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文化> 正文

《全唐诗》中的陆羽史料考述:(四)陆羽隐居前后的若干问题

2021-03-07 13:06:11热度:186°C

《全唐诗》为我们增补了陆羽中晚年的许多资料,由于这些资料一般都不载明写作的具体时间,我们无法编出陆羽的确切纪年。不过,就陆羽隐居前后的情形,至少还能归纳出这样一些头绪:1.陆羽隐居苕溪之前。陆羽为什么要隐居?如一些史籍所说,他的隐居,主要是为了“闭关对书”或“阖门著书”,他是为了做学问而隐居的。

据陆羽在《自传》中记,他隐居以后,曾写了“《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经》三卷、《占梦》上中下三卷”①。陆羽是上元初(760)隐居苕溪的,他的《自传》撰于“上元辛丑(761)阳秋”,亦就是说,他的上述著作,全部是在一年左右的时间中撰写出来的。在古代图书资料极不周全的条件下,陆羽如事先不作充分准备,实在难以想象。这一点,唐诗中的陆羽资料也为我们作了很好的说明。

“荆湖备登历,风土随编录”,崔子向和皎然的《泛长城东溪暝宿崇光寺寄处士陆羽联句》,指明了陆羽在隐居之前便进行了长期的调查和资料搜集工作。陆羽的著作虽多,但流传下来的只有《茶经》一部。以《茶经》为例,陆羽为了在《茶经》中写明全国的茶叶产地和各地所产茶叶的质量,就曾实地调查了山南、淮南、浙西、剑南和浙东等32州的有关情况。显然,这一工作非一年半载所能完成的。

所以,从一定的角度来看,陆羽的隐居,实是为了实现其著书立说的夙志。而在隐居之前,他是作了长期的充分准备的。过去很多人对陆羽《自传》中“至德初秦人过江,予亦过江,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的这段记载,颇多疑惑。陆羽原籍竟陵,地在江南,何言“秦人过江予亦过江”?陆羽既然在至德初便到了吴兴,为什么到上元初才隐居下来,这期间的四五年,他又在何地?现在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这样一个轮廓:即在安史之乱以前,陆羽为撰写《茶经》和其他一些著作,就考察了剑南和山南的有关地方;安史之乱时,陆羽正好在金州或光州调查,所以,就出现了和北方难民一起过江的情况。陆羽回到江南以后,接着顺江东下,经庐山和淮南沿途茶叶产地,至德初辗转到达了吴兴。陆羽到吴兴以后,没有立即隐居动笔,而是广泛结交江南的名儒学士,共相切磋,并为继续搜集《茶经》和其他资料,游历了浙西、浙东和长江下游。在各种资料基本搜集齐全的基础上,最后才在上元初隐居下来。

2.陆羽“隐居苕溪”期间。陆羽结庐吴兴苕溪,一般都指为乌程(今吴兴)苕溪,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唐朝以前,吴兴是相当于湖州的郡的建置,而苕溪也有东西之分。据记载,西苕溪源出天目山后,经长兴、乌程由长洲流注太湖;东苕溪中途岔分南、中、北三支,横穿余杭,也由长洲汇入太湖。古时所指的吴兴苕溪,其地不限乌程,在一定程度上,还泛指整个浙西。

唐诗资料所记述的陆羽行止,抑或吴兴早期的方志资料,都表明是如此。如《吴兴志》就载,陆羽“初隐居苎山,自称桑苎翁。撰《茶经》三卷,常时闭户著书”①。这里记述得就很明确,陆羽在吴兴最初隐居的地方,就不在乌程的苕溪,而是余杭近郊的苎山。查吴兴或湖州各县方志的山志,都无苎山的记载,只在嘉靖《余杭县志》“关梁”中,才夹带提及:苎山桥,在县北一十四里仙宅界,跨小港,元至正因在苎山畈故名②。陆羽最初隐居之处,为啥不选皎然居住的乌程而定余杭?这兴许与当时另一著名隐士吴筠有关。据记载,这一时期,吴筠也修道于余杭天柱山的石室洞(一名藏书洞)③,陆羽于此隐居,可以就近与吴筠商讨和阅览藏书。除苎山外,陆羽在余杭还曾寓居过吴山双溪。嘉庆《余杭县志》引旧志说:“吴山双溪路侧,有泉,羽著《茶经》品其名次,以为甘冽清香”④;此泉旧称陆羽泉,即陆羽撰写《茶经》处。苎山滨中苕溪、双溪为天目山和高陆山二溪合流处,其下即北苕溪。可能因陆羽在余杭居住的二址,都近苕溪,所以旧史就称陆羽隐于苕溪。

陆羽在余杭寓居多久?文献中无记载,但至少在大历八年(773)前,他便已迁居到乌程。这由颜真卿《题杼山癸亭》和《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等诗可证。癸亭也即三癸亭,系建于癸丑岁(大历八年)、癸卯朔、癸亥日故名。这是唯一能够确定时间的史料。大历八年时,陆羽已移隐杼山,毋庸置疑。陆羽在乌程也并不久居一地,如皎然《同李侍御萼李判官集陆处嘉庆《余杭县志·山水三》。

嘉靖《余杭县志·舆地》。

《吴兴》卷十八,隐逸,桑苎翁。《士羽新宅》、《喜义兴权明府自君山至集陆处士羽青塘别业》等诗,就反映陆羽搬迁不止一次。继杼山而后,陆羽居住在青塘别业。因为颜真卿刺湖州时,曾召集了一批文人学士编撰过一部《韵海镜源》①。《新唐书》中也曾载及:“颜真卿在湖州与(萧)存及陆鸿渐等讨摭古今韵字所原,著书数百篇”②。这里所说的“韵字所原”,也即《韵海镜源》和一般史籍简称的《韵海》。颜真卿是什么时候发起编写这部著作的?在《唐书》颜真卿的传记中,只“迁抚、湖二州刺史”一句,没有载明刺抚州、湖州的具体时间。经查现在弄清,颜真卿是大历四年出任抚州③,七年改刺湖州的④。就一般情况来推,颜真卿当然不可能一到任或在上任初期就组织编写这部书,必然和陆羽、皎然等人交往较长以后,才委以主持这一工作。因此,《韵海》的编纂,大致是在大历八年颜真卿率群士游杼山以后开始的;由此也说明,陆羽移居青塘门外别业,也只会是大历八年以后的事情。

陆羽寓居浙西,除余杭、乌程二县而外,如前面行止中讲到,他还曾侨居过长兴的顾渚和江苏的宜兴、丹阳。不过,从现在掌握的资料来说,我们还无法确定陆羽寓居长兴和丹阳是在他隐居之前,还是隐居以后。现在似可确定的是陆羽隐居浙西的最后寓处为宜兴。皎然酬陆羽的一诗叫《赋得夜雨滴空阶万历《抚州府志·名宦》。

《新唐书·萧颖士传》。

康熙《长兴县志·仙释列传·清唐传》。《送陆羽归龙山》,查方志,乌程无龙山。乌程邻近的龙山有三:一是杭县的卧龙山,一名龙华山;一在无锡慧山北的白龙山,上有白龙潭①;再是《宜兴县志》所载的:“龙山,在县南五十里,下有武陵洞。”②从孟郊《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惊彼武陵状,移归此岩边”的诗句来看,皎然诗中所指的陆羽龙山寓居,应当是宜兴的龙山。近见有的文章将孟郊的“惊彼武陵状”之句,释作“《桃花源记》中武陵人所见的桃花源中的山水。”孟郊是湖州武康人,五十举进士才任溧阳尉,他访问过陆羽龙山寓处是完全可能的,既然作如上解释,还不如释为“宜兴龙山武陵洞寓处的风貌”更合情理。

3.陆羽移居江西和最后的终老处所。陆羽迁赣的时间,现在还只能凭诗中尊用陆羽官职这一线索来推测。查《全唐诗》所有陆羽史料,只有权德舆、戴叔伦在江西的几首诗,如《送陆太祝赴湖南幕》、《抚州被推昭雪答陆太祝》才尊陆羽为“陆太祝”,前此,除名号外,只以陆处士或山人等称之。这说明陆羽加封“太祝”不在搬迁江西以前。具体封陆羽为太祝的时间又是什么时候呢?史籍的记载也不明确。《新唐书·陆羽传》只是说在他隐居苕溪以后“久之”才诏拜“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久到什么程度?不清楚。据笔者初步考证,陆羽的移居江西和加封官职,大概是在德宗初年,与起用颜真卿、韦渠牟有关。有关文献记载,颜真卿“蒙刺是州(湖州)十二《古今地名大辞典》龙山条。载,奸臣伏法(建中四年,783)”以后,才奉诏入朝的①。而陆羽的另一至交韦渠牟,“贞元元年(785),渠牟为大府卿,……皆承恩宠,荐人多得名位”②,也是在德宗初年受到信用的。颜真卿在湖州时,聚集了一大批名士,经常在一起郊游、会诗作文,颜真卿奉命入朝以后,友人星散。所有这些情况,都可用以说明陆羽是在德宗初年因颜真卿或韦渠牟的推荐,才诏拜为太常寺太祝移居江西的。

陆羽寓居江西,由江西又转赴湖南,为时10年左右。旧志苏州的古迹中,虎丘北向有一处“陆羽楼”,是陆羽“贞元中寓虎丘”故址。这座楼,也名“陆太祝羽寓舍”,后代曾改为“马牛王庙”;庙废,又改“磨坊公所”。颇清楚,这只会是陆羽由湖南重返浙西以后所居。德宗贞元年号,共历20年(785-804),所谓“贞元中”,也即贞元十年(794)前后。这就是说,陆羽在江西寓居大约10年,经湖南一转,在暮年又回到了苏州。

陆羽在江西和从湖南回苏州居住的时间内撰写过不少著作。关于陆羽的著作,已故的万国鼎先生曾作过考证③,但他基本根据南宋费衮的《梁谿漫志》,增补不多。笔者近从有关文集和方志中,又发现了多种陆羽著作,这里从略,拟另文再述。

唐诗中陆羽的史料还表明,陆羽在苏州寓居一段时间以后,可能又回到了湖州的乌程。孟郊在《送陆畅归湖州因凭题故人皎然塔陆羽坟》诗中说:“淼淼?寺前,白萍多清风”,“杼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八。《乾露乌程县志·碑刻》项王碑文。山砖塔禅,竟陵广霄翁,不仅是说皎然坐化于杼山的妙喜寺,而且指明陆羽生前和皎然肝胆相照,仙逝以后,两人亦伴眠一境。

大美国茶叶公司红茶叶口感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01224011 40114438 44384211 42110123 01235448 54482136 21363429 34295180 51804223 42233347 33473128'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300456) and MATCH(title) AGAINST('01224011 40114438 44384211 42110123 01235448 54482136 21363429 34295180 51804223 42233347 33473128'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