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中国茶文化(下)
我在阅读《红楼梦》时对写到"茶"的诗词略加分类,大体上是这样:
(1)回前诗:《红楼梦》第2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回前诗有一首,其云:
一局输赢料不真,香消茶尽尚逡巡。
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
以茶暗示贵族之家的贾府不配有更好的命运,"茶尽"、"香消"犹同云"运终数尽".
第二首回前诗见于甲戌本第8回,诗云:
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⑩贮琼浆。
莫言绮*[左"壶去业加系"右殳]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诗中的"凤髓"即指名贵的茶。贾府是"钟鸣鼎食"之家,诗中表达了这个贵族家庭的豪富。
(2)茶联:古已有之。为人称道者如郑板桥就有"白菜青盐*[左米右见]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和"雷文古泉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碗"的对联。从时间上看郑虽然晚于曹雪芹,但说明茶入对联是不成问题的。《红楼梦》第17回写宝玉随游大观园,出沁芳亭到"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的潇湘馆,他就拟了一幅对联:
宝鼎茶闲烟尚绿
幽窗棋罢指犹凉
(3)"闲情诗":小说第23回写宝玉在百无聊赖时作了四首"即事诗",其二《夏夜即事》,诗云: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窗明麝月开宫镜,宝霭檀云品御香。
其三《秋夜即事》末二句:
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
龙珠茶叶价格茶叶礼装盒其四《冬夜即事》诗云:
女儿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
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雨及时烹。四首"即事诗"中有三首写到"茶",可见"茶"在宝玉心目中的地位,也可见"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位置了。
(4)联句中的茶:联句是古诗中的一种常见形式。古人也用联句诗咏茶,最有名的联句诗是唐代颜真卿、陆士修、张荐、李萼、崔万、僧皎然六人所吟《五言月夜啜茶联句》。[15]
《红楼梦》十二钗的联句中也提到茶,第50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从王熙凤"一夜北风紧"起句,中有薛宝琴的"烹茶水渐沸"句。又,第76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有《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槛外人妙玉在收结时续了四句: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曹雪芹诗才横溢,妙笔生花。在《红楼梦》中,他利用韵文的各种形式来写茶、咏茶、从茶联、诗、联句,都写到了。从茶文化史的角度看,这些咏茶之作,恰恰又反映了清代的饮茶风尚。这就是曹雪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同时也表现了这位伟大作家与众不同的高妙之处。
七 "茶"在《红楼梦》中的审美价值
自小说创世以来,以茶入小说不乏其例,它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这虽因为茶作为极有价值的饮料,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茶入小说究竟从何本小说开始,我未加详考,不敢断言。假如稍加追索的话,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已写到"夏侯恺死后饮茶"的故事。《博异志郑洁》中写其妻死,以茶酒祭奠之事。[16]
传为陶潜所着《续搜神记》中有"秦精采茗毛人"的神异故事,陆羽《茶经》加以征引:"晋武帝时,宣城人秦精入武昌山采茗。"[17]唐宋传奇中也写茶,但当时是以诗词为尚,本文中多所引证,不细说了。明清时代小说走向成熟,不论是文言小说,还是白话长篇小说,都有许多茶事的描写。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聊斋志异》、《老残游记》[18]诸名着中的"茶事"描写已为许多文章和专着提及,不再详述。其实,如李绿园的《歧路灯》、文康的《儿女英雄传》、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19]等小说中也大量写到"以茶待客"、"以茶祭祀"、"以茶为聘"、"以茶赠友"等茶风俗、茶文化。例如《儿女英雄传》第15回就有一段文字描写"饮茶";第三十七回安公子回家后到张老家,也有一段描写饮茶的文字。这两回客来敬茶的描写算是很细腻,也很生活化,颇为生动,但实在不多见。一般说来,《红楼梦》之外的古典小说中写到茶、饮茶,大多是点到为止,显得十分空泛,谈不上是一种高雅的"茶道",完全不能与《红楼梦》同日而语。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红楼梦》有关茶文化的描写堪称典范。
首先,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是把饮茶及其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描写的。他通过写茶的种类、煎茶用水、饮茶用具,以及茶祭祀和吃年茶、茶泡饭、以茶敬客等等,展现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封建贵族之家的风习和茶文化的深远影响。
其次,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考察,《红楼梦》所写茶、饮茶活动,都是为他塑造人物、刻划人物性格、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认识而服务的。同时通过这些真实的描写,起到烘托故事气氛、丰富小说情节的目的。下面我们分别从几个方面具体看看茶在《红楼梦》中的审美价值。
(1)以饮茶表现人物的不同地位和身份。第41回贾母不吃"六安茶"而喝"老君眉",活现贾府老祖宗的身份,刘姥姥吃了油腻不懂喝茶之道闹肚子,又在接过贾母半盏茶后说:"好是好,就是淡了些,再熬浓些更好",表明这位老人来自农村,哪里有什么饮茶的知识呢?妙玉的高谈阔论,随手能拿出那么多稀奇古怪、令人咂舌的茶具,连"诗礼簪缨"的荣宁二府都相比逊色,就把这位生来"金玉质"的"槛外人"的身世明白地揭示出来了。王熙凤的娘家是"金陵王家",爷爷时代就管理各国的来使朝贡,所以她能拿出"进贡"的暹罗茶分赠给姐妹们。这些看起来都是闲闲的一笔,但却在小事、细节上突出了人物的地位和身份。
(2)以饮茶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林黛玉初进贾府,小说中写道:"黛玉也照样嗽了口,然后盥手毕。又捧上茶来方是吃的茶。"表面上看似乎是指大家族的饮茶礼节、规矩,其实也表现了黛玉的心思过人。在这段文字之上甲戌本有眉批:"……观此则知黛玉平生心思过人。"第6回写凤姐吃茶时的形容:"凤姐儿不接茶,也不抬头"把凤姐内心所思跃然纸上,脂批道:"神情宛肖。"
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处是第41回,妙玉因刘姥姥用了成窑茶杯:"忙命将那成窑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靖藏本眉批写道:"妙玉僻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又在"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塌"下有庚辰本批语道:"茶下'糟塌'二字,成窑杯已不屑再用。妙玉真清洁高雅,然亦怪谲孤僻甚矣,实有此等人物,但罕耳。"这一回写妙玉的清高怪僻淋漓尽致,突出了这一人物的性格。
(3)以茶为媒介表现了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王熙凤赠茶各姊妹,这是一种表现。但品茶栊翠庵,妙玉独拉黛玉、宝钗到另屋去喝"梯己茶",用雪水烹茶,用珍贵的茶具,最能表现出人物之间的关系来,不然就不必称"梯己茶"了。至于宝玉也能"混迹"其间,那自然在妙玉心目中有不同他人之处。这些微妙的关系,在读者面前很容易被忽略,但在作者写时确实是别有一番心思的。
(4)字里行间渗透的强烈的对比。第17回写宝玉到袭人家,给宝玉倒茶,袭人家当然拿不出成窑杯和"老君眉",所以袭人不得不拿出自己的杯子和茶叶来招待宝二爷。第77回写宝玉去探晴雯,晴雯口渴要茶喝:
宝玉看时,虽有个黑沙吊子,却不像个茶壶。只得桌下去拿了一个碗,也甚大甚粗,不像个茶碗,未到手,先就闻得油膻之气。这是茶具,再看茶:
看时,绛红的,也不太成茶。晴雯扶枕道:"快给我喝一口罢!这就是茶了。那里比得咱们的茶!"宝玉听说,先自尝了一尝,并无清香,且无茶味,只一味苦涩,略有茶意而巳。尝毕,方递与晴雯。只见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气都灌下去了。
读之令人酸鼻!富人、穷人就连使用的茶具,饮的茶都是如此悬殊!就种无声的对比,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难道不都是对一个制度的控诉吗?
(5)从饮茶、喝茶中看人物的知识和修养,古人讲品茗,把饮茶提高到一种典雅清和的意境中,展现出生活的享受、生活的情趣和生活的艺术化。所以历来文人名士把"品"字作为茶道的真功夫,甚至有了"功夫茶"之谓。唐代诗人卢仝有《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常被人们称为"七碗茶歌".[20]
《红楼梦》中的妙玉可以说得卢仝之真传,她在论品茶时的高论为茶史专家们称道广引,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妙玉笑道:"……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
这是妙玉同宝玉斗嘴时说的话,但说明妙玉的知识和修养并不在宝玉、宝钗、黛玉诸人之下。如果我们联系一下妙玉对琴理、棋理等方面的知识和修养,那就更可以看出这个人物的不凡来。
《红楼梦》所描写的茶文化范围之广,内容之细,作用之大,远不止本文所述。常有人问我:"《红楼梦》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中外学人去研究,而且研究了二百年还没有完,原因究竟在哪里?"这本是一二句话说不完的,但仅就小说中所写到的"茶道",人们就不难明白她的魅力所在了。今天的作家们写出的小说固然各有其成功之处,但为什么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年"而不能如《红楼梦》久盛不衰,蔚为显学──红学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红楼梦》中所蕴藏的内容太丰富了,这是古今一切小说所不能相提并论的。由此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即今天的小说家们在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究竟下了多大功夫,又有多少知识于胸间?
《红楼梦》不是《茶经》,曹雪芹也不会以陆羽的传人自居,但他用自己所创造的《红楼梦》生动形象地传播了茶文化,而茶文化又丰富了他的小说情节,深化了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强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这是一个令人赞叹不止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