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德臣:孰知茶道全尔真 唯有丹丘得如此
人物小传:陶德臣,男,江苏高淳县人,生于1965年5月,现为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副教授。1981年高中毕业,1986年镇江师专政史科(现为江苏大学人文学院)毕业,分配至花山煤矿当警察,任一大队教育干事,同年调入江苏省司法厅技工学校任政治教师。1994年苏州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毕业,该年到工程兵工程学院政教室任教。理学院成立后,改称理学院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1993年以来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5部,撰写专著书稿2部,发表论文170多篇。为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员,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1999年被评为理工大学优秀教员,2001年以来连续6年被评为理学院社科系科研标兵。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统一的载体。茶文化对于促进茶叶生产和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茶文化学科的兴起和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和专家学者在这一领域不断开拓创新,辛勤耕耘。笔者日前有幸采访了中华茶人联谊会会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员,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副教授陶德臣。请看笔者和陶德臣副教授的一番对话。
笔者:尊敬的陶教授,您好!我知道您工作非常的繁忙,感谢您能抽出时间接受我的采访,我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我拜读过您的一些关于茶文化研究方面的文章,您丰富的茶文化素养、对茶文化独特的见解、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问: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对茶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的?您又是什么时候开始走上茶文化研究之道的?
陶德臣:确切地说,我是1992年开始从事茶叶经济(史)研究的,中间也夹杂了些对茶文化的研究。走上此道的主要原因有:第一,研究生时期我是学习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而茶叶经济是近现代尤其是近代最重要的经济现象。自18世纪开始,中国茶叶出口开始超过传统的丝绸、磁器,成为中国主要出口商品,鸦片战争后茶叶出口贸易更是畸形发展,占据了世界市场的90%以上,在中国出口总值中也占到60%左右,1900年前一直名列中国出口商品的第一位,对获取外汇、活跃金融、增加税收、解决民生、改善产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中国人最先发现和利用了茶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同时,茶叶对人体保健、古代经济、国防军事、民族团结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茶叶如此重要,我做硕士论文时,选择了《近代中国茶叶的商品化》作为我研究的课题,这是很自然的事。第二,我家里的亲戚、亲属不少人在国营大茶场高淳县青山茶场工作,是“吃茶饭”的。那时我认识了我现在的妻子,她也在那里工作,我当然有“爱屋及乌”的因素在里面起作用。第三,10多年来,我致力于茶叶经济史研究,取得了一点成绩,得到全国同行的重视,也更加坚定了我的研究初衷。
笔者:说起“茶文化”来,大家对这三个字可能都不陌生,但是究竟什么是“茶文化”,如何定位“茶文化”,恐怕没有几个人能说上来。陶教授,您能就这个问题给个准确的解释吗?
陶德臣:学者尚没有统一的茶文化定义。权威的《中国茶叶大辞典》指出:茶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属“中介文化”。茶文化的内容包括茶的历史发展、茶区人文环境、茶业科技、千姿百态的茶类和茶具、饮茶习俗和茶道茶艺、茶书茶画茶诗词等文化艺术形式,以及茶道精神与茶德、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诸多方面。茶文化的物质形态表现为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书、茶画、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茶歌舞、饮茶技艺和茶艺表演等。精神形态表现为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茶禅一味等。还有介于中间状态的表现形式,如茶政、茶法、礼规、习俗等属制度文化范畴的内容。因此茶文化的结构体系包括有关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包含养生、修性、怡情、尊礼四个方面。养生是茶文化的功利追求,修性是茶文化的道德完善,怡情是茶文化的艺术趣味,尊礼是茶文化的人际协调。茶文化的物质内涵与精神内涵决定着茶文化的特性,其特性主要有自然性、创造性、利生性、艺术性、区域性、民族性、社会性、传播性、时间性、个体群体性等。
茶文化发展到今天,其社会功能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形式为:第一,以茶营生。茶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深度开发的潜能,发展茶叶生产与茶叶贸易,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第二,以茶会友,以茶联谊,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提倡“和为贵”,调节社会人际关系,促进和平事业发展。第三,以茶代酒,以茶倡廉,提倡茶德和茶人精神,以茶养性,提高人类群体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第四,以茶为诗为画,以茶歌舞,以茶献艺,茶乡旅游,倡导高雅的艺术享受,美化人们生活。第五,以茶为食,以茶设宴,提倡茶为国饮,丰富人们的饮食生活。第六,以茶健身,发挥茶的保健功效,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第七,以茶为媒,以茶祭祀,茶禅结合,发挥茶的媒介作用和精神寄托作用。
笔者:众所周知,中国茶文化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从产生到现在只有20多年的时间。20世纪80年代,茶文化在台湾兴起以后,很快传入大陆,并取得了长足发展。经过很多像您一样的茶文化学者的不懈努力,我国茶文化研究成绩很大。您能列举一下该领域近年取得的一些主要成绩吗?同时,您能说一下您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绩吗?
陶德臣:我在2006年8月召开的“中国茶文化学科定位与研究队伍建设”学术讨论会的发言《试论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现状与科学发展》一文,列举了茶文化研究近年来取得的成就。主要有: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茶文化研究队伍;成立了专门的茶文化研究机构;创办了一批茶文化报刊;出版发表了一系列茶文化论著;茶文化交流日趋活跃;茶馆数量有增无减;茶艺表演十分热闹;茶叶网站发展迅速。
多年来,我主要围绕茶业经济史进行开拓,先是中国近代部分,后向两头发展,即向古代上溯,向现代下延,同时又研究起茶文化来。现代,我的研究领域已从茶叶起源的原始社会一直延伸到今天的当代,包括茶叶经济史、茶文化两部分。主要成绩是:1994年以6万字的《近代中国茶叶的商品化》一文获得硕士学位,该文得到答辩委员会主席,老一辈著名历史学家、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夏东元先生好评。1999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茶叶商品经济史研究专著《中国茶叶商品经济研究》一书,得到同行好评。2001年著成书稿《茶的生产、传播与贸易》。2006年著成书稿《中国茶叶市场的变迁》。正在编著全国茶文化专业教材《中国茶史》。同时,参编政治类著作5种,发挥论文170余篇,其中涉茶文章约有130篇。由于我在研究茶叶经济史方面的成就,在得到全国同行许多人公认,享有较好声誉。收集当代茶界名流近300人的《中华茶人诗描》一书说我:“细读文章议论宏,军人谈茗也多情。撰成巨著言经济,商品研究集大成”。华中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云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院校的硕士及博士生有时也请我对他们进行学习指导。
笔者:取得了这么多可喜的成绩,国人一定会振奋不已。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着的,存在着正反两方面的矛盾。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存在的问题。请问:您觉得我国茶文化研究与发展方面存在着哪些问题?同时,您觉得您个人在研究茶文化方面又存在哪些问题呢?
陶德臣:茶文化研究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有:一专门人才问题。茶文化研究人员面广量大,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茶文化研究遍地开花,形成不了合力。茶文化研究人才专职人员少,决心献身茶文化研究的人也不多。茶文化研究人才培养来源不多。二是研究经费难以筹措。三是研究机构不多且困难、问题多。四是研究水平不高。五是茶文化普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以上问题多少在我身上也有反映。突出问题是不少人不理解、不清楚茶叶经济研究是农业史、生活史、饮食史、经济史、社会史、贸易经济的重要研究内容,是当代农民增收、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是某些省市和地区的支柱产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只知道茶叶不就是几片树叶吗?有什么好研究的?更不知道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宏扬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只知道茶就是喝的饮料,有什么文化可言?同时,由于我课务太多,往往在研究时间、外出研讨、交流讲学方面就多有无奈了。
笔者:唐代诗人皎然在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有一句:“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请问您是怎么理解“茶道”的?
陶德臣:皎然提出的“茶道”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茶道”一词。皎然最大的贡献是他将品茶过程归纳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便是“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这是真正的品茶悟道,达此境界当然一切恼愁苦闷都烟消云散,心中不留芥蒂。这与现代对“茶道”的界定较为接近,确实比陆羽《茶经》中所讲的“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句话更为明确、更有哲理色彩。
自此以后,茶道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并传入日本、朝鲜,发展成今天的日本“和、敬、清、寂”茶道、韩国“清、敬、和、乐”茶礼。台湾、大陆对茶道内容的探讨也有20余年,各有不同的主张(见陈文华先生《长江流域茶文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6页)。陈香白先生说中国茶道精神是“和”,似乎更明白一些。但,实际上各家对茶道精神的解释本质上是相通的,所以可以说:茶道就是人们在茶艺实践过程中所追求和体现的道德理想。
笔者:目前,国家在茶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有什么措施?一般模式是什么?茶文化人才梯次培养方面有哪些成绩?又存在着哪些问题?您又有什么建议?
陶德臣:国家对茶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比较重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国家在杭州市建立了茶文化陈列、研究、交流场所中国茶叶博物馆,各地也做了不少相应的工作。如四川雅安名山县蒙山、山东青岛崂山等地的茶文化博物馆,福建漳州成立了天福茶博院。成立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学会、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等研究、传播茶文化的学术组织和团体。把茶艺师列入新的职业,制定了茶艺师高、中、初考核标准等,进行培训和考试,合格者颁发执业证书。在农业大学、工业大学、综合大学历史系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博单位相关专业招收培养茶文化大专、本科、硕士、博士。这些措施培养了一批人才,使茶文化研究后继有人。茶文化研究应该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但现在主要在农业院校进行培养,且国家还没有茶文化学的学位,这就造成茶文化人才培养的尴尬局面和人才素质的缺陷。当务之急是应该在学科设置上添加“茶文化学”专业。
笔者:我国茶文化在国际上占有一定地位,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茶文化相比较,您认为我国茶文化有哪些优势和有待值得提高的地方?
陶德臣:中国是茶的祖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上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茶文化遗产,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好好总结、继承和发扬光大。这是我国茶文化的优势。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茶文化研究与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融入时代内容,扎根中国社会,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的安居乐业服务,为世界和平与和谐发展服务。
笔者: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热火朝天地在各自的领域内开拓进取,力图取得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我相信,茶文化也不例外。那么,您认为我国茶文化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要解决中国茶文化自己本身以及今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保证又好又快的发展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陶德臣: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加快茶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确保茶文化研究人才辈出。二是进一步整合研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加强交流和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四是制定研究规划,确立主要研究方向。五是多方筹措经费,打牢经济基础。六是办好茶文化刊物,引导茶文化研究方向。七是强化茶文化宣传推广工作,培养后续力量。八是申报茶文化世界遗产,扩大中国茶文化世界影响。
笔者:据我所知,您是一名军人,又是一位教师,准确的说您是一所著名军校的副教授。在学员和同事眼里,您是一名好老师,有着很好的口碑;在茶文化研究领域里,您又是一名卓越的学者,在同行中有着相当的地位。在您日益繁忙的工作中,您又是如何处理好本职工作(是指教书育人)和个人爱好(是指研究茶文化)的关系的?这其中是否有说不尽的酸甜苦辣?
陶德臣:教书育人是我的本职,也是我最重要的工作。但我认为,我不能仅是一名教书匠,研究是提高能力、增加知识、扩大交流的重要手段。特别是我认为,茶业经济史研究是我的专业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的教学关系极大,所以这种研究与本职工作又十分密切,并行不悖。当然,由于别人的误解,我既无科研经费,还要坦然面对各种非议和不公,有时难免使人不舒服。关于此,我曾写过《为繁荣茶业经济史研究而竭尽全力》(刊于《中华茶人》2005年第2期),但我不在乎。
笔者:据了解,令郎也是个十足的茶人,请问您:他是否受您的熏陶和指点啊?目前又有哪些成绩?另外,您的夫人对您的各项工作持什么态度?对您的工作又有哪些帮助?
陶德臣:我儿子陶觉逊,出生于青山茶场,从小就受到茶的熏陶。儿子两岁时随军到了南京,但与茶的联系并未断绝。每年他都要去出生地青山茶场,在那里,他可以看到郁郁葱葱的茶树,感受一番茶的气息。在家里,每当我发表了茶文章,我都要儿子从杂志中把它找出来。久而久之,他自然知悉我的爱好和生活习惯。有时我也带他去参加茶文化活动,到紫金山采采茶,指导他写写茶文章。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已经有了较好的效果。记得4岁时,他已有了一把小紫砂壶。有一次,同事来家,他还一本正经地把茶叶放进小壶里泡茶敬献同事,同事真是喜出望外,连连夸儿子懂事。可以,揭开小壶后,同事不由发出苦笑,何也?原来儿子是用冷水泡的茶,来了个“冷水泡茶慢慢香”,茶叶当然全部漂在上面啦!看看,这就是我儿子第一次泡茶待客的亲身经历啊。至今他发表了《爸爸的爱好》、《采茶紫金山》、《茶香舅舅》、《亲历茶文化:观2005南京雨花茶节》等涉茶文章。他又在《全国优秀作文选》、《金陵晚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后者还得了300元的奖金呢。这是茶对他的恩惠,是茶对他的栽培。
我妻子孔桂芸,实际上是我研究茶叶经济的启蒙老师。她生在茶乡,长在茶场,工作在茶厂。暑假里,妻子每当上班时,我往往就去茶厂陪同,或在厂里免费喝茶。厂里的人对我可真好,没有任何的厌恶。就这样,我在茶厂当了不少时间的“观光学徒”,知道了制茶的许多知识。这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随军后,妻子包揽了所有家务,我则潜心进行研究。因为经济实力有限,又没有一分钱的研究经费,为了节省些费用,有时妻子和我一起到图书馆抄资料。1997年,妻子学会了电脑,从此我的所有手稿都是妻子录入的,现在至少有400万字了。毫不夸张地说,妻子是我的精神动力,是我的“后勤部长”,同事们都无不羡慕地说我有个“专职秘书”。
笔者:请问您对下一步的工作打算和想法是什么?能否向我透露一点?
陶德臣:教书育人是我一生的追求,我会永远珍惜这一职业。同时,我也将一如既往地为茶业经济史研究竭尽全力,为中国茶文化的繁荣和茶产业的发展尽一点微薄之力,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尽一点心意。这就是我的小小追求。
笔者:陶教授,谢谢您接受我的这次专访,让我受益匪浅,衷心祝愿您学术成果不断。
陶德臣:不客气,能在学生中宣传茶文化,也是一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