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文化> 正文

评茶人生——记国家高级评茶师陈郁榕(图)

2021-03-07 13:23:20热度:265°C

与所有的评师一样,陈郁榕也有嗅觉灵敏的“狗鼻”和味觉敏感的“猫嘴”。每次评茶,只见她轻轻地揭开杯盖,慢慢地凑近鼻子闻一闻,再嘬一小口茶汤,很快就知道茶的等级。这看似简单的一组动作,蕴藏着许多茶叶知识和评审技术,凝聚了她数十年的心血。

陈郁榕祖籍江苏,生于福建。1969年,年仅17岁的她到浦城县插队;1972年被选送到福建农大园艺系茶叶专业学习;1975年毕业后,分配到武夷山市(原崇安县)茶叶收购站。从此,她开始了几十年如一日的事茶生涯。

当时,陈郁榕虽是收购站里唯一的大学生,但只是个学徒工,干的是杂活:挑水、生炉子、洗杯、刷碗……她告诉笔者,那时的条件非常艰苦,收购站没有自来水,生活用水全靠肩挑手提。无论刮风下雨,她每天都要到河边打水,往返好多趟。但是,她没有资格参与评茶。只有等到老茶师评完茶,清理桌子时,她才有机会喝到剩下的茶汤,盲目地品上几口。

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陈郁榕庆幸自己当年能吃苦。后来,她终于开始学习武夷山乌龙茶的审评技术。她记得,师兄陈平谱讲述的有关茶叶的基本知识、各种特征等,她都认真记录在案。虚心好学的她,积累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1978年,陈郁榕调到省茶叶公司工作。不久,组织上安排她到安溪学习。在老茶农的传帮带下,她开始接触、学习安溪乌龙茶的初制和审评技术。

“在这里,我出过一次洋相。”陈郁榕认真地说。一次,一位老茶师让她品评一泡茶叶。她品完后,脱口而出:“铁观音”。老茶师不动声色,请她再品一次。她又认真地品了品,自信地说:“就是铁观音”。待老茶师指出那是一泡毛蟹时,陈郁榕感到非常惭愧。

这次“走麦城”的经历,深深刺痛了陈郁榕,她暗暗告诫自己:评茶技艺永无止境,来不得半点马虎。从此,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直到担任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站站长仍然如此。退休后,她依然保持着那股认真劲儿。

天道酬勤。几十年来,陈郁榕走遍福建大大小小的茶山,每座茶山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每个茶区都出现过她的身影。为了学精评茶技术,白天,她和茶农一起扛着锄头上山;晚上,与茶农同吃同住。她深有感触地说:“所有的茶叶绝活都在民间,所有的茶农都是我的老师”。

她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实践经验编撰成文,独著或合著了《细辨闽名优乌龙茶品质特征》、《闽南乌龙茶毛茶品质特点和审评方法》、《福建省乌龙茶审评技巧及品质特征》等,还参与起草《武夷岩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样品)》,把长期的积累和同行的智慧凝结在一起,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多年来,陈郁榕一直有个心愿,就是退休后要集中精力,把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给后人。去年,她主动打报告,请求退休时间一到就离职。她的请求得到了组织的批准。退休不久,她就一头扎到茶区,登上茶山,出现在各类茶叶审评培训授课的讲台上。目前,已有千余名茶师得到过她的辅导。

除参与培训外,陈郁榕还热心帮助茶农提高茶叶效益。过去,茶叶由供销合作社统一收购,统一定级,统一定价,统一调拨,不存在中间环节问题。现在,市场活了,茶农有了自主权,茶市价格变得不可比,拼配茶成为茶农增收的重要环节。为了使茶农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陈郁榕一有机会,就会教茶农如何拼配茶。

陈郁榕十分熟悉乌龙茶种植、制作的所有工序,只要闻闻茶香、品品茶汤,就能确定茶的特点、产地、工艺、有什么欠缺,等等。她戏称,评茶师需要具备的是“猪的脑袋、狗的鼻子和猫的嘴巴”,脑袋越“简单”,嗅觉越灵敏,口感越刁钻。她说,只要一开始评茶,她就如临无人之境,没有一丝杂念,脑海中浮现的都是茶的特色、制作工艺。她那高超的评茶技艺得到了所有人的高度赞誉,在福建,不管哪个产茶区举办茶王赛,都邀请她担任主评委。

如今,陈郁榕已是国家茶叶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质量专业高级工程师、国家高级评茶师。但是,功成名就的她并没有沾沾自喜,始终认为自己永远是茶农的学生。她说,一定要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回报给茶农,回报给社会,回报给生她、养她、育她的八闽茶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