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闽东茶飘香上海
3月上旬的上海,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在沪西虹桥开发区内,耸立着一座明清风格的建筑物,在这个建筑物的大门楣上有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天山茶城”,由此可知这里正是被誉为“航空母舰”的上海规模最大、在全国档次最高的茶叶、古玩综合商城—“上海大不同天山茶城”。陆玲,这位被称为“福建茶婆”的奇女子,正是这艘巨型“航空母舰”的掌舵人。
走进陆玲的办公室,记者就置身于古色古香的氛围之中。记者看到,在办公室一角的书橱里,摆着整套的《曾国藩家书》、《资治通鉴》、《孙子兵法》等书籍,体现着主人的文化品位。 陆玲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爱笑。她的笑容,使整个采访过程没有出现冷场的局面。
来到茶城,自然少不了好茶招待,伴着龙井茶的清香,陆玲打开话匣向我们讲述了自己打拼大上海的历程。
“我来自山区”
茶叶图片素材茶叶代理微商出生在茶乡—福建省福安市的陆玲,自小与茶结缘,受着茶香的熏陶。1980年,陆玲开始学习茶叶审评。从学校毕业后,她来到福安康厝茶叶站开始从事茶叶审评工作。陆玲回忆说:“虽然在学校学的是茶叶审评,工作也算是专业对口,但是工作的时候我仍然感到肩上责任的沉重。茶农送来的茶叶,茶叶站审评员鉴定为一级,就是以一级的价格收购,鉴定为二级就以二级的价格收购。茶农收入的多少,直接和茶叶审评员的鉴定有关。我从学校毕业后,心里就有着一股冲劲和热情,工作责任很大,我一直提醒自己要兢兢业业。”在实际工作中,陆玲积累了大量的从书本中学不到的茶叶审评经验。
1984年,生性大胆而又充满冒险精神的陆玲承包了康厝茶叶站里的一个工作小组,决定在商海里小试牛刀,迈出自主创业的第一步。迈出这一步的艰难,令陆玲至今难忘。“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人们,头脑里的开放程度和经商意识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茶叶站当时属于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年代里包赢不包亏,承包户亏损茶叶站不承担,而承包户的盈利部分,茶叶站要收取其中的30%。”陆玲回忆说。但是陆玲看准的是茶叶市场的勃勃生机,即使面临着不平等的待遇,她还是义无返顾地投身到开拓茶叶市场的滚滚洪流中。陆玲的脚步遍及福州、上海、北京,为了发展而打拼。在她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承包事业如芝麻开花,节节攀升。
1986年,陆玲与福建省茶叶公司联营成立康厝联合茶厂,在当时,康厝茶厂是福安当地的第二大茶厂,效益自然不差。利用合作的预付款,康厝联合茶厂当年就将春茶打入上海市常陆玲一边做着审评工作,一边开拓茶叶市场,北上上海、北京两地。当年开拓市场的经历一直印在陆玲脑海里。“上海和苏州的市场潜力极大,我们就是看准了这一点,将上海及周边地区列为主要的销售区域。”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康厝联合茶厂的经济效益也日渐显现。同时茶叶需求量的增多解决了当地茶农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陆玲带领乡亲一同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好景不长,1989年,国家将茶叶从二类物资调整为三类物资,开放了茶业市场,上海不再对茶叶进行统一配货。各个商店都可以自由进货,加上新开的茶厂不断涌现,康厝联合茶厂的茶叶销路不再那么顺畅,茶叶开始出现积压。“资金回笼难是当时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经常是我往返上海三四趟都失望而归,如何跨过这些困难是当时我们极需解决的问题。”
几番努力下,最后积压的茶叶全都顺利销售了出去,当然花费了较以往来说数倍的精力。市场第一次让陆玲感到竞争的残酷。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上海市常“虽然我们遇到很多困难,但我们依然认为上海市场还是可以继续拓展下去,需要的是我们应当转变经营理念。”陆玲说。
把茶叶店开到黄浦江畔
残酷的市场竞争将陆玲逼到了十字路口,继续前行还是偃旗息鼓、就此罢兵?摆在陆玲面前的是艰难的抉择。“我们认准了上海的市场,轻易言退决非我的性格,我要将茶叶店开到黄浦江畔。”陆玲经过几番深思熟虑,下定了决心。怀着让闽东茶叶飘香上海的心愿,陆玲开始闯荡上海滩。1992年,经过精心的筹备之后,上海大不同茶业有限公司正式揭牌,陆玲成为该公司的总经理,经过十几年的打拼,陆玲凭着丰富的专业知识、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和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及诚实守信的经商准则在上海滩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企业发展至今,大不同茶业品牌已经跻身上海著名茶叶品牌之列,78个营销网点如同78粒棋子在上海这个大棋盘上布下气势恢弘的棋局。“在上海这个竞争与机遇并存的大都市,要想立足、发展实在太难了。”陆玲感慨地说,“因此企业要求生存,必须在管理和质量上下足功夫,只有这样才会具备冲击市尝谋求发展的资本。”大不同茶业有限公司的成功,让陆玲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看待这块大市场,不久之后她发现了自己公司的不足之处“规模仍然不够!”由此可见,陆玲不会止步于事业小成,她的目光已经看到了更高更远的地方。
“航空母舰”浮出水面
从闽东山区闯进大上海,立足、扎根、发展都需要有过人的胆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敢于实践的精神和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当大不同茶叶店在上海市场里一个接着一个开业的时候,陆玲没有停止对上海茶业市场的分析。当时上海虽然已经有近二十家有规模、上档次、有品位的茶艺馆和600多个茶叶经销网点,仍然处于“茶叶大店减少,小店增多;专营店减少,兼营店增多;国字号减少,集体私营增多”的“三多三少”的状态,更谈不上挖掘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华第一饮品”难以搭上上海这座现代化城市的快车。沪上的有识之士早就在呼吁要建立一座集交易、包装、品茗、表演为一体的茶文化博览中心。
在上海打造一个茶业“航空母舰”的想法在陆玲的脑海中已经日渐清晰,经过对茶业市尝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详细分析论证之后,陆玲与合作伙伴们作出了“建文化茶城,塑茶城文化”的决策,共同投资2600余万元人民币,在2002年创建了上海大不同天山茶城,这座规模巨大的茶城集茶叶、茶具展示展销、品茗休闲、茶艺表演、古玩字画鉴赏交易于一体,面积达2300多平方米,380余个铺位,是上海档次最高、规模最大的茶业专业市常这艘茶业界的巨型航空母舰一经浮出水面,就以其超强的实力和高定位、高品位、高策划,征服了各路诸侯。如今,天山茶城的知名度与日俱增,年销售额超过3亿元,而陆玲依然没有停止将茶叶市场做大做强的思考。
“我们不仅要做茶叶生意,还要推广茶文化”,陆玲有着挥之不去的茶缘,传播茶文化是她的夙愿。到上海从事茶叶贸易,陆玲追求的是茶与文化的完美结合。大不同公司下属的每个茶叶店都挂着“新客老客都是贵客,茶品人品皆为上品”的一副对联,这正是大不同茶叶茶文化和经营理念融为一体的体现。在天山茶城,还不定期地举办茶艺表演,进行茶文化的传播。陆玲介绍说:“福建人喝茶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但是十几年前,上海人并没有这样的饮茶习惯。曾经有一段时间福建铁观音怎么都挤不进上海的茶叶市场,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宣传造势以及在上海做茶叶生意的福建乡亲的不断努力下,现在铁观音已经占了上海茶叶市场很大的份额,让上海人适应了铁观音的口味,这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对茶文化的宣传,从另外一个层面上也帮助了茶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陆玲的雄心壮志,并没有因为天山茶城的成功而满足,上海市场之“大”已经大不过陆玲心中的志向。如今,她又在酝酿着新一轮的创业计划:将家乡闽东也列入她的系统发展战略中,将大不同品牌向更高、更深的层面推进。
成功事业的背后是家庭
十几年的商海浮沉,陆玲已经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但我同时也是一位妻子、一位母亲,这让我对成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陆玲说,“成功并非只是简单地以生意做得大还是小来衡量,还要加入家庭的因素。尤其是女人,如果成功意味着家庭观念的淡薄那还有什么意思,男人可以做事业忙到三过家门而不入,而女人却不能这样。我的家庭观念很强,我的家绝对是一个五好家庭。”
陆玲的丈夫苏锦平先生是福建省政协委员、宁德市政协常委、上海福安商会会长,是在上海声名远播的福安籍企业家,同时也是陆玲在上海共同创业的战友。陆玲的女儿去年考上大学,每天到了下班时间,陆玲都会准时回到家中,为女儿准备好晚餐。“我尽量做到事业家庭两不误,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我就是这样教育女儿,用自己的行为来培养她,教育女儿失败就等于事业的失败。”整日忙于事业的陆玲竟然能坚持下来。陆玲固执地认为在事业和家庭上双丰收的女性才是成功的女人,就像她已经做到的这样。陆玲说:“对公婆、对丈夫、对女儿我已经尽到了责任,我的家庭很美满。”
很难想像一个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女企业家,能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耐心地谈着家常。记者一直被陆玲那独特的思想所打动,对于婚姻,她也有着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见解。“夫妻之间没有必要承诺什么。”陆玲的话一语惊人,“家庭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夫妻之间的文化水平、思想意识要一致,不能丈夫在外打拼,事业有成而妻子却仍然在家中双耳不闻窗外事。很多女性将家庭分裂的原因一股脑儿全归咎到丈夫身上,这是偏见,女性应该充实自己的智慧,达到和丈夫一致的水平,从文化修养方面去找自身的原因,这样才能保持家庭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