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叶知识> 正文

茶叶的规格:好茶的九大标准是什么

2020-11-07 06:41:11热度:164°C

好茶的九大标准是什么

1.嫩度一般嫩度好的茶叶,符合外形要求(“光、扁、平、直”)。但是不能仅从茸毛多少来判别嫩度,因各种茶的具体要求不一样,如极好的狮峰龙井是体表无茸毛的。芽叶嫩度以多茸毛做判断依据,只适合于毛峰、毛尖、银针等“茸毛类”茶。这里需要提到的是,最嫩的鲜叶,也得一芽一叶初展,片面采摘芽心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因为芽心是生长不完善的部分,内含成分不全面,特别是叶绿素含量很低。所以不应单纯为了追求嫩度而只用芽心制茶。2.条索条索是各类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规格,如炒青条形、珠茶圆形、龙井扁形、红碎茶颗粒形等等。一般长条形茶,看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圆形茶看颗粒的松紧、匀正、轻重、空实;扁形茶看平整光滑程度和是否符合规格。一般来说,条索紧、身骨重、圆(扁形茶除外)而挺直,说明原料嫩,做工好,品质优;如果外形松、扁(扁形茶除外)、碎,并有烟、焦味,说明原料老,做工差,品质劣。3.色泽茶叶色泽与原料嫩度、加工技术有密切关系。各种茶均有一定的色泽要求,如红茶乌黑油润、绿茶翠绿、乌龙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但是无论何种茶类,好茶均要求色泽一致光泽明亮,油润鲜活,如果色泽不一,深浅不同,暗而无光,说明原料老嫩不一,做工差,品质劣。茶叶的色泽还和茶树的产地以及季节有很大关系。如高山绿茶,色泽绿而略带黄,鲜活明亮;低山茶或平地茶色泽深绿有光。制茶过程中,由于技术不当,也往往使色泽劣变。购茶时,应根据具体购买的茶类来判断。4.整碎整碎就是茶叶的外形和断碎程度,以匀整为好,断碎为次。比较标准的茶叶审评,是将茶叶放在盘中(一般为木质),使茶叶在旋转力的作用下,依形状大小、轻重、粗细、整碎形成有次序的分层。其中粗壮的在最上层,紧细重实的集中于中层,断碎细小的沉积在最下层。各茶类,都以中层茶多为好。上层一般是粗老叶子多,滋味较淡,水色较浅;下层碎茶多,冲泡后往往滋味过浓,汤色较深。5.净度主要看茶叶中是否混有茶片、茶梗、茶末、

茶叶的质量标准

一般嫩度好的茶叶,但是不能仅从茸毛多少来判别嫩度,因各种茶的具体要求不一样,如极好的狮峰龙井是体表无茸毛的。芽叶嫩度以多茸毛做判断依据,只适合于毛峰、毛尖、银针等“茸毛类”最嫩的鲜叶,片面采摘芽心的做法是不恰当的。扩展资料要想得到好茶叶,如各类茶叶的等级标准,以及茶叶的审评、检验方法等。茶叶的好坏。

茶叶包装的规格是什么?茶叶包装的价格又是多少?

茶叶包装的规格分为:礼盒包装3两装、5两装、一斤装。散茶包装分为半两装、一两装、3两装。烟条包装普遍为120g包装茶饼棉质包装是350g装茶叶的包装价格一般是礼盒价格。

茶叶计量单位是什么标准?

但是不能仅从茸毛多少来判别嫩度,因各种茶的具体要求不一样,如极好的狮峰龙井是体表无茸毛的。芽叶嫩度以多茸毛做判断依据,只适合于毛峰、毛尖、银针等“茸毛类”最嫩的鲜叶,片面采摘芽心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因为芽心是生长不完善的部分,内含成分不全面,特别是叶绿素含量很低。2.条索条索是各类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规格,如炒青条形、珠茶圆形、龙井扁形、红碎茶颗粒形等等。看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圆形茶看颗粒的松紧、匀正、轻重、空实;扁形茶看平整光滑程度和是否符合规格。条索紧、身骨重、圆(扁形茶除外)而挺直,说明原料嫩,并有烟、焦味,说明原料老,3.色泽茶叶色泽与原料嫩度、加工技术有密切关系。各种茶均有一定的色泽要求,如红茶乌黑油润、绿茶翠绿、乌龙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好茶均要求色泽一致光泽明亮,如果色泽不一,说明原料老嫩不一,品质劣。茶叶的色泽还和茶树的产地以及季节有很大关系。色泽绿而略带黄,低山茶或平地茶色泽深绿有光。也往往使色泽劣变。应根据具体购买的茶类来判断。

好茶叶的标准是什么?

什么样的茶算是好茶?茶叶是按不同工艺、用不同等级的原料制作出来的,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口感,不同的口感适宜不同的人,按照自己的口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茶就可以了,茶无好坏“用过于精细的标准苛求茶叶。用过于玄妙的标准去品评茶叶”这其实背离了茶的本质,本质上是一种饮品。用饮品的各项指标来评价茶叶品质,能够帮助我们真正了解茶叶。也能够帮助我们正确选购茶叶,好茶的基本要素必须具备以下五点,汤色清透、润口好、回甘好、气味醇正、香气持久,首先是醒茶(洗茶)的汤水必须是清透明亮。三杯入口必须是舌头生津。

茶叶执行标准

T 22291-2017白茶GB/红碎茶GB/工夫红茶GB/T 14456.1-2017绿茶 第1部分:基本要求等等

茶叶放多少有标准吗?

茶叶的用量没有统一标准,通常根据茶叶种类和茶具的大小以及饮用习惯来决定。如果使用150毫升左右的茶壶,冲泡红茶或者绿茶投茶量在3克左右;普洱茶可以投放5克左右;乌龙茶投放5~8克,泡茶用量的多少,关键是掌握茶与水的比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