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文化> 正文

小小茶杯有乾坤

2021-03-06 13:47:06热度:165°C

2007年6月29日,香港沙田马鞍山锦丰苑锦葵阁赵锡明的家里,一位难得的贵客欣然而至,不是别人,正是国家主席***。赵太太向来客献上一盘清香的“工夫”,热情请主席一行品尝。原来,赵氏夫妇都是潮州人。

在我辈潮人最初的记忆里,工夫茶从不居庙堂之高,也从来都不是宏大叙事,它就像潮汕人钟爱的牛肉粿条,或是家里挂着的老黄历,每天都要吃到、看到、用到,一日不喝茶,对正宗的潮汕人来说,跟不吃饭一样非同寻常。

潮汕人喜欢说一句口头禅“茶铺多过米铺”,又有“宁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对外地人来说似乎有些“夸张”,其实,这些说法并不算夸张,实际情况更加夸张。

只要在潮汕人家坐一坐,就会发现,无论身居豪宅还是敝屋陋室,楼堂馆所还是街头巷尾,阳春白雪抑或下里巴人,繁华都市或者边远农村,一套精致的工夫茶具是家居必备。邀请亲友来家里做客,最普遍的用语就是:“有空到我家食茶。”街上无一例外,茶铺林立,几米到几十米就有一间,曾有有心人在汕头金新北路一带数过,七八百米的街道,便有十来家茶铺相对而开。而汕头市区一家茶具店里的茶具品种就有3000多种。

“天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古人对日常生活的形象描绘。潮汕的“老茶客”,会毫不犹豫地把原本列为末位的茶“晋升”到第一位:从每天早起到午饭、晚饭后,从悠然闲聊到劳作间隙,是贫是富,饮上两杯工夫茶,一天的劳碌生活也变得有滋有味。

“请坐,食茶。”“请请请,食食食。”在远离家乡的广州,烹茗闲坐,茶气氤氲中,父老乡亲的茶语也随茶香飘渺而出,一时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荡然无存,似乎身边正围坐着三五好友,寒夜客来茶当酒,啜饮聊天,坐而论道,好不快哉。

今天,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经多番努力保护,仍无法阻止其衰败之势,工夫茶却绝不会绝迹,因为它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说工夫茶是生活,是因为它存在于每一个潮汕人的生活,既是可登大雅之堂的饮茶艺术,又是跳出了狭隘的文人圈、扎根于大众沃壤的民俗。

人都有喜欢传奇的习惯,在种茶、饮茶的过程中,潮人也流传着许多故事,却并非“茶姑茶郎凄美爱情”、“仙人赠茶”这样的套路,也不围绕着包装茶这个大生意展开,而是乡土的,真性情的。借着茶,人们机巧、幽默地抒发、传播大家认同的价值观。

小时候听过的一个故事,至今仍然印象深刻。话说潮汕某村有两户人家,只一墙之隔,因历来关系不好,互不往来。有一夜,其中一家人请亲友喝茶,“请哇,食哇,勿客气呀”的说话声和瓷器碰击声不绝,传至隔壁,声声入耳。另一户的男人眼红:“隔壁不比我们富裕啊,做什么样的酒菜,可以用这种排场请客?”老婆答道:“可能只是熬些菜羹而已,我也会。”次日,便煮了一大堆番薯、蔬菜之类的菜肴请亲友来吃,但客人一下子就吃饱走了,隔壁的杯罐声却仍不绝于耳。这夫妻俩只好叹服“隔壁戽菜羹真有办法呀!”

故事据说发生在近古时候,当时工夫茶在民间还未普及,这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也全无做“广告”的嫌疑,引申而来的俗语“隔壁戽菜羹”流传至今,用以嘲笑那些不了解对方情况也盲目跟风出丑的人。

这种情感和价值观的表达,在工夫茶中似乎无处不见。

潮汕人爱说“小小茶杯盛满情”,但又说,“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不但会让客人烫到手,有时还会因受烫致茶杯落地,给客人造成难堪。

“先尊后卑,先老后少”说的是喝茶的顺序,请客人喝茶前要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客气”、“谢谢”,也是饮茶的礼节。等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负责煮茶冲茶的主人才可以饮用,即是“先客后主,司炉最末”的规矩,否则就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

与此相对应的,还有“强宾压主,响杯檫盘”。客人喝茶提盅时不能任意把盅脚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轻放,不发出声响,否则是“强宾压主”或“有意挑衅”。而“喝茶皱眉,表示弃嫌”,这是对主人示警动作,主人会认为人家嫌弃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无不体现着饮茶人的生活智慧和修养。难有人评价,从烧炭、洗杯到沏茶、喝茶,工夫茶的每一道工序,都体现了“仁爱致祥”的儒家气息,更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敬一请之间,潮人的温文儒雅展现无遗。从这个角度,工夫茶给人的印象,又似乎不仅仅是生活的,还是精神的。

并不是潮汕人关门祷喜,工夫茶及其承载的内涵,实已名扬四海了。翻开1979版的《辞源》,〔工夫茶〕词条赫然在目:广东潮州地方品茶的一种风尚,其烹治方法本于唐陆羽《茶经》。

潮州地区的饮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潮州八贤之一的张夔,是政和七年(1117年)进士,他的《和徐璋送举人韵》诗中有句:“燕阑欢伯呼酪奴,鸾旌凤吹光寒儒。”酪奴是茶的别称,这句诗说的是酒宴之后进茶助兴。至明代,潮州饮茶己渐次成风,并较多见诸文字记载。嘉靖十一年(1532年)状元、潮州人林大钦《斋夜诗》云:“扫叶烹茶坐复行,孤吟照月又三更。城中车马如流水,不及秋斋一夜情。”

自古以来,茶与酒就是骚人墨客品赏、吟咏的对象,但工夫茶的可爱可贵在于诗情到极致,也朴素、低调、亲近到极致,饮工夫茶亦要求有“窗明几净”、“小院焚香”一类的氛围,但它又不拘泥于精致的环境,似乎更强调一种心境。

“一好皇帝是阿爸,二好烧茶嘴边哈……”从这种质朴得有点粗鲁的民谚所映射出来的,正是一种为潮人所认可的“茶中有乐,乐在茶中”的观念。要说精致是工夫茶的本色,那么“乐”字,可称得上是工夫茶的精髓和灵魂。

只有冷清的酒,没有冷清的工夫茶,工夫茶没有“酒入愁肠愁更愁”的情绪。没有独饮独酌的工夫茶,“茶三酒四铁桃二”的潮汕俗语,形象地勾勒出一个最佳的搭配:喝茶最好是三人成聚,喝酒则人多才有氛围,而游玩,最好是两人同行。

对此,好茶者早有一番妙论:工夫茶不宜独饮,太孤静;不宜多人,太喧哗;不宜牛饮,太煞景。最好是三五知己,顺着茶高洁的性子,慢慢品出人生的状态来。

杯茶入口,喉底回甘。回味起自己渐次认识工夫茶的过程,也有同感。工夫茶,一开始无关艺术,无关“道”,它就是寻常日子,但最终,工夫茶对潮汕人来说,却不仅是解渴或待客,它最终成为潮汕人的一种文化,一条精神纽带。

就像陆羽《茶经》中的人物故事,茶从不被作为故事中心和重点加以渲染,而是以份额极小的笔墨,恰如其分地嵌入人物的生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俗世生活的一员,因与平常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成为一种载道的文化。

解码潮州工夫茶艺

【茶道】

“工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做事考究的意思。潮汕工夫茶对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和品味都有一整套讲究。翁辉东《潮州茶经》称:“工夫茶之特别处,不在茶之本质,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志之烹制法。”可谓道出工夫茶道奥秘。

【茶具】

工夫茶以半发酵的乌龙茶为宜。茶具“一式多件”,壶宜小,“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烫”;杯亦要“小、浅、薄、白”。水在茶艺中地位也至关重要,山水为上,江水次之,井水为下。“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

【烹制】

工夫茶之工夫,还在于茶之烹法,有好的茶叶、茶具而不善冲,也前功尽弃。有人把烹制工夫茶的具体程序概括为八步法:治器——冲茶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起火、烧水、冲烫茶具等;纳茶——茶叶分粗细装入茶壶;接着是候茶、冲点、刮沫、淋罐、烫杯和筛茶。筛茶讲究“低筛”,这是潮汕工夫茶的特有筛茶方法。

【茶礼】

新客到,须换上新茶叶,否则就是怠慢。主人斟茶时,客人要有回敬反应,喝茶的顺序也有约定,“先客后主,司炉最末”。

【茶歌】

砂铫掏水置炉上

静候初沸涛声隆

提铫冲水先热罐

遍注甘露再热盅

陶罐佳茗倾素纸

壶中天地纳乌龙

再提铫,揭壶盖

环壶缘边欲高冲

首冲勿饮茶需洗

再冲刮沫淋盖同

烫杯三指飞轮转

铿锵入耳灵犀通

低洒茶汤时机到

巡城往返骋关公

喜得韩信点兵将

色味瑞气大圆融

莫嫌工夫茶杯小

茶韵香浓情更浓

敬请嘉宾仔细品

人生有味在此中

食茶者说

曲院春风啜茗天,

竹炉榄炭手亲煎。

小砂壶渝新鹪咀,

来试潮州处女泉。

这是清代爱国诗人丘逢甲写的《潮州工夫茶》诗,短短四句,高度概括,把冲泡和啜饮工夫茶的情形,形象生动描述殆尽,听着眼前俨然出现一幅品工夫茶的风情画。

学者梁实秋对潮汕工夫茶的印象也极为深刻。在《散文》里,他将自己的食茶经历细细描述:“青年时旅居青岛,在一家潮州巨商店里饮工夫茶。肆后有密室,茶具均极讲究,小壶小杯有如玩具。更有委婉小童侍候煮茶、烧烟。”又说:“炉火与茶具相距以七步为度,沸水之温度才合标准……举小杯而饮之,若饮罢迳自反盅于盘,则主人不悦,须举蛊至鼻猛嗅而下……”潮汕工夫茶道的程式,真是了然于胸。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论据:潮州工夫茶,很久以前已在青岛等地“落户”了。

据《潮州日报》报道: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品尝凤凰茶后的结论是:“比美国的花旗参还要提神。”日本茶叶博士松下智喝过工夫茶后说:“凤凰茶是中国的国宝”。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48014801 48011872 18721713 17135148 51483912 39123204'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298979) and MATCH(title) AGAINST('48014801 48011872 18721713 17135148 51483912 39123204'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