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文化> 正文

以500克17万芽蕊惊世的中国制茶奇人奚得发

2021-03-06 14:04:01热度:195°C

原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著名叶专家、安徽农学院茶叶系教授王镇恒老先生,在他参与主编的《中国茶文化大辞典》中这样记载道:“[华山银毫]茶名。产于安徽六安东河口镇。为茶叶生产商奚得发于1995年、1996年通过科研成果鉴定,1997年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授于芽蕊之最??华山银毫。该芽蕊茶品质:细秀匀齐,嫩绿显毫,香气鲜爽,滋味鲜醇。500克有芽蕊17万。”

其实走近奚得发,他就是一个质朴淳厚、刚过天命之年的典型的中国式农民。可这位普通的农民,他却创造了中国茶叶史上一系列罕见的制茶奇迹。

六安市东河口大华山石笋山境内,属大别山脉东北麓的省级风景名胜区,这里山峦重叠,林密涧深,云蒸雾蔚,地广人稀,四季分明,野生茶叶资源十分丰富,许多野生茶树生长在石壁缝隙和碎石夹杂的乌沙土中,树势茂盛。有一首咏东石笋“神茶树”的诗里写道:“叶蕴半壁水云气,根含百年风雨声”。明代学者李东阳、萧显、李士实三名士玉堂联句《咏六安茶》:“七碗清风自六安,每随佳兴入诗坛,纤芽出土春雷动,活火当炉夜雪残”,说明六安制茶素有来历。

奚得发就出生在这茶叶产地的茶叶世家,到他本人已是第五代制茶人。他9岁起就在课余时随母亲上山摘茶,16岁高中毕业后继承祖业,开始随父亲制作茶叶,学得一手制茶绝活。现在他的两个儿子也以茶为生,他已成为农艺师、评茶师,他的茶厂是一个典型的、有活力的家庭式企业。记者日前有缘结识了这位闻名遐迩的农民企业家,来到他家作客,走进一座农家大四合院式的两层建筑,也是他的茶厂。正门眉头,上排“安徽省得发茶厂”,下排“六安市华山名优茶开发中心”。落座后,他泡上两杯上等香茗,开始侃起他那坎坷而有趣的制茶经历。

奚得发的祖父是位老茶人,解放前就种茶制茶。这一带当时最负盛名的就是黄大茶和兰花茶,他祖父炒制的黄大茶和兰花茶以其色香味俱佳而远销山东等地,深受远近茶老板们的青睐。虽受祖辈影响,但起初的奚得发并未看上制茶这一行。19岁成家后并未立业,他当过几年教师、干过生产队与公社窑厂、林场的会计,还承包过窑厂;从事过植树造林,他育苗1千万株、承包造林2000亩。为此受到过县林业局的嘉奖。至今东河口街道两旁高耸的水杉大都是奚得发当年提供的。但事实证明,奚得发的心思不在这上边。他常在山间小道徘徊,苦苦思索着属于他自己的未来。一次天高路黑,山上茶树绊了他一跤,让他如梦初醒:生在茶乡、祖辈制茶,却为何不在茶叶上做文章呢?于是,奚得发再次与茶结缘,这一发而不可收。

1985年奚得发开始正式承包大队茶厂,大量生产当地传统黄大茶和炒青。因为得秘于祖传的制茶工艺,在炒制过程中他又敢于大胆发挥,结果生产出的茶叶独具特色,与众不同,一路走俏。三年时时,除去成本尽赚了3万余元,“大老板”的名子开始在乡邻里传开。然而从90年代初开始,黄大茶和炒青出口困难,一路下滑,茶叶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连一些国营茶叶公司都亏本解体,何况他奚得发;惨淡经营的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搭进积蓄的3万余元不算又倒赔了1万多元。这下奚得发傻了:他再次陷入了困惑与迷惘之中。但是这位“中国式农民”,关键时有他自己的理性与思维模式。他坚信社会高度文明的发展必然离不开高度文明的文化,茶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这种文化积淀,不是某个发展时期所能淘汰的,或许人们需求的是具有更高文化内涵的极品茶叶。于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他的脑海中形成了。

从91年到93年,这是奚得发一生中最大转折时期。象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既是一个曲折痛苦的过程,又是一个充满幸福与希望的阶段。他说石笋山茶树虽好,但却没有人能够制作出极品好茶、名茶。他觉得要想占有市场,就必须研制出一种超常规的、市场上见不到的茶叶。他由“西湖龙井”想到了“碧螺春”,想到了东河口镇:这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茶叶资源十分丰富,茶叶内质极佳,富含氨基酸、生物碱以及芳香物质,是名优茶开发的理想基地,怎么就研制不出极品好茶呢?93年的春天,一次奚得发在茶树间无意采摘了一根嫩头芽蕊,放在掌心看了良久,突然他象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不已。但回来后不久,却发现手指掐过的芽蕊有两大缺陷:一是根部有红蒂,二是由于手指用力茶叶容易出汁变色。于是他赶忙叫人上山连茶枝采摘。他想,如果连枝采摘、连枝杀青、连枝烘焙,可能会出现奇迹。这一奇妙的想法,使他按捺不住心跳,一激动把自己关进了门窗紧闭的制茶车间。他要谢绝来客,“闭门造车”,一呆就是四天四夜,饿了就叫老婆送碗饭,困了就在椅子上打个盹儿。

奚得发在与记者谈及此事时,还颇为兴奋。他胸有成竹地进行着连枝杀青,用无烟枫香木炭连枝叶烘焙,再一个个地捡出庇蕊,经历了十几道工序反复试验,熬了几个通宵,终于制出来了他的第一个毛坯茶?750克“华山银毫”。因为芽蕊是一根根的、带有银白毛绒象针一样,它的产地又在大华山,所以取名“华山银毫”。有了新产品,奚得发的劲头更大了,常常每天只睡二个小时,有时困极了坐在椅子上眼睛睁着睡觉,实际上是似睡非睡,工人们开玩笑地说:“大老板”睡觉时都睁着眼,在思考制茶。到了第五天,奚得发也顾不上连天得夜的疲劳,拿着他的毛坯茶“华山银毫”跑到县茶叶公司给同行们看。一看不要紧,说这茶不象本地的,他要高价收购。奚得发当然不愿卖,说要去参加评比。这位急了:“不要去参加评比了,你有多少我要多少”。老奚听后却拂袖而去。事后才知道这位含山茶业公司老板想用他这华山银毫去参加省茶叶评比。记者在同奚得发谈到他制茶的细节时,他理性而智慧,似乎有些神秘。他说华山银毫属芽蕊茶,要采到独一芽蕊非常困难,又不能用人工采摘。因此在经过连株采摘、连株杀青、连株烘焙多道工序后,再用我们经上百次研制出的一种分离机械将芽蕊抽出来,这样制出的茶叶色、香、味、形俱佳。95年春,他的第一批30多斤极品华山银毫问世。

然而,奚得发研制的第一批华山银毫却鲜为人知,象一个未出嫁的美人,无人牵线。一个偶然机会,“华山银毫”巧遇月下老人才被天下人所共识。1995年,东河口大华山风景区正在搞开发,《皖西日报》记者姚国海先生采访时经镇干部陈良亭介绍得知华山银毫一事。这位老记者看后连称好茶,便为奚得发热情修书一封,介绍给他的老朋友王镇恒先生,请专家看看。1995年5月18日,他带着华山银毫样品只身来到王镇恒教授的家。当奚得发说明来意后摊开华山银毫,这位老教授竟然愣了许久,他上下打量眼前这位乡下人,问他什么文化程度,是否受过专门茶业培训?奚得发张着嘴傻站着不知说什么好。老教授抓着奚得发的手半天不松:“我从未见到这样的好茶,你这茶叶评为省级名茶不成问题。”让老教授一语言中,在第三天的5月20日,华山银毫在安徽省第四届名优茶评审中被评为“省级名茶”,这是华山银毫得的第一个荣誉、也是第一次亮相。从此,奚得发与王镇恒老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象是关系甚密的一对师生,这也为他今后能够得到王教授的指导奠定了情感基础。

华山银毫虽研制成功,可产量太低,30斤茶叶还不够品尝的。96年茶农丰产,奚得发想扩大产量投放市场,他一次性多投资了近70万元的收购费。结果麻烦大了,一次性就清本亏损了48万元。因为华山银毫虽好,但费时费工费料,500公斤茶叶只能抽取500克华山银毫,副产品太多焉能不亏?这对于事业刚起步的奚得发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教训。到了年底春节一家人坐下来吃年饭,老父亲问他今年怎么样,投资这么大亏了没有?奚得发随口答道:“亏了两万。”记者诧异:“不是清本亏了48万么?”老奚睿智地说,“如果说我亏了这么多,年夜饭还吃的下去吗?还有谁愿意跟着我干?”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10年负债200多万元在研制华山银毫,这其中的甘苦也只有他自己知道,深深地埋藏在心里!奚得发就凭这股韧劲搞研制、创品牌,不达目标誓不罢休。他在研制华山银毫的同时又在着手研制“石笋翠芽”“六安瓜片”和“石笋野茶”。他不能光靠华山银毫吃饭。他要抓极品带系列,同时又解决了副产品多的问题;不仅甩了“包袱”,还研制出了新产品。

1997年,奚得发带着小儿子赴京参加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在路上他对儿子说:“小三子,这次评比如果得了茶王我俩坐飞机回家,如果只得两个金奖也坐飞机回家,但如果一个金奖都评不上,我俩只能走回去了。”第二天,王镇恒打来电话让奚得发去他的房间。一进门,王教授向坐在房间里的中国农业部茶业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国绿茶首席评委沈培和先生介绍:“老沈,这就是参评时你说最美的茶制作者。”沈老听后一下站了起来上前与奚得发握手,看着面前这个乡里乡气的农民,他吃惊地说:“你知道林黛玉在女人中算美,你的华山银毫在茶叶中比林黛玉在女人中更美。这次博览会他送评的华山银毫和石笋翠芽均获金奖。

一位资深记者在描述华山银毫时,他这样写道:“华山银毫自采至成品整套工序触不到人手,无汗液及其它污染。全芽蕊,细秀匀齐、银白翠绿,每500克独芽蕊10至12万个,汤色嫩绿明亮,香气嫩香持久,滋味甘醇鲜爽。冲泡透明杯中,开始犹如万龙飞舞,稍后徐徐下沉,似云雨连绵,最后芽心向上,立于杯底,似春笋齐出,百鹤群集。饮后芽蕊仍如金似玉。主人为采访组每人泡一杯品尝,果真如此,令人回味无穷。”也难怪乎奚得发有那么多的新闻界朋友,他身上确实有太多的新闻故事,一一道不完。记得有位电视台的领导说过这样一段话:“奚得发的专题片本来是作为广告收费的,结果看完片子变得分文不取。”记者目睹了他的荣誉证书数了数,95-05十年时间连续获奖,仅是国家和国际级大奖竟达30多项。

从95年5月20日华山银毫被评为省级名茶第一次亮相后,一个个荣誉纷至沓来,象一个个美丽的光环照耀在奚得发的头顶。他成了新闻人物。

华山银毫殊荣不断。95和99年被中国农业博览会评为金奖和“中国名茶”,96年后四年时间内连续4次获得国家、省、市三级科研奖项,并连续三届被中国茶叶学会授予一等奖和两个特等奖。97年8月,华山银毫以500克有17万芽蕊创吉尼斯芽蕊茶之最,后又在同年10月首届中国名茶专场拍卖会上,以其500克有17万芽蕊的伸奇魅力拍出天价8800元,开创了中国茶叶史上的新纪录。98年5月,在“中国国际名茶、茶制品、茶文化展览会”上,以其总分93.4分的成绩,于全国250多种参赛名优茶中夺魁第一。99年10月28日,华山银毫与石笋翠芽同时被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2000年6月,在上海“中国名茶精品展览会”上又喜获“茶之最”称号;就连华山牌黄大茶,也在2002年5月中国(芜湖)国际茶博会上获得金奖。华山牌系列华山银毫、石笋翠芽、六安瓜片、石笋野茶,10年内,曾多次在中国和国际茶博会上获金。05年5月,在第四届中国(芜湖)国际茶博会上,华山牌四个系列共同获金,合计16个金奖他占去了四分之一。2000年10月,“九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名茶志》将华山银毫和石笋翠芽载入志中,并对此作了介绍,在概括中国茶叶历史的250幅图片中,唯一展示名茶冲泡效果的照片便是华山银毫。200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将华山银毫、石笋翠芽、六安瓜片和石笋野茶指定为国务院领导会议和外事活动用茶。2004年11月,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业部茶叶质量监测中心,将华山品牌入选《中国茶叶品牌指南》一书中。

记者今年四月份来东河口镇采访时,正赶上高档名优茶及生态有机茶技能培训班开学,数百名当地茶农正在参加奚得发举办的这次培训班。像这样的培训班每年都举办一次,而且从不收费。奚得发没有停止过他的名优茶研制工作,现在又成立了华山生态有机茶专业合作社,他要开始对15000亩野生有机茶园和有机茶研制项目开发进军。奚得发富裕了,他还要让周边的茶农也跟着富裕起来。他说“已有200多位茶农入了股,年底就可以分红。”采访几尽结束,记者才了解到这位抱誉而归的茶“状元”,还是六安市金安区政协常委和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协委员,他的茶厂是六安市的龙头企业。2002年他被评为安徽省首届农村百家致富带头人和安徽省劳动模范。他的荣誉让乡亲们分享,他的富裕,也让乡亲们分享。四乡八邻的茶农都说他们沾了奚得发的光。可他们还不知道,走农民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才是奚得发真正的想法和目标。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5052 500 3143 17 45824931 49314079 40793010 30104232 42322136 21365448'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300032) and MATCH(title) AGAINST('5052 500 3143 17 45824931 49314079 40793010 30104232 42322136 21365448'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