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文化> 正文

空前绝后的茶客--乾隆

2021-03-07 13:07:11热度:124°C

乾隆,是一个伟大的皇帝,在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大清王朝,他与康熙皇帝前呼后应,精心营建出了一个康乾盛世,为时人和后人所称道和景仰。

这个乾隆皇帝也是一个地道的客。

乾隆当皇帝到第十六个年头时(1751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到了杭州后,他抽空去天竺观看了茶叶的采制。回到客栈,他余兴未尽,提笔写了一首《观采茶作歌》的诗。在诗中,他对炒茶进行了生动地描述——

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

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

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

地炉文火续续添,干釜柔风旋旋炒。

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

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弘历第二次南巡,他再次来到杭州,此间,他到云栖观看采茶和制茶。观看后,他对茶农的现状深有感触,又写了一首《观采茶歌》:“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此刻的乾隆,似乎已从采茶的艰辛里体会到了生活的困苦和劳动的辛苦,因此他说:“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弘历第三次南巡,这一次,他去了龙井,游览了当地的风景名胜,察访了民间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现状。之后,他在龙井边上,取龙井泉水烹茶,品后,他感觉很好,喜不自禁,当日写下一首题为《坐龙井边上烹茶偶成》的诗:“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寸芽出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呼之欲出辨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禅。”

乾隆三十年(1765年),弘历第四次南巡时,他到了杭州后,怎么也忘不了三年前尝过的龙井茶和龙井泉。但因事务太多,他一直没时间去,就在他将要离开杭州的前一天,他终于挤出了时间,重游了龙井。来到龙井,依然是在老地方,坐在龙井,叫茶官沏上最好的茶。他饮后,依然赞叹不已,吟成《再游龙井》:“清跸重听龙井泉,明将归辔启华旃。问山得路宜晴后,汲水烹茶正雨前。入目景光真迅尔,向人花木似依然。斯真佳矣予无梦,天姥那希李谪仙。”

乾隆在狮子峰胡公庙前品饮龙井茶时,对龙井茶的香清味醇大加赞赏,一高兴,就封庙前的十八棵茶树为“御茶”。打这以后,从这十八棵茶上采摘的茶,就成为乾隆的专用茶,一直到乾隆去世。除这些“御茶”外,龙井茶一直是清代的主要贡品。如今,“御茶”树已消失了,惟有遗址还在,成了一段历史,一处景点,一个回忆。

由于乾隆帝非常好茶,他在位期间,全国各地的名茶,几乎都成了朝廷的贡品。如:洞庭湖的“君山银针”、巴陵的“君山贡茶”、福建的“郑氏茶”等等。

乾隆不仅是个品茶的行家,而且是个鉴水的专家。他几次南巡,随身携带着一个特制的银斗。他带这个银斗的目的,是到了一处就测量水的重量,然后根据所比较出的轻重,评定泉水的优劣。经过他多年鉴评,他认为北京玉泉山的水为第一。为此,他写了《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一文:“尝制银斗较之,京师玉泉之水斗重一两,塞上伊逊之水亦斗重一两,济南珍珠泉斗重一两二厘,扬子金山泉斗重一两三厘,则较玉泉重二厘三厘矣;至惠山、虎跑,则各重玉泉四厘;平山重六厘;清凉山、白沙、虎丘及西山之碧云寺,各重玉泉一分。”

除了广泛地于泉水进行测评外,乾隆还对雪水进行了多次测评。测评的结果是:雪水比北京的玉泉还轻三厘,他因此得出结论:烹茶还得用雪水为上佳。有了这样的测评结论后,每遇瑞雪纷飞之时,紫禁城里最为忙碌的事就是大量收取瑞雪。瑞雪收好以后,就与松子、佛手、梅花一道烹茶。这种茶在当时被称为“三清茶”。朝廷每次举行茶宴时,乾隆就赐三清茶与众臣们品尝。品尝三清茶,极其讲究,一是要广集大臣们和内庭翰林的联句,赋为三清茶诗,以此烘托饮茶的氛围,增加品茶的文化含量和烹煮佳茗的儒雅风采。二是所用的茶碗,是乾隆特地御制的,上面烧制得有乾隆的诗词。这种茶碗,十分精致,充满了皇家风范与气度,可堪称为瓷器中的绝品。茶宴结束后,参加茶宴的各位大臣可以把御制的茶碗带回家。大臣们自然乐于带走这样的茶碗,为的是荣耀、自豪和得意。

在中国,乾隆这个茶客,真正做到空前绝后了,要超过他人,恐难有了。茶叶去痰吗好吃的茶叶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