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界菩提圣茶
九华山坐落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传说为地藏王菩萨之道场,素有“莲花佛国”的美誉,与山西五台、浙江普陀、四川峨眉合称“佛教四大名山”。
顶着烈日,进入青阳境内。远望九华群山,青嶂重叠;近山灵秀如水,中山敦厚雄浑,尤其是嶙峋远山,似浴火圣莲,仰之弥高,几与天齐。沿着险峻的山路攀缘,过三道“天门”,经“九华圣境”牌坊,抵达山坞中的九华镇。
九华山后山闵园,传为九华佛茶的起源地
适逢荷花诞辰(农历六月廿四),莲塘内,红白菡萏竞相绽放,更有蜻蜓玉立莲蓬,惹人怜惜。流连池畔,仿佛“安得三轮尽空,化作莲花世界”。
在一株参天古银杏旁,有一口太白井,一泓幽澈涟漪轻漾,六尾红锦鲤怡然自得,游弋水面。九华水品自古称优,据载:有17溪、13涧、29泉、10池和10瀑之多。唐人费冠卿隐逸九华时,尝以少微峰碧玉泉烹茶。
夜幕降临,天穹已作湛蓝之色,环顾四周幽寂群峰,恍如一尊尊跌坐的佛菩萨,静默中,感化着芸芸众生。视野尽头,万佛塔溢出琉璃光芒,一派祥和景象。插霄峰西麓,传来祗园梵唱,善男信女敬香礼佛,虔诚之至。
披星戴月,从九华老街出来,移步马头墙高耸的太白茶戏楼。这儿距天池庵、化城古刹不远,念及宋周必大《九华山录》云:“至化城寺,谒金地藏馆,僧祖圆瑛献土产茶,味可敌北苑。”不禁雀跃,当即登二楼吃茶。
舞台上,一双身着青衣的姑娘在演绎黄梅戏,曲调清婉,青阳腔隐约可辨。点了九华佛茶,惜茶艺小姐不懂“看茶沏茶”,置茶量偏多,还以沸水焖泡于瓷壶;待得出汤,茶已“蒸熟”。小饮数杯,其味苦涩,甚憾。
次日清晨,慕名赴九华后山问茶。顺村道过大愿茅蓬、慈修庵、凤凰古松,至山岙口下车,穿越一片竹林,来到唐代闵公(让和)故园。
清刘源长《茶史》谓:“九华山有空梗茶,是金地藏所植,大抵烟霞云雾之中,气常温润,与地所植味自不同……金地藏新罗国僧,唐至德间渡海居九华,乃植此茶。”相传,被尊为“金地藏”的新罗王子近属金乔觉居九华山时,招道侣于煎茶峰前,汲泉煎茗,并吟诗“添瓶涧底休招月,煮茗瓯中罢弄花”。有关九华茶事,以青阳人陈岩的《九华诗集》为多,《茶董》、《茗史》、《九华山志》和《安徽通志》等亦有记载。
九华佛茶奇佳,但冠绝全山者,莫过于十王峰北麓的闵园毛峰和南麓道僧洞的黄石溪毛峰。而西临龙溪峡谷、群山相介的闵园,据说就是佛茶的发祥地“闵地源”。回想探访过的江南茶山,出珍茗的地方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如:岕形地貌、间杂烂石、紧邻山涧竹木等。闵园也不例外,一蓬蓬茶树分布于乱石间,与兰草同清幽,和山花共烂漫。
晨曦初开,清旷的茶园中,伫立着一幢仿古木建筑,前方,茶旗飘扬,原来,这是闵公茶楼。山谷非常静谧,远处群峰嵯峨,丛林贝叶荧荧,茶茗清芬暗逸,身心宛在太虚仙境。脑海中,南宋陈清隐煎茶九华山的情景悄然浮现:“缓火烘来活火煎,山头卓锡取清泉;品茶懒检茶经看,舌本无非有味禅。”
忆及昔日,曾与“九华逸士”赵老恩语通过信,这位遁隐桥庵四十载的古稀学人,不仅创制了名闻遐迩的“龙池凝碧茶”,还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九华茶诗:“淡绿娇黄半寸长,采来衣袖带兰香;青春已暖晨犹冷,素手枝头怯嫩寒。”眼前,一丛丛青翠香洁的佛茶,在阳光的逆射下,映衬出奇雅之宝相。
佛茶以九华长叶、大椭圆叶、黄石天云等有性系良种为主,采撷数朵,对比观察,叶型颀硕,锯齿尖锐,异于常品。其实,九华佛茶包含闵地源茶、金地茶、黄石溪毛峰、崇圣茶、梦觉香茶、天台云雾、南苔空心、九华龙芽、东崖雀舌、肉身仙茗、龙池云雾、道僧天云、西竺云雾、双溪早芽等诸多名品。
离开闵园,由空中索道直上古拜经台,攀爬了999级台阶,登临天台正顶。独立山崖,迎风抒怀,近观危岩峭壁,远眺奇峰峻峦,青莲居士“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诗境呼之欲出,感慨渺渺娑婆世界,亦真亦幻非人间。
作别九华,行经蓉城青阳地界,骄阳悬空之下,忽然普降甘霖。心生感应,不由大喜,或许,这漫天纷洒的太阳雨,是来自莲界的菩提圣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