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文化> 正文

小小油茶树 产业大文章

2021-03-06 13:59:29热度:196°C

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食用油进口依存度高达60%以上,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油料食品安全。

发展以油为代表的木本油料作物,不与粮争地,是确保油料安全的重要措施。国家林业局计划,用10年到15年时间,使全国油茶林面积达到6000万亩以上,年产茶油达到300万吨以上,占全国食用植物油总产量的25%左右。

曾经两起两落

油茶与油棕、油橄榄和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树种。以其为原料生产的茶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远远高于菜油、花生油和豆油,被誉为“东方橄榄油”。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响应国家“开展油茶生产运动”的号召,我省掀起了油茶垦复和新造林高潮,先后在崇阳桂花、麻城五脑山、罗田观音山、鄂州沼山等地建立了一批国有油茶林场,省财政每年还安排专项经费扶持油茶林垦复。据统计,在50年代全省累计新造油茶林20多万亩,大多是直播造林。

进入上世纪70年代,我省又掀起了第二轮油茶基地建设高潮。从1976年到1986年,全省在通城、松滋、蕲春、红安、麻城等44个县市建设油茶基地近百万亩,采取的是植苗造林。到80年代末期,全省油茶林面积达195万亩,年产茶油2125万公斤,平均亩产茶油10公斤左右。

但是其后,由于油茶产量低、加工跟不上,影响了群众造林的积极性,油茶产业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状态。

面临三大难题

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油茶产业长期停滞不前,教训非常深刻。

新发展的油茶林,在经营管理上主要靠“人种天养”,对油茶良种壮苗的选育繁殖技术缺乏持之以恒的研究。截至1991年,全省仅在部分县市开展了油茶良种选优工作,选出油茶优树122株。其后,油茶选优及其推广应用工作基本停止。

在油茶基地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上,省林业局在上世纪80年代虽然在麻城、红安、松滋等地抓了一批油茶“三保地”(保水、保土、保肥)示范基地建设,但由于投入困难、经营管理体制等因素的障碍,基地建设也仅仅停留在少数几个示范点上。随着上世纪90年代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少油茶林基地先后被砍除或更新为柑橘、茶叶、国外松、南竹林等。

油茶产品的深度开发、利用和宣传工作也长期滞后。油茶茶籽油及其副产品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但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食用油上,而在高级保健茶油精炼、化妆品茶油开发、茶皂素提取、工业机械抛光粉制作、茶壳素综合利用等方面还缺乏研究和开发。茶油产品生产企业规模偏小,加工技术落后,深度开发能力受到限制。

产业正待振兴

据统计,目前全省共保存油茶林面积145.4万亩,主要分布在67个县市区的低山丘陵区域,黄冈、咸宁、恩施面积最大,占全省油茶林总面积的61%。全省年产油茶籽2.6万吨,产茶油6110.3吨,平均年亩产茶油5公斤左右。

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认为,重振油茶产业,必须顺应油茶产业发展的自然规律,进行全面科学地规划。油茶基地建设中的良种壮苗问题,已经得到了重视和解决。

此外,该负责人认为,我省油茶产业发展几起几落,与过去油茶生产经营及其管理体制机制性障碍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上世纪90年代前,油茶生产经营主体以乡、村集体组织为主,油茶效益好坏与从业人员个人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大多数油茶生产经营主体不明或分散经营,处于“人种天养”的自然生产状态,既形成不了规模生产,也没有能力投资进行集约经营。

我省已全面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今后油茶产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生产经营提供了条件。省林业局将创新油茶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引导油茶林和油茶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鼓励各种市场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参与油茶产业建设,推进规模化经营。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48014801 48015145 51451872 18724287 18905021 50212083 20834636 46365334'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299759) and MATCH(title) AGAINST('48014801 48015145 51451872 18724287 18905021 50212083 20834636 46365334'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