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汉棠与徐门紫砂
提及紫砂壶,一代大师顾景舟是绕不开的名字。无论是在制壶业内,还是在拍卖场上,他的地位至今无人撼动。一把“景舟壶”动辄是千万元身价。
80岁的徐汉棠老人是顾景舟的第一位入室弟子,他的壶如今也是千金难求。今年1月,徐汉棠经典作品“四世同堂”紫砂壶以80.64万元成交。6月,徐汉棠制、韩天衡刻画的一把“秦权壶”,又拍出86.25万元的高价。
徐汉棠一生经历了社会政局的几次重大变革对紫砂行业的影响,“从民国时期家族老字号的经营开始,繁荣与动荡波折起伏,特别是解放初,迫于生活,许多手艺极高的艺人改行。”他感叹道,“今天,紫砂被许多藏家所追捧,可以说是难得的盛世,整个紫砂行业遇到了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2006年,在从艺60年之际,徐汉棠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是目前中国紫砂界唯一获此殊荣者。光环加身让徐汉棠愈感肩上担子之重。古稀之年,他仍不辍著书立说,并且重金回购自己流落在外的早年代表作品。“我要用实物说话,让后代更好地传承这门绝活。”他说。
景舟遗风与汉棠创新
徐汉棠清楚地记得:“1952年3月,我成为顾景舟的第一位入室弟子。”他与顾景舟结下了三十年的师徒之缘,在技艺上得其真传,悟其奥秘。
狗能吃茶叶中国茶叶农残1952年,徐汉棠20岁,而顾景舟已经是赫赫有名的壶艺大师了。当年,徐汉棠欲拜顾景舟为师时,顾老出了个考题,让他制作一副紫砂壶专用工具“矩车”,如果达到要求,才答应收他为徒。当年的“毛头小子”徐汉棠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材料,但他硬是凭着几件简陋的刀、凿,精心琢磨完成了考核,得到了顾老的认可。
师从顾景舟,徐汉棠获益匪浅,同时他还博采众长,吸取了王寅春、朱可心等“紫砂七老”的技艺精妙,不少创新做法开紫砂艺术之先河。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为上海盆景协会制作了250多种花盆。这些花盆大多小巧可爱,最小的直径2~3厘米,大的也不过20~30厘米。他制作的花盆扬名上海,人称“汉棠盆”,有“收不到‘汉棠盆’,就不叫收藏”的说法。
1972年,徐汉棠与胞弟徐秀棠设计了一套“十五头嵌银丝咖啡具”,由中国故宫博物院收藏。此后,紫砂镶嵌金银丝装饰的新工艺诞生。
徐门紫砂五代流传
徐汉棠能够拜壶艺泰斗顾景舟为师,在紫砂工艺领域占一席之地,并非偶然,他出身于有名的紫砂世家。
江苏省宜兴市蜀山镇,有“中国陶都”之称。徐汉棠就出生在这里,祖父徐锦森从道光年间开始制作紫砂,开设有“福康号”,产品远销南洋和东洋。
徐汉棠的外曾祖父邵云甫则是紫砂一代宗匠邵大亨的后裔。四个舅父皆为紫砂高手。其中,小舅邵全章水准极高,与顾景舟切磋甚密。这也是为什么徐汉棠能拜顾景舟为师的原因之一。
从祖父徐锦森开始,到徐汉棠,再到他的孙辈徐曲、徐光,徐家五代从事紫砂事业,被人誉为“紫砂良工出徐门”。
就在国家授予徐汉棠“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之后不久,江苏省就将“徐门紫砂”作为中国“申遗”项目上报。
重金回购作品传承后人
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曾说,三四年前,他能数出紫砂大师10来人、工艺师170多人,共300多人。现在他已经报不出数了,靠紫砂吃饭的有说3万人,有说5万人、7万人,无从统计。
紫砂行业迎来了大繁荣,人才辈出,但老紫砂艺人们却萌生了自己的担忧。
“现今令人遗憾的是,很多紫砂艺者不去体悟紫砂艺术特有的语言,缺乏艺术的想象力。”徐汉棠感叹。
紫砂收藏也存在“虚火”。“某些收藏家缺乏真正的鉴赏力,他们要的是值钱的,而不是精美的;是时髦的,而不是独特的。艺术家的名字比作品的品质更重要——人们是靠耳朵去欣赏视觉作品,致使仿作、伪作的恶劣倾向泛滥。”徐汉棠说。
近几年,徐汉棠陆陆续续从台湾重金回购了他早年做的100多件紫砂花盆。
“台湾人曾说我的‘汉棠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只承认前半句,后半句让后人来验证。”徐汉棠说,“我想自己创办一个艺术馆,把这些作品放进去,一个都不能少。”
徐汉棠老人希望,能有更多的紫砂作品实物留给后人,传承紫砂艺术。
“紫砂艺人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幸事。但是,年轻艺人中,却有着不同的价值观,有人属于炒作派,受名利驱动,急功近利。做壶才几年,却把自己吹成大师、陶艺家。还有一种属于实干派,他们心态平和,学艺严谨,技术不断提高,今后将挑起中国紫砂业的大梁,这是我最想看到的。”徐汉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