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竹:茶是天下最上品的饮料
前几年,我应出版社之约,写过一部名为《成都茶馆》的书。但这并不说明我对茶有多深的研究。记得成都上世纪刚出现高档茶坊的时候,我走进去还有些胆怯和不自在。因为里面的茶的品种已经超出了我坐惯成都露天茶座的认知范围。所以,每当服务员来问,先生喝什么茶?我都不变应万变地说:竹叶青。这是我唯一记得的上档次的茶。
在成都,尤其在茶馆,喝茶主要不为解渴,而是“下话”,就是辅助聊天的一个工具。成都人之所以长期喝茶很随意,在喝什么茶和怎么喝上没那么多讲究,就是因为大家意不在喝茶,而是借喝茶之名聚在茶馆,摆摆龙门阵而已。到出现高档茶坊之后,情况也没改观多少,去茶坊依然是为了会友、谈事、休息和娱乐(打麻将、斗地主、下围棋),并非真的想喝茶。所以,茶坊里卖得最多的茶,一般的就是花毛峰、素毛峰,稍微讲究点,就是竹叶青和飘雪。
但是,成都人并非完全不品茶。只是这种品茶的活动一般不在公共场所,如茶馆、茶坊这样的地方,而是在家里。一般是在清明节过后,新茶出来,喜茶懂茶的人,就会在有朋友登门到访的时候,拿出自己刚搞到的“明前茶”,让朋友品尝一番。这时候,茶便成了宾主之间的话题,主人会兴高采烈地讲一下这茶是从哪里搞到的,这茶的种种好处。而朋友在品尝之后,也会连连点头,应证主人说的的确不错,并根据自己的心得,再发挥一番。主人听了自然高兴,送客的时候还不忘拿出一些茶来分赠给大家。
另外就是清明节前后,一些朋友会相约去产茶的地方,如峨眉、蒙顶这些名山之中的茶园,一是聚一聚,算是春游;二是品品当地出的新茶。“春天,从一杯茶开始。”竹叶青的这句广告词很好地诠释了这类活动的意趣。而我自己的体会是,在产茶区的茶园里喝茶,会有一种不同于茶坊和家里的特殊感觉。就好像在海边吃海鲜一样,有种格外亲切的氛围和开放的心境。以至于在山上买的茶,拿回家去再泡来喝,怎么都觉得不如在山上喝时那么好。
茶叶可以干吃吗茶叶画画虽然说,我不像那些老茶客一样,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泡一杯浓浓的茶,我也不懂茶经和茶道,但我发自内心地认为,茶是天下最上品的饮料。单从感性的角度去体会,我觉得世界上没有哪种饮料像茶这么自然,这么朴素,这么富于诗意和哲理。比如我前面说到的,你既可以将它当成解渴的普通饮品,又可以将它上升到经与道的境界。我不否认咖啡也很受饮者喜爱,而且也形成了一种文化,但没听说过有“咖啡道”。在中国古代,茶入诗很常见。诗人写茶,已不仅仅是写一种饮料,而是融入了个人的一种心境、感悟,或与他人的相知与友情,茶已然成为诗意的载体。而当茶与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结合,就有了茶经。再形而上一点,与哲学、宗教结合,就有了茶道。以茶会友,总感觉比以酒会友多些雅致,也多些理智。所以,通常有“茶话会”一说,而无“酒话会”之谓。
说到交友,除了与朋友共饮一壶茶,其乐融融之外,茶也是馈赠朋友或长辈的上佳礼品。有一次,我去青岛采访一位八十高龄的老太太。老太太名沙漠,抗战末期,是陪都重庆红极一时的话剧演员,解放后成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首批演员,后与身为编剧的丈夫奉命前往青岛,成为青岛话剧团的创始人之一,但到了“反右”、“文革”,夫妻双双受难,子女遭殃。就是这样的人生经历,按说能够身心健康地安度晚年就已经很不错了。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她七十岁开始,热爱上了写作,到我去采访她的时候,已经有了十年的写作史,在报刊杂志以及网络论坛发表了二十余万字的文章。面对这样一位采访对象,我拿什么作为登门拜访的礼物呢?送烟和酒显然不合适,送其它礼物,比如食品、工艺品之类的土特产,又觉得老套,不够“品位”。这时候,我就想到我家里刚好有一盒竹叶青“论道”新茶,这种于几百万颗春芽中,层层历练出一盒的论道茶,倒不是说礼送珍贵,而是真切地感受任何时候开始的新的人生修为,对每个人生来说都是来之不易的珍宝,于是,我带上它,敲开了老太太的房门,她高兴地收下了这份礼物,因为是四川茶,老人家觉得格外亲切,而这个春暖花开的时候,能够喝到来自峨眉山高山的竹叶青新茶,也算应情应景得贴切了。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清明即将到来的季节,再过几日,会有人相约前往山中茶园品尝新茶。即使没时间出城,在城中,无论茶馆、茶坊,或朋友的家中,“明前茶”自然也会是提起人们兴致的一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