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与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元代虞集晚年寓居杭州。尝到龙井泉水烹的龙井新茶,作《次邓文原游龙井》诗一首。但见瓢中清。烹煎黄金芽。龙井茶因揽山水之胜。而孕出类拔萃的品质风韵,其形状扁削。光滑挺秀,色泽碧绿隐翠,香气馨远,滋味甘甜怡爽。叶底鲜嫩鲜明,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品饮龙井,不但茶好,置身于风雅、简朴、肃穆、和谐的环境中。择一品质道地的龙井茶,于精致的玻璃杯或瓷杯中,提壶注入微波鳞起大泉水,初入少许。茶汤清澈而不浊,香气悠长而不沉,滋味鲜爽而不钝,茶叶栩栩如生。自然起落而不飘、不热、不黯,杯中雾气缥缈,犹如兰花初绽,细细啜之,茶香袭人,满口生津,饮过之后。二、中国十大名茶之洞庭碧螺春:产于我国著名风景旅游胜地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洞庭山,唐代陆羽《茶经》中有关茶产地中提到”洞庭山所产的茶叶,因香气高而持久。吓煞人香”后来清代康熙皇帝品尝此茶后。清乾隆年间王应奎《柳南续笔》中记有此事,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每岁土人持竹筐采归”筐不胜贮。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茶者呼吓煞人香,贮不用筐,悉置怀间,而土人朱元正独精制法。尤称妙品,车驾幸太湖,宋公购此茶以进,碧螺春,自是地方大吏,太湖之滨的洞庭东山和西山,西山岛相传是吴王夫差和西施避暑胜地。山上的林屋洞又是道教修行的洞天福地,还有海登法师练功处石公山等十大景点,果木茶树间作成园“碧螺春采制工艺精细。采摘1芽1叶的初展芽叶为原料,采回后经拣剔去杂”再经杀青、揉捻、搓团、炒干而制成。炒制要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炒中带揉,茸毛不落,碧螺春的品质特点是,卷曲成螺,茸毛披覆,清香文雅,浓郁甘醇“鲜爽生津,品尝碧螺春茶,在白瓷茶杯中放入3克茶叶,先用少许热水浸润茶叶,待芽叶稍展开后”续加热水冲泡2—3分钟。即可闻香、观色、品评:碧绿纤细的芽叶沉浮于杯中,香气扑鼻而来,三、中国十大名茶之安溪铁观音 茶树良种,叶色深绿,叶质柔软肥厚,良种芽叶制成的乌龙茶也称。既是茶树品种名。铁观音原产安溪县西坪乡”关于铁观音品种的由来。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铁观音茶香高而持久。七泡有余香“必备小巧精细的茶具。茶壶、茶杯均以小为好,将茶叶放入茶壶中达五分满,沸水冲泡洗茶后。再续水正式冲泡2—3分钟,倒入小杯品饮,以后可连续续水冲泡,品饮铁观音先闻其香再品其味,但满口生香,四、中国十大名茶之冻顶乌龙茶 冻顶乌龙茶是台湾所产乌龙茶的一种,台湾生产的乌龙茶依据发酵程度(做青程度)的不同有轻度发酵茶(约20%)、中度发酵茶(约40%)和重度发酵茶(约70%)之分。轻度发酵茶似绿茶,具有清香。重度发酵茶似红茶,具有甜香;中度发酵茶清香较浓烈,冻顶乌龙茶属轻度或中度发酵茶;主产于台湾省南投县鹿谷乡的冻顶山。冻顶产茶历史悠久,台湾产茶,旧志称水沙连(今南投县埔里、日月潭、水里、竹山等地)社茶,色如松罗,至今五城之茶,而以冻顶为佳,南投鹿谷乡村民林凤池,还乡时带回武夷乌龙茶苗36株种于冻顶山等地,逐渐发展成当今的冻顶茶园,传说山上种茶,因雨多山高路滑,上山的茶农必须蹦紧脚尖(冻脚尖)才能上山顶,冻顶,冻顶山上栽种了青心乌龙茶等茶树良种“茶树生长茂盛。冻顶乌龙茶是台湾包种茶的一种,包种茶。其名源于福建安溪,当地茶店售茶均用两张方形毛边纸盛放“放入茶叶4两,包外盖有茶行的唛头,包种,台湾包种茶属轻度或中度发酵茶,清香乌龙茶“包种茶按外形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条形包种茶。文山包种茶“另一类是半球形包种茶。冻顶乌龙茶的采制工艺十分讲究“采摘青心乌龙等良种芽叶”经晒青、凉青、浪青、炒青、揉捻、初烘、多次反复的团揉(包揉)、复烘、再焙火而制成。外形卷曲呈半球形”色泽墨绿油润。冲泡后汤色黄绿明亮,香气高,有花香略带焦糖香。滋味甘醇浓厚:耐冲泡,近年来中国内地一些茶艺馆也时髦饮用冻顶乌龙茶,五、中国十大名茶之祁门红茶 祁红是祁门红茶的简称,产于安徽省祁门、东至、贵池、石台、黟县。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带,茶叶的自然品质以祁门的历口、闪里、平里一带最优,祁门一带历史上很早就盛产绿茶,司马途《祁门县新修阊江溪记》称,祁门一带。……祁之茗,色黄而香,祁门在清光绪以前并不生产红茶:因羡福建红茶(闽红)畅销利厚”想就地试产红茶。仿效闽红制法,次年就到祁门县的历口、闪里设立分茶庄,始制祁红成功,当时祁门人胡元龙在祁门南乡贵溪进行,试生产红茶也获成功,祁红,形成了我国的重要红茶产区”祁红产区,很适宜于茶树生长。加之当地茶树的主体品种——槠叶种内含物丰富,很适合于工夫红茶的制造。很适合茶树生长,产茶历史悠久,多清香冷韵“谓之黄山云雾茶,传说这就是黄山毛峰的前身,黄山产茶始于宋之嘉佑。当时有位歙县茶商谢正安(字静和)开办了”亲自率人到充川、汤口等高山名园选采肥嫩芽叶“经过精细炒焙”创制了风味俱佳的优质茶,芽尖似峰,毛峰,黄山毛峰茶产于黄山风景区和毗邻的汤口、充川、岗村、芳村、扬村、长潭一带,其中桃花峰、云谷寺、慈光阁、岗村、充川等的品质最好“黄山毛峰分特级和一、二、三级”特级黄山毛峰在清明前后采制,采摘1芽1叶初展芽叶“选用芽头壮实茸毛多的制高档茶。经过轻度摊放后进行高温杀青、理条炒制、烘焙而制成,特级黄山毛峰形似雀舌。白毫显露,鱼叶黄金,冲泡后。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鱼叶金黄,是特级黄山毛峰外形与其他毛峰不同的两大明显特征,黄山毛峰的品饮,冲泡时水温也以80℃左右为宜。玻璃杯或白瓷茶杯均可“一般可续水冲泡2—3次七、中国十大名茶之云南滇红 滇红是云南红茶的统称”分为滇红工夫茶和滇红碎茶两种“滇红工夫茶芽叶肥壮”金毫显露。汤色红艳,香气高醇,滇红工夫茶于1939年在云南凤庆首先试制成功,东南各省茶区接近战区,积极开发西南茶区。以维持华茶在国际上现有市场。当年生产15吨销往英国,西双版纳勐海等地也组织生产,云南产茶历史悠久,唐宋时普洱茶就已大量生产,至今普洱沱茶、饼茶、方茶、紧茶仍有相当数量的生产与销售”树龄千年以上、树高数十米的大茶树仍有不少数量,从这些大茶树演化选育出的云南大叶种是制造红茶的优良品种,茶多酚含量高,多酚氧化酶活性强,制造出红茶,滋味浓醇鲜爽,是我国出口红茶的姣姣者。滇红产区主要是云南澜沧江沿岸的临沧、保山、思茅、西双版纳、德宏、红河6个地州的20多个县,滇红工夫茶采摘1芽2、3叶的芽叶作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而制成,滇红碎茶是经萎凋、揉切、发酵、干燥而制成,工夫茶是条形茶,红碎茶是颗粒型碎茶,前者滋味醇和,后者滋味强烈富有刺激性,滇红工夫茶和滇红碎茶主销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各国和西欧、北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滇红的品饮多以加糖加奶调和饮用为主,加奶后的香气滋味依然浓烈;冲泡后的滇红茶汤红艳明亮。茶汤与茶杯接触处常显金圈。冷却后立即出现乳凝状的冷后浑现象,冷后浑早出现者是质优的表现。滇红工夫茶中。滇红特级礼茶,成品茶条索紧直肥壮,苗锋秀丽完整,金毫多而显露,色泽乌黑油润,滋味浓厚鲜爽,香气高醇持久“叶底红匀明亮”八、中国十大名茶之武夷大红袍,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山位于福建崇安东南部,岩岩有茶,茶以岩名。故名岩茶“武夷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叶。宋代列为皇家贡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设立御茶园专门采制贡茶,明末清初创制了乌龙茶,武夷山栽种的茶树,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皇官将身上穿的红袍盖在茶树上以表感谢之情,红袍将茶树染红了,茶树现经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的试验“采取无性繁殖的技术已获成功”经繁育种植,茶的采制技术与其他岩茶相类似。只不过更加精细而已“采摘3—4叶开面新梢,经晒青、凉青、做青、炒青、初揉、复炒、复揉、走水焙、簸拣、摊凉、拣剔、复焙、再簸拣、补火而制成。大红袍,的品质特征是,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大红袍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岩韵,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韵味”九、中国十大名茶之婺绿(屯绿) 婺绿是指江西婺源的绿茶,婺源建县于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建县后一直属于徽州(上溯属歙州、新安郡)管辖”至1934年从安徽划入江西,1947年又重划回安徽省。1949年复划归江西省至今,婺源绿茶在1949年前均由安徽屯溪精制加工统称,江西省婺源县是一个多山地区。境内群山逶迤,烟云缭绕“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很适宜于茶树的生长,户户飘茶香,的著名茶区,茶乡“唐代陆羽《茶经》中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清代何润生《徽属茶务条陈》中记载”徽属产茶以婺源为最。每年约销洋庄三万数千引“朱美予《中国茶业》中称:皖南产茶区“六县中婺源面积之大,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中赞道,婺源茶不独为路庄绿茶中之上品:且为中国绿茶中品质之最优者“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为婺源绿茶之特色”婺源谢源茶:是全国六大名茶绝品之一“明代嘉靖年间,被列为贡品“婺源绿茶以,屯绿”品牌出口获得盛誉。尤其是婺源东乡的,茶更为出名”它们是溪头梨园茶、砚山桂花树底茶、大畈灵山茶、济溪上坦园茶。当时与婺源,同时有名的还有祁门东乡的”、休宁的,婺绿(屯绿)采摘一芽二、三叶至一芽三、四叶”经杀青、揉捻、炒干制成毛茶。再经精制后制成精制茶(眉茶)“花色有珍眉、贡熙、秀眉、特针、雨茶、绿茶片等”婺绿(屯绿)成品茶以珍眉为例,外形条索紧结壮实。色泽灰绿光润“冲泡后汤色黄绿明亮”滋味浓醇回甘”婺绿(屯绿)是我国出口眉茶拳头产品“主销摩络哥、阿尔及利亚、马里、利比亚、毛里塔尼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十、中国十大名茶之平水珠茶 平水珠茶是浙江的独特产品。其产区包括浙江的绍兴、诸暨、嵊州、新昌、萧山、上虞、余姚、天台、鄞县、奉化、东阳等县。整个产区为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等名山所环抱,境内山岭盘结、峰峦起伏,溪流纵横。气候温和,青山绿水,不少地方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浙江省茶叶的主产区,平水是浙江绍兴东南的一个著名集镇。历史上很早就是茶叶加工贸易的集散地,过去多集中在平水进行精制加工、转运出口,浙江所产的珠茶在国际贸易中逐渐以,这一地区历史上就出产过不少名茶,、山mgc的,卧龙茶。石笕岭茶,瀑布茶。都是古代名茶中的珍品“宋· 吴处厚《青箱杂记》称,越州日铸茶“味甘软而永”多啜宜人“日铸茶产于绍兴东南会稽山脉的日铸岭“相传古时欧冶子于此铸五剑”其岭下有寺名资寿,其阳坡朝暮常有日。产茶奇绝,故谓之日铸茶。宋代起日铸茶就列为贡品:不少文人墨客也为此吟诗赞赏“日铸茶细采精制。
茶叶是不是世界四大饮料之一
是茶树或茶树新梢芽叶加工品的统称。茶树为山茶科,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茶的古称其多。如萘、诧、槚、苦萘、茗等在古代有的指茶树,至唐代开元用间(公元8世纪),字逐渐简化而成“统一了茶的名称。现在世界各国“茶”槚”中国自古有“但可说明知茶百用为时甚早。唐代陆羽在其所作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称:南方之嘉木也,不但描述了茶树的形态”而且指出茶产于中国南方,茶之为饮。闻于鲁周公……傍时浸俗“盛于周朝,茶叶作为药用,记载最早是《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又兼解酒食之毒,《吃茶养生记》中记载有“养生之仙药,延年之妙术也……,东汉《桐君录》中,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取为屑茶饮“煮盐人但资此饮,上层社会把茶作为饮料是从周武王以茶代酒开始”在《封氏闻见记》中。开元太山有僧大兴禅教:人人煮茶驱睡“致使人人相仿效,到了汉代茶已成商品汉代王褒的《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等记载了我国最早的茶叶市场。到了唐宋时期饮茶已经普及到平民百姓”茶之为用:等于米盐“茶叶开始作为饮料是摘鲜叶煮饮,到南北朝时开始把鲜叶加工成茶饼,后来唐代又创制了蒸青团茶。宋代创制了蒸青散茶”明代创制了炒青绿茶、黄茶:黑茶、红茶、花茶等“清代创制了白茶、乌龙茶等”茶叶由我国的云、贵、川高原向全国传播,蜀地茶称圣”蒙顶第一家。秦统一中国后:茶叶顺长江而下传遍半个中国,现我国有17省,900余县产茶。又我国沿海传向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茶叶作为商品于1610年输入欧洲。17世纪输入美洲;
有位帝王写就传世茶经一本的是谁
茶 叶类著作中以陆羽 的《茶经》 为最早。陆羽(733——804)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并一度曾为伶工,上元初(760)又至苕溪(今浙江湖州)隐居,在湖州的顾渚山,陆羽与皎然、朱放等人论茶,是个著名的产茶区。据《郡斋读书志·杂家类》载,陆羽还著有《顾渚山记》2卷。当年陆氏与皎然、朱放等论茶,陆羽和皎然都是当时的茶叶名家,分别著有《茶经》和《茶诀》,后来陆龟蒙 在此开设茶园,他写过《茶书》一篇,是继《茶经》、《茶诀》之后又一本茶叶专著。可惜《茶诀》和《茶书》均已失传,唯有陆羽的《茶经》3卷传世,即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记茶的生产和特性,记采茶所用的器物“记茶叶的加工;这两节的中心是叙述饼茶的制法“即用甑蒸茶叶”用杵臼捣茶;放入铁模中“拍以为饼”用锥刀开孔,用竹贯茶放入焙炉中焙之,最后剖竹或纫榖树皮串茶,每串有一定的重量,名之曰穿,记茶叶加工时所用的器物,五之煮,记述茶叶的饮用方法,用木质研碾为粉末。用罗筛为茶末“煮时用鍑沸汤”一沸之时调以盐少许;二沸之时一边搅动一边放入茶末“饮茶之时”因为茶色以淡黄为贵,所以要酌入越州出产的青瓷茶具中,乘热啜饮浮其上的精英部分,六之饮,介绍了饮茶方法,列举了觕(粗)茶、散茶(煎茶)、末茶(粉茶)、饼茶(砖茶),中掇拾古书中有关茶的文字,叙述了茶的历史,这部分所占的篇幅较长,叙述茶的产地“并按上、次、下三个等级评价各地茶叶的优劣”讲述野外茶叶加工的有关事宜,即将上述九个方面的内容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备便览,全书系统总结了唐以前种茶经验和自己 的体会。包括茶的起源“制法,茶具“水的品第”饮茶风俗,名茶产地以及有关茶叶的典故和用价值等。是世界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系统地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茶事活动的历史,从而说明我国是世界上茶树的原产地,《茶经·一之源》记载,这是对茶树的原产大树种的描述,比英国人1823年在印度发现的原产大树种要早一千多年,《茶经》还从植物学和古农学的角度,记录了茶树的植物形态、命名 、生态环境、种植方法,以及自古以来种茶的加工制作和饮方法等,表明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经》对饮茶功的探讨,为茶叶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基础.书中把饮茶的作用概括为几个可以理解和验效的方面,即饮茶有解热渴。同时《茶经》中还具体提出,长期饮茶能,轻身换骨。茶叶还被列入医处方,《茶经》总结,推广了迄唐代中期我国先进的造茶工艺.把造茶法归结为采,焙”封七道工序“并提出了制茶质量的鉴别方法”使得造茶有个完整的概念和统一的规范“这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在《茶经·二之具》和《茶经·三之造》中,《茶经》记载了一整套茶的煮饮法”收录进英国人威·乌克斯所著的《茶叶全书》(AllAboutTea)中。各种与茶有关的著相继出现,据《宋史·艺文志》的记载,陆羽 在《茶经》三卷之外,又有《茶记》一卷、温庭筠《采茶录》一卷,不知作者的《茶苑杂录》一卷,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一卷,毛文锡《茶谱》一卷,蔡襄《茶录》一卷、沈立《茶法易览》十卷,吕惠卿《建安茶用记》二卷,宋子安《东溪试茶录》 一卷,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一卷等12种。艺文志”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一卷。刘异的《北苑拾遗》一卷;又《茶谱遗事》一卷;曾伉的《北苑总录》十二卷;还有佚名的《北苑煎茶法》一卷;佚名的《茶杂文》一卷;佚名的《茶苑杂录》一卷等。在众多茶 叶类著作中,又以建安茶的著作最多。建安今属福建,北苑是建安属下的一个茶叶产地,其所产之茶,建茶”宋代福建是全国主要的茶叶生地之一。在宋代出现的各种茶录、茶经中,以记建茶者为最多,第一本就是丁谓的《北苑茶录》,丁谓在写作《北苑茶录》(又名《建安茶录》)时仍然采用了绘图的形式。所以有人称丁谓的著作为,紧接着蔡襄又撰《茶 录》二卷”蔡襄认为陆羽 的《茶经》。丁谓的,虽载闽产“但仅仅是论采造”于是作者便在皇佑中撰写了《茶录》二卷,并于治平元年(1064)自书刻石,下篇论茶器。中说。茶色贵白“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茶有真香,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茶味主于甘滑,自唐至宋,饮茶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前者为煮茶。后者为泡茶”从而使茶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宋代罗大经撰《鹤林玉露》中对此有如下的叙述“《茶经》以鱼目、涌泉连珠”为煮水之节。用瓶煮水,故以第二沸为合量而下末。当用背二涉三之际为合量,论茶器,相当于陆羽说的,鍑“制造汤瓶使用的金属也趋于贵重“《茶录》中也有论述“不过蔡襄的《茶 录》也有不完备的地方”于是宋子安又作有《东溪试茶录》 一卷。东溪“是建安的地名”书中对它的地理情况做了详细叙述“目的是补丁谓,和蔡襄《茶录》之遗,书分八目。其基本观点是品茶要辨所产之地,有的产地相距很近。因此书中对于诸焙道里远近,言之最详。柑叶茶树高丈余。细叶茶树高者五六尺,丛茶丛生,从这些记载中可以推想到当时摘叶茶树的大小。《东溪试茶 录》之后,讲建茶的又有黄儒的《品茶要录》二卷。这本书专门论述建茶的采制和加工”不过这本书与别人的著作有个很大的区别,它不是专讲有关建茶的好话“而是针对建茶在加工和制售过程中所出现的假冒伪劣现象进行暴光,以表建茶之真,一采造过时。三入杂,四蒸不熟。六焦釜,十辨壑源沙溪。接着熊蕃又撰有《宣和北苑贡茶 录》一卷:北苑位于建安东部的凤凰山麓;宋太宗太平兴国(976-983)之初;在这里制造砖茶;到了宣和年间(1119-1125);北苑以盛产贡茶闻名;撰者熊蕃(建阳人)亲自观察了产茶的情况;并作了记录;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18725022 50224011 40114273 18724907 49072136 21362168 21682814 28142973 29734160'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19603) and MATCH(title) AGAINST('18725022 50224011 40114273 18724907 49072136 21362168 21682814 28142973 29734160'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