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补丁的民营茶业家 陈正哲
“少年闯大海,老来登高山。一生清白过,苦中自作乐。”站在厦门的最高峰———军营山之巅,来自华侨领袖陈嘉庚家乡的陈正哲老人看着自己承包的山头逐渐被绿油油的茶树所覆盖,撑着锄头,用短短的20个字颇有感慨地总结了自己57年的人生历程。
初识老陈:孤身一人在高山
陈正哲老人耐住寂寞、投资百万、只身一人在军营山巅辟山种茶。
记者在一座空荡的大加工房里见到了满脸沧桑的陈正哲。
虽然闽南人都有喝乌龙茶的习惯,但是曾经靠出海打渔为生,经过了资金的原始积累阶段后,从事建材等其它商业贸易的陈正哲,即使动了种茶的念头,事实上对种茶还是一窍不通。在不辞劳苦地考察了福建安溪、漳浦等地的茶园,阅读了大量的有关种茶的书籍,请教了很多农林及种植专家后,陈正哲毅然与军营村村委会签下了50年的承包合约。投入20多万元修建了一条盘山路,盖起了一座大加工房后,陈正哲在2001年告别家人只身上到了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信心百倍地投入到茶山的大规模建设中。
在陈正哲的指点下,我们看到了触目可及的几座山巅都已经开垦成了一层层的梯田,其间还建造了颇具规模的蓄水和浇灌设施。陈正哲同时告诉我们,虽然签有承包协议,但是他到山上来开荒后,只要是树木,他都保留着,一棵也没有砍,而且他还准备多种植一些果树,一来可以结些果子,二来还能够让山头有层次地绿起来。在陈正哲的频频指点下,记者的眼前顿时就浮现出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未来。
在山巅呆了近两个小时后,记者踏上了归程,在路过军营村时,村里已经选举产生了新的一届村委会,一位毛头小伙子当选了新一任的村长。
二上军营:泥路修到小学校
2003年10月下旬,秋风起,记者再次驱车来到了军营村。与第一次来时不同的是,这次在村口我们被一条正在施工的水泥路给拦住了,高大的压路机横在本来就很狭窄的路中央。费了很大的周章,我们才驶上了铺了第一层水泥的还很松软的道路,驶过了数十米,水泥路面嘎然而止,侧头一看,“军营小学”的招牌映入眼帘,记者注意到了粉白的小学教学楼在周围简陋、灰暗的村居农舍的包围下,显得“现代”和突出。
就着闽南功夫茶的习惯,泡上新上市的乌龙秋茶,袅袅的清香把路途颠簸的疲劳一扫而光。新一届村委会成立后,就从有限的村财政拿出了一笔钱,为村民们在村口修路,而且村委们都一致通过先把路修到小学门口,方便孩子读书。虽然自己的孩子都早过了读小学的年龄,但说起这档子事,也不由自主地露出赞许有加的语气。
再见老陈:齐家合力辟茶园
沿着盘旋的山路,记者再次上到了军营山的山顶,在一个朝南的阳坡处,有十来个人正在埋头垦作。一声招呼,瘦高个、戴着太阳帽的陈正哲老人站到了我们的面前,这时,我们注意到了他的下身穿着一条打着6厘米见方补丁的土黄色粗布长裤。
在陈正哲的介绍下,记者见到了他的妻子和儿子。陈正哲告诉我们,在已经进行的两年的建设中,修路、引水、发电、开垦等,他已经投入了200多万元的资金,而现在更是倾全家之力上山种茶,如今他已经关闭了他在山下的建材商店和其它产业,把所有的精力和资金都投入到山上的茶园来。
陈正哲种茶不但舍得投入,而且还不急功近利。据他介绍,茶园目前已经达到500亩的规模,种植有多个品种的高山乌龙茶,为了保证茶叶的质量和产量,他聘请了有20年种植经验的台湾种茶高手常驻高山指导。同时,陈正哲把前面几年视为投入期,基本上不产茶,不断长出来的茶叶都只进行修剪,以确保整枝茶树的营养和活力。如此一来,目前的投入,要到6年后才能得到回收。
虽然目前只是埋头做着前期的准备工作,但是这并不影响陈正哲对整个茶叶产销远景的规划。陈正哲已经设计和酝酿好了一整套商标、包装、市场开拓、终端服务的策略,只待产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就进行布局和实施。
事实上,在陈正哲的蓝图中,连绵成片的茶园只是一个开端。他表示,希望在自己一家人的亲手努力下,在厦门之巅建立一个农业观光园,让这个繁华城市的世外高地也能成为美丽厦门的一部分。
感慨万千的记者提议为他们一家在创业的高山土地上留张合影,陈正哲的妻子一手紧握锄头,一手连连摆动,说道:“不要拍,不要拍。现在才刚刚开始,等成功了以后再拍。”
辗转再回到山巅数十米之下的大加工房里,这是陈正哲两年前一上山时就建造的。记者注意到在宽敞的大房子的一角,用麻袋布围了一个很小的生活区,那是陈正哲一家三口和台湾茶艺师及工人们睡觉的地方,几张单人床围着一台电视机,呈半圆形排开。
几百万的家产,足以让一家三口舒舒服服地享受美好的生活,并过上一辈子,陈正哲却凛然放弃,而依然带上自己辛辛苦苦积累了一辈子的所有财产,领着妻子和30岁、正当大好年华的儿子,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苦中作乐地在厦门的最高山巅攀登自己人生的第二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