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事
我喝茶是从喝花茶开始的,后来改喝绿茶。绿茶的好处是本色天成,清香是自然的,有田野的气息。不似花茶,人为的痕迹重,茉莉花、玉兰花固然芬芳,可一入茶,原味便都让花的香气夺去了。我想,北方人喜喝花茶和地理环境乃至长途贩运影响茶质有关。因为茶叶娇气,最怕污秽之气,容易变味,用花的香气来冲淡是最好的办法。据说,南方的茶运到北方,起先是不加熏制的,只是杀青、揉制,到了目的地才将花朵掺入其中。不知这说法准不准确。
喝绿茶之外,我也偶喝红茶和乌龙茶。记得有一年去福建,泉州的朋友请我喝功夫茶。他把喝茶的器具带到了宾馆,这让我老大一惊,也让我见识了闽南人喝茶是多么认真和执着。那一回是我第一次喝功夫茶,见朋友煞有介事地洗杯洗茶,滔滔不绝地讲着喝功夫茶的名堂,也着实兴奋。
那次喝功夫茶我醉了。“醉茶”在早前我从没听说过,很难受,与醉酒不同,是一种清醒的头晕,连晚饭也没吃,一夜不眠。功夫茶真是了得!虽然朋友提醒我喝功夫茶要小口喝,慢慢品,可我没当回事,依然像北方人喝茶似的“牛饮”一气,结果……成了大家的笑柄。不过那次喝的功夫茶此后成了“绝响”,是第一次喝,还是气氛不同,总之再也没了唇齿留香的那种回味。
朋友那次招待我喝茶,是有所准备的。当时他打开几个纸包,里面是不同色形的茶叶,我看不出那些像树叶似的茶有什么特殊。他将不同茶叶混在一起,很是得意,然后把茶放进已洗好的壶里,壶小杯也小,将壶内倒入水,再把水滗掉,复又加水,这套过程很是繁琐。说也怪,茶还未喝,茶的香气已氤氲开来。有意思的是,朋友端着壶沿托盘上的四五个茶盅倒了一圈,说这是“关公巡城”,于是又向每个杯中点了几滴,把水填满,说这叫“韩信点兵”。我听了乐不可支。第一口茶喝下去,只觉口中苦涩难耐,咂咂舌头,倒也清香满口,可浓酽的苦到底不是滋味。但几杯喝下,开始的苦慢慢变成了甜,而且醇厚无比,香气馥郁之极。朋友说,买来的乌龙茶绝无这样的味道,据他说,会喝茶的人都是根据口味自己配兑的。依他的理论,乌龙茶有绿茶的香兼红茶的纯,但具体到大红袍、铁观音、闽北水仙、黄金桂等等,虽然各有千秋,却也各有所短。因此把这些不同的茶互相搭配,喝起来味道就大不同,结果是各家之长兼而有之。朋友打比喻说,就如同酒的勾兑,在高明的酒师手里,只几滴酒基,便可点石成金,变酸酿为玉液琼浆。
朋友的这番茶论,让我开窍不少,触类旁通,此后在饮食方面我格外留心,发现,烹饪之道也同此理。力求菜肴口味的纯正固然重要,会不会改良或调和,以适应不同地域人群的饮食习惯,那也是厨师离开本乡本土受不受欢迎的先决条件。淮扬菜到北方来大约就不能过甜,粤菜也如是,太清谈了,北方人就会觉着滋味寡淡,适当地咸一点,才能满足人们的口感。不过话又说回来,有些事未必不是歪打正着。八闽名菜“佛跳墙”,那几乎就是一坛子杂烩,可味道与众不同,人们争而啖之,你说它应该是什么味儿?它什么味都有,又什么味都不是。恰如朋友招待我的功夫茶,他把数种茶叶混在一起,可喝起来味道独具,我想这就够了。
虽然这些年一直喝绿茶,但经历渐长,对茶也有了更多的体验。喝红茶,最早喝的是“祁门”,那是去安徽。后来到云南,又喝过“滇红”,这都是红茶中的名品,自然“宜红”、“川红”也尝过,但都是偶一为之,没留下什么印象。数次去云南,体会是滇绿的味道太重,口感就像那里人喜吃辣椒,过于刺激,滇红倒是可以接受。安徽的毛峰我常喝,而到了安徽,我以为祁红是不能不尝尝的。所以到了那里只要可能我都会要一杯祁门红茶,它香气浓郁似兰花,色感也好,尤其泡在玻璃杯里,汤色红艳,如葡萄美酒。
茶喝的是一种心情,一种感觉。它所以成世界饮品,乃是人们不觉中赋予了它诸多文化内涵,并由茶将这些文化的东西传递出去,形成认知,相互影响,最后又泛化开来,彼此渗透,最终成为一种载体,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两年前去英国,对英国茶有了一点儿了解,回来翻书,知道英国人喝茶,中国是它的老家。虽然印度和斯里兰卡的红茶后来居上,但英国人不否认,是中国让他们知道了茶的美妙,让他们的生活里多了一种可以孤芳自赏的情调。说来还要感谢200多年前的东印度公司,是它将大宗的茶叶贸易带入英国。我在伦敦的海洋博物馆附近,就见到过当年运输茶叶的“飞蛾”号,船很轻巧也很漂亮,高扬着猎猎的风帆。虽然它已成为模型,仅供人瞻仰,但我觉着下到水里,一定还会乘风破浪。
在英国,茶从清晨便开始喝。丰盛的英国早餐不佐以茶是不行的,咖啡自然不能少,而红茶的显著位置却不能替代。不过最令人向往的还是英国的下午茶,那是一天中最悠闲的时刻。一杯红茶,几片甜点,如此简单的东西却能让英国人喝出令全世界都羡慕的情趣来,神神秘秘的日本“茶道”不可同日而语。我觉得,日本的“茶道”不叫喝茶,那是举行仪式,与喝茶轻松的心境格格不入,那种累人的喝茶方式,也只有自以为是的日本人当做国粹。据说我们唐朝时喝茶,就是那样,传入日本,被他们保留至今,可我私下想,那多少是食古不化。
说起英国人喝红茶,里边有很多故事。我在伦敦时光顾过著名的哈罗兹百货公司,它是英国皇家指定的购物场所,气派之大,豪华之极,世界上有钱人无不知晓。此间设有茶专柜,其种类的繁多和包装的琳琅满目,我这个也算是见过茶的人也颇感意外,而且尤以卖茶的柜台前顾客最多。虽然英国人的喝茶历史不过几百年,但他们那种深入骨髓的热爱和须臾不可或缺的痴迷,让来自茶的故乡人也没有想到。为了留作纪念,也是想尝尝“哈罗兹”专卖的茶是何种味道,我破费了十多英镑,买了据说是颇受英国人喜爱的14号、15号和16号混合茶。
回国后送了朋友两罐,自己留了一罐一直没喝,由于铁罐好看,古色古香,又印着哈罗兹的商标,便摆在书柜里欣赏。直到有天看书,读到一段18世纪东印度公司经营出口中国茶的文字,忍俊不禁之余简直让人大跌眼镜。原来著名的英国混合茶,乃当年中国茶商弄虚作假之作,蒙大鼻子洋人的。蒙大鼻子洋人其实也是不得已,当年,出口英国的茶叶流通运输环节繁多,长途贩运质量难以保障,长江流域的茶运到广东,已然费用上涨,再飘洋过海端上英国消费者的茶桌,耗损也就可想而知。羊毛出在羊身上。费用提高就难免要动心思,打歪主意,以次充好就避免不了。由于外销茶盯验不紧,中间商便不失时机地做起手脚,甚至将榆树叶、桑树叶和杨树叶搀进茶里充抵分量。谁知此番不道德行为,竟然将错就错成为混合茶的标准,其独特口味不仅英国人欣然接受,偏爱有加,而且还将其推向世界各地。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不过平心而论,尝过英国茶,你得承认它风味别具。当然,我的见识有限,说英国茶别有风味,是与我们的花茶相比较,我们花茶的香,是浮在表面的,是熏香,不是从骨子里渗透出来的。英国茶在给人口舌的快感之余,表现出的是浓烈和刺激,那香,是沉厚的。这一点,我认为与我们的绿茶大异其趣。我们品绿茶,是求内心保持清静和恬淡,问二者孰优孰劣,那是强人所难,只能说此乃文化的差异使然。口味的不同有许多复杂因素,简单评判谁好谁坏,是会被人耻笑的。
因此,近两年,自己喝茶有意将口味放宽,虽以绿茶为主,却也来者不拒。譬如此刻正喝着普洱,就很合吾意。此茶香气醇厚,回味甘甜,颇有英国混合茶的神韵。这便让我怀疑,它的加工工艺是否与英国红茶的制作有异曲同工之妙?想想普洱茶杀青晒干后泼水堆积发酵,岂不与当年英国茶的生产颇多相似!
说了半天茶给人的感受,其实不过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