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麟溢:出身茶叶世家 一生事茶
1928年7月,高麟溢出生在茶乡浙江省永嘉县。高家世代经营茶叶,高麟溢的祖父高德馨从小经营茶叶,熟悉外销绿茶加工销售业务,20世纪30年代即在温州开设恒丰茶楼;抗战胜利后继续在上海、天津、香港等地做茶叶生意。新中国成立后,他的父亲高寿昌主持恒丰茶厂,公私合营后任温州茶厂车间主任、副厂长。因此,高麟溢与茶相伴一生几乎就是命中注定的不解之缘。
高麟溢在家乡温州瓯海中学读书时期,参加学生运动,并在中共温州地下党领导下工作。1948年底,中共地下党的同志就曾利用他父亲的恒丰茶厂,将纸张、印刷用品和药品等物资寄存转运至游击区。这时候,茶不仅是高家的生活之源,也是高麟溢跟随党,对敌斗争的武器。
1951年,高麟溢自上海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专修科毕业,真正走上了从事茶业工作的道路。毕业后,他先在上海华东地区农林部工作了3年。这期间,他参与了华东地区茶业政策规划、老茶园恢复和茶叶丰产情况的调查。在实践基础上,1954年,年轻的高麟溢参加编写了《华东农业生产情况》中的茶叶部分。同年,高麟溢被调到国家农业部工作,当年便参与筹备和总结农业、外贸、商业“三部委”联合召开的全国茶叶会议工作。我们熟悉的“恢复荒芜茶园,有计划地在山区丘陵开辟新茶园”的茶叶生产方针,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提出的。1955年开始,高麟溢先后调查总结了浙江余杭茶叶试验场建设新茶园的经验、杭州西湖十月生产合作社和湖南湘潭群锋社的丰产经验,并组织示范推广。
跟所有的茶人一样,高麟溢的心里装得最多的还是茶农。1961年,高麟溢在闽东地区调查三年自然灾害和茶区粮食供应紧张的问题,茶农们的困难生活让他心情沉重,随后,他立即向农业部和有关部门反映。在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很快便落实了售茶奖粮、奖化肥和低息贷款的帮扶、鼓励政策。
马不停踢地在祖国各地茶区奔跑,让高麟溢获得了茶叶生产的第一手资料,身在农业部的便利条件,又使得他能够将这些促进茶业发展的好方法、好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1974年,高麟溢参加了100个年产2500吨茶叶基地县的规划工作。1977年春,他又去安徽调查了休宁县3年建设基地的经验,得到“三部委”的重视,及时召开了全国年产5万担产茶县经验交流会,极大地促进了产茶县生产上规模。1981年,高麟溢担任农业部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主任,主持拟订《全国茶树良种审定暂行办法》。1985年和1989年,他分别主持两次名优茶评比工作,共评出全国名茶37个,优质茶31个。最令人激动的是,1981年,高麟溢还随国家农委调查组前往安徽、浙江、山东调查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多种经营的问题,参加了讨论和起草1982年关于做好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其中一些内容正由对当时茶业发展状况和茶区群众生活状况的考察所得来的。
1988年高麟溢离休后,继续担任农业部专家顾问组总顾问等职,同时还是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中华茶人联谊会副理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谱写爱茶、事茶的新篇章。
高麟溢简历
1928年7月 出生于浙江永嘉县
1949—1951年 上海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专修科学习并毕业
1951—1954年华东农林部科员
1954—1978年 国家农业部(农林部)技术员、农艺师
1978—1981年国家农业部经济作物局副处长
1981—1982年 国家农业部经济作物局副局长
1982—1984年 农业部农业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
1988—2001年 离休后继续担任农业部专家顾问组顾问、农业部长江上中游农业开发项目办公室主任、农业政策研究会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2001—2007年5月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