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新恩:一壶紫砂 深藏清香却无人不知
藏主小传
1939年7月,梁新恩在广东梅县出生。1954年他来到广州,两年后参加“援边”工作,在新疆呆了20多年。回到广州,在改革开放的特定环境下走上收藏之路。他的藏品种类十分丰富,主要有紫砂茶壶、小人书、酒标、毛主席像章四种。至今,梁新恩已举办了8次个人藏品展览,参与近30次集体展览,向大小博物馆捐赠110余件藏品,在报刊发表20多篇茶具研究文章。2004年初,梁新恩被授予“广东省优秀收藏家”称号。
藏主与藏品
收藏时代印记,实为收藏生活乐趣
如今梁新恩藏品的总体数目已达两万,其中徽章约有12000件,小人书6000册,紫砂茶壶600把,酒标3000多张。
梁新恩的收藏,大多曾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红色年代,每个人衣服上都少不了别一枚红彤彤的主席像章;小人书是上个世纪50到70年代小学生唯一的精神食粮;中国全民好茶,无论南北,好茶须得好壶泡,闲人商人读书人,人人连上茶楼也要壶不离手,边摩挲边品茶,更别说在家中,藏得好壶数把,焚香煮茶,或开卷有益,或招待上客,好不精神爽利;就连没有多少人会留意的贴在酒瓶上的商标,也曾货真价实地与酒水一起被人们消费,在它成为平面的藏品后,我们才发现,原来酒标也是纪录时代一种美丽而有说服力的形式人们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开始变得健忘,旧有的生活方式如潮汐迅速退落,梁新恩却弯腰拾起消失中的时代符号,他收藏刻有时代印记的徽章、小人书和酒标,以此表达对过去温馨记忆的缅怀和挽留。
与惯于考究细节、从研究藏品时代特征中得到乐趣的收藏家不同,梁新恩似乎更倾向于从审美角度对藏品的价值作出判断,并关注藏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种类众多的藏品中,梁新恩表示最喜欢的是茶壶,因为茶文化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爱茶的人多,懂茶的人也多,请人喝酒,还有可能收回各种推托的借口,然而请人喝茶,却是逢请必到。由于中国人对茶文化的熟悉,与人就藏品进行交流,得到最多话题的总是他的茶具。
对待藏品,梁新恩从来都是呵护备至,他自制展示板或密封盒,排列好的徽章在展示板上按类别分布;重要的酒标或瓷器保存在密封盒内;所集齐的四大名著小人书,每块硬纸板上固定两本,用玻璃纸封好,整整齐齐在纸箱内叠好。要是觅得一件难得的宝贝,梁新恩还会即兴为藏品题诗,纯属自娱自乐,却都有滋有味。
收藏之路
萌芽期用“公仔纸”赢邮票
看过梁新恩如烟波浩渺的藏品,很自然地觉得,对藏主本人,收藏或许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习性。他对收藏的热爱,正是其执着人生态度的一个侧面。
梁新恩的收藏意识,从小学开始得到培养。那时同学聚在一起,玩得最多的是集邮,同学之间总是相互比赛,看谁集的邮票最多,谁的最漂亮。同期流行的玩意儿还有“公仔纸”(粤方言称谓,指一种绘有彩色图画的小纸片),几个脑袋凑到一块就是角斗场,把对方的“公仔纸”拍翻身了就算赢,小纸片归胜者所有。还有全是插图的小人书,只要手上有零花钱,梁新恩就会租书来看。这些特定的成长经历,令梁新恩对有图案、起装饰作用的小物品倍感入迷,以至于此后他喜爱的收藏对象,大多呈现强烈的图案感。
在参与支援边疆工作期间,他的收藏天性初露端倪,上世纪70年代初,以回收金属的名义,政府在全国范围动员人们上交毛主席像章。那时经年积累,他已拥有一百多枚这类红色小徽章,因为不舍得,他偷偷把徽章藏起来,没响应号召。
飞跃期在收购站里“淘宝”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社会处于新旧交替时期,无数老日子的好东西被廉价处理,梁新恩敏锐的收藏家触觉开始蠢蠢欲动。然而他正式步入收藏的殿堂完全出于机缘巧合。某天晨运,梁新恩偶入刚刚兴起的“天光墟”“大观园”,又偶然地在地摊上买下几把茶壶,把玩之下,发现越深究越有大学问,始知地摊乃是藏宝之地,从此他开始经常光顾地摊或藏在深街窄巷的收购站、杂货铺。那时他一个月拿几十元工资,四个孩子都在读书,为了自己日渐增长的淘宝兴致,他节衣缩食,不抽烟不喝酒,把喝早茶的习惯也改掉,就是为了在地摊流连而有所截获。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梁新恩的藏品激增时期,因为他搜索的圆弧半径得到极大延展。那时他频频获得出差的机会,到各省开会或考察,在工作以外的私人时间,同去的其他人跑去逛百货公司,他则专门搜寻城市里的地摊和杂货铺。当时内地的商品意识还比较薄弱,在小摊子上,废品淹没了精品,精品以与废品同等的价格出售。他曾以3角一枚的价格,一次性买下四五百枚毛主席像章。因而他出差通常是满载而归,回程路上,别人看他扛着一两箱的战利品,忍不住好奇地问买了些什么,他不好意思说是从地摊上“捡”回来的“破烂”,就含糊地笑着掩饰过去。
理性期转变思路,“藏”出名堂
宝贝带回家中,必不可少要接受梁新恩夫妇无微不至的数重护理:清洗、干燥、分类整理、编排存放顺序、价值研究。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藏品变得日益丰富,梁新恩便有了办展览的念头。然而当真正着手进行展览准备,他便发现自己的藏品是散乱的,看着很多,一以专题分类,便没有多少内容了。
因此他重新思考自己的收藏路子,得出的结论是,要先拟定方向,把个人眼光融入对藏品的取舍中,令藏品能形成专题,随时拿得出手,才算是“藏”出名堂。想通后,他不嫌麻烦地重新整理藏品,理出线索,处理与线索无关的藏品,或者与人交换,或者以低于市场价格出售,从此按专题进行收藏。这是梁新恩收藏思路的一次重大转折,此后他的收藏方向变得明晰,对藏品的选择亦更为理智。如今他拥有约两万件藏品,清点起各类藏品的线索脉络,纲举目张,每个专题下各件藏品,全部一清二楚。
收藏心得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梁新恩说,收藏茶壶,万万不能贪广泛。因为一个人藏得再多,也还是远远比不上生产的速度。在盛产紫砂茶壶的江苏宜兴,单是茶壶的款式和种类,已不知几千几万种,价格从几元到几万元不等。个人财力再雄厚,也不可能集齐世间所有精品。再说,见一件买一件的策略令自己没了方向和准则,思路零散,收藏自然也成不了气候。
因而玩茶具收藏必须要忍得。多到市场看,但要忍住心动,不要一看到好东西即作下买的决定,转到第三次,把行情摸透,如果对当初看上眼的茶具仍然心仪,则进行分析和筛选,能进一步扩展为专题进行系列收藏的,就决定集中搜索,否则必须舍得放弃。
故曰收藏要面窄而深挖,如此带着明确目的去淘宝,往往会有被一般收藏者忽略的特别发现。梁新恩说每淘到一件合心意的宝贝,都会兴奋得连续几晚睡不着觉。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但这精挑细选的一瓢甘露,却是比什么都要甜蜜。
最让梁新恩感到自豪的,是他把菱角、莲藕、荸荠、茨菇、茭笋五种形状的紫砂茶壶,代表原广州泮塘五种水生植物,组成极具老广州色彩的“五秀飘香”系列。如今他已收藏有二十余个专题系列。
藏品拾英
黑底彩狮官壶
此壶乃梁新恩紫砂壶收藏的“开山鼻祖”。上世纪80年代初,梁新恩从新疆回到广州,某日在中山七路晨运,路过土兴巷,发现那里热闹非凡,人们打着手电在地摊前或蹲或站。这里是广州早期的“天光圩”。梁新恩凑热闹地在地摊上花十元买了五把旧茶壶。
回到家中,发现其中一把紫砂茶壶很罕见地用黑色衬底,壶身漆上神情凶猛的红绿狮子,壶颈又是雪白的。找朋友来看,有人说这不是现代的茶壶,如是勾起梁新恩要把疑点弄清楚的研究欲望。
经过多方考证,这个茶壶肚圆,盖平如碟,嘴如弓箭,银制提梁,壶底有拱形沿唇,壶嘴底口没有网眼,正是典型的清代紫砂壶样式。加上壶身满洲花纹的旁证,此壶的年代必是“清”无疑。而狮子是权力的象征,黑色又含铁面无私之意,众多线索表明,该壶是清朝的官府用壶。
蝴蝶银壶嘴紫砂壶
这曾是清代一位商人的宝贝,用了多年,壶嘴摔坏了,却还舍不得扔,用银子重新打造一个蝴蝶状的壶嘴,拼到原来的壶身上去。从壶的外形看,蝴蝶的两边翅膀包住半边壶身,壶嘴下部两边镂空雕成古钱币状,倒茶时水经钱币部位流转而出,喻财源滚滚。梁新恩在一家古董店内一眼就相中这只茶壶,然而当时开价是1800元,梁没舍得买。三个月后古董店一带扩马路,店铺商品削价出售,既然有第二次机会,梁新恩便没再放过,把价格从开价的五六百元砍到300多元,这只跟随商人多年的茶壶,从此便摆到了梁新恩的博古架上。
藏宝之地
清香原不要人知
所谓“大隐隐于市”,梁新恩家在荔湾区一条热闹的主干道上,外面行人络绎,车水马龙,沿街走,觅见一个不起眼的门洞,入内,有几栋半旧楼房,几经曲折,摸上一个临街的门牌号码,才到了梁新恩的家。
这是一个茶香之家,门口正对博古架,站在门前,已看到博古架上密不透风地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紫砂茶壶和陶瓷盖碗。在约30平方米的客厅里,紫砂茶壶举目皆是。最巨型的名为“梅香椿干大型执壶”,通高68厘米,远看如老树桩,壶体上题诗:“闻君家在雪边住,靠近阑干索尽诗。只怕梅花应冷笑,清香原不要人知。”此壶被置于客厅东面窗前,长长的吊兰从房顶垂下,染得一屋绿意阴凉。壶与吊兰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风,把马路的人声车声隔开。梁老便时常坐在壶前的仿古长椅上,冲一壶滚烫的普洱茶,与朋友把杯谈壶,或自斟自饮,细品茶味,一面赏玩宝贝。
宝贝太多,一个博古架自然远远满足不了存放的要求,电视柜“临危受命”,里外领地全被茶壶占领。其中两个巨型茶壶,“古树常青”提梁壶和“菊瓣”执壶各占南北一方,南面悬挂一竹篮,内有存放多年的普洱茶叶,正中墙上是张一帆行书写“茶具艺术”四字。我们没看到梁老藏品的全貌,事实上他大部分宝贝都藏于深闺,梁老说他家整整三个阁楼,全已“宝满为患”。
曾有行家开玩笑说梁老的博古架塞得太满,给宝贝享受“垃圾炎陵茶叶给茶叶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