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文化> 正文

“故纸茶痕”茶画解读系列(十二)齐白石画茶

2021-03-06 13:49:53热度:137°C

宋代诗人杜耒的一首《寒夜》,把漫漫寒夜、远方之客、竹炉以及点点梅花牵到了一起,让一个原本朔风吹刮寒意彻骨的夜晚,有了人间的脉脉温情:故友到访,披衣而起,倒屐相迎,虽厨无余香,柜无佳酿,然铲雪融水,生火煮,竹炉里的松炭星火四溅,釜中的茶汤翻来滚去,且有室外数点梅花默默相伴,亦然是人间对炉夜话的一个美好夜晚,何谈寒冷?

如此隽永的诗境,被杜耒一首绝句道尽。可齐白石偏偏要画这样的夜晚,偏偏要以其中的名句《寒夜客来茶当酒》作他的画名,真犟!说实话,画这样的夜晚,需要艺术的勇气。因为聪明的古代诗人已经把意境写绝了,留给你的空间太小太窄,你若不能匠心独运,不但会弄15成拙,还会坏了人家的诗意。好在齐白石有这样的金钢钻,也就揽了这样的瓷器活。请看,青色细颈的胆瓶里,一支梅朝左曳出,十数朵梅花星星点点地开着,一副迎人的样子;梅前有油灯一盏、提梁壶一把,这把墨色中略微带了一点赭石之色的提梁壶,看起来质感强得让人忍不住伸手去摸;那么,寒夜里的灯火该如何入画呢?齐白石可谓用心良苦,以巧笔而施星星点点,以显寒夜之寒--整幅画就是如此简单,简单得没有主人没有宾客,全凭你个人的想像力了。这也是一个艺术家的勇气与能力,他能够调动你的想像,从而完成自己的创作。而我的胡思乱想是,这盏油灯里一定有齐白石作为一个贫赛子弟好学的人生经历:那还是他18岁的时候,跟随周师傅走乡串户做雕花木活时,在一户顾主家借到了一册乾隆年间刻印的《芥子园画谱》,遂花去半年光景,硬是在一盏油灯下用薄竹纸勾影,染上色,钉成厚厚的十六本--这是我读齐白石年谱时知道的,偏偏在读这幅画时浮想联翩了一下。

此画是齐白石茶画里成画最早的一篇,约略作于1930年至1940年之间。

大约在1940年至1945年之间,齐白石作《梅花见雪更精神》。此画中,齐白石延袭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的一些画法,也是花青色的细颈长脖花瓶,也是一柄提梁瓷茶壶,甚至也有两个小小的白瓷茶杯,只是瓶中的梅花变了,红得更艳了,格外精神,有点人逢喜事的那种精神。

莫非,此画当作于1945年中国打败日本鬼子的时候。我这样猜测,也是有理由的。据史料载,1945年日军无条件投降后,齐白石与侯且斋等在家中小酌,以应抗战胜利。他还在文章中写到:“……受降旗上日无色,贺劳樽前鼓似雷。莫道长年亦多难,太平看到眼中来”--他既然能写文以示欣喜之情,难道就不能画一幅画,用点点红梅说出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么?

如果我的猜测成立的话,那他的《煮茶图》就是先于《梅花见雪更精神》的茶画了。作于1940年的这幅画,一赭石色的风炉上,置一柄墨青的泥瓦茶壶。炉右是一把破了的大蒲扇,扇下是一把火钳的长柄,蒲扇的破裂处也露出火钳的尖角--单单就这些,已经够“俗”的了,他还偏偏在旁置三块焦墨的木炭,黑得像是刚从炉火里取出来似的。齐白石曾在《小园客至》一诗里写过“筠篮沾露挑新笋,炉火和烟煮苦茶”的诗句,这幅《煮茶图》,就像是他在丹青世界里对诗句的一次有意延伸。

茶叶吴裕泰茶叶销售合同

但这样的大俗大雅,画出来更有意思,尤其是那把破蒲扇,让人爱极了。

而他1945年画成的《砚和茶具》,则高古清远。空空如也的玻璃杯,两枝兰花,瓷茶壶、毛笔和砚台,组成一幅清雅的案头清供图。清人梁崦曾云:“品茶试砚,是人生第一韵事,是吾辈第一受用。”而齐白石不说这些,只是将茶香与墨香杂糅在一起,让你闻。

1952年,92岁的齐白石画了一幅《梅花茶具图》,赠予毛泽东主席。应该说,这是一幅回忆之作,回忆什么呢?当然是回忆两年前与毛泽东在中南海赏花品茗共进晚餐的情谊。1950年4月,出任刚刚成立的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的齐白石,得到了毛泽东的邀请,前往中南海作客,且有朱德、俞平伯等人作陪。所以,齐白石画的《梅花茶具图》,仿佛是在追忆逝水年华。

齐白石还有一幅略去梅花的《茶具图》。

画面上,只有一把茶壶和两只茶杯。两只茶杯都颇有个性,一只茶杯极不合理地居于左上题款之下,另一只茶杯,像是一团漆黑,若不是巧妙留一丁点白,你就不会相信那是茶杯,而是一团木炭了。更有趣的是,他在题识里说,“九十六岁白石”,一派孩童口气。艺术上的返老还童,轻易得不到,这一年的齐白石,快要走完自己漫长的艺术之路了。而这幅简单至极的《茶具图》,以大写意的风格诠释了艺术中的大象无形。

有几年时间,我集中读齐白石的画册,有一个最深刻又直观的感受,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大俗大雅。人间万物,不分大小,皆可如画,如萝卜,如葡萄,如大白菜。这其实是一个大艺术家的境界。这一点也反映在他的茶画里,他没有把茶客搬入一片景色怡人的山水之间,而是在火炉边,在一把破了的蒲扇前,在一枝梅花前,在几枝兰花跟前,不远不近,不高不低,刚够你喝茶,够给你知道茶就是茶,茶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人间俗事里不可缺少的某种生活。

显然,这样的茶画,现在已经没有人能画出来了。因为他们都想高蹈,都想拉开架势扯大旗做虎皮帽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