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艺术
当今在世界上引人注目的敦煌学,是以敦煌的壁画、塑像、经卷、文书为主要内容。尤其是精美的壁画,已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宝库。从艺术上考察,早期的壁画与它发展的中后期有着明显的不同风格。
早期的石窟艺术,制成于十六国到北周,洞窟比较简陋,壁画的内容是宣扬佛教教义,用连续画的形式,表现佛教故事。如描绘佛祖释迦牟尼行踪的称佛本生,描写普通人怎样成佛的因缘故事。前者大多表现释迦牟尼的前世萨埵太子舍身喂虎,以身贸鸽等场景,颂扬佛忍受苦难,自我牺牲的精神;后者则绘出现实生活的磨难,如《五百强盗成佛》连续表现五百名强盗是怎样打仗、被捕、挖眼、囚禁、求佛、吹药出家的过程。早期壁画在艺术上有三大特点:一是继承了汉画以姿态传情的传统,表现对象大多从整体观察出发,动势大,夸张、细节不详,质朴、粗犷;二形象稚拙,人与物的配置往往越出正常比例,为了突出人而缩小景物,人有时比山高,似乎信笔而来,率情、自然,自有一种天真、纯朴的意境;三富有装饰性,在二次元的平面上表现本该是三度的空间,前后关系往往画成左右平列,有明显的装饰效果。
从隋代中期开始,石窟壁画就改变了早期那种恐怖、冷峻的色调,渐趋明朗,多彩,寓有世俗的欢乐,到盛唐更具有辉煌、绚丽、宏伟的气概。后期壁画也有三大特征:一是宏伟的规模和气派,巨幅的版面,济济一堂的人物,壮美,辉煌;二是佛教形象的世俗化,人物的音容笑貌富有生活气息,佛像即为现实的人像,表情细致,具有个性化特征,造型准确,表现技巧高度成熟;三是形成汉民族的艺术特征。早期佛面中西化的形象如高鼻深目、大乳、赤足,半袒的姿容有所改变,人物逐渐汉化,成为中国精神的佛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