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叶政治属性的探讨
吕维新
几千年前,茶被发现并作为药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达,茶的用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中外科学家关于茶对人体医疗保健作用的研究,更引起人们对茶莫大的兴趣。然而,茶的这些用途,都属于商品功能或物理功能的范畴,本文试从另一角度,对宋代茶的政治属性作一探索。
积贫积弱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实现了国家统一,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但是在北方,散布在辽河流域及今热河一带钓契丹族建立了辽政权,散布在今甘肃至陕西一带的党项族建立了西夏政权,散布在今东北境内的女贞族也在北宋未建立了金政权,接着又有蒙古族奴隶主集团的兴起。这些政权,为了扩大各自的统治疆域,实现野心勃勃的黄梁美梦,在政治上不断向宋王朝提出要求,把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扩大到民族矛盾,造成壁垒森严的对峙局势。
宋太祖在统一国家建立王朝以看,总结了中晚唐以来宦官擅权,潘镇割据导致泱泱大唐覆灭的教训,在执政的第二年就采纳了赵普的建议,“杯酒释兵权”,防范武人跋扈,而重用文人,朝廷大臣、州郡长官几乎都是文人,提高了文人的地位,这就是宋代的政治特色。
北宋在军事部署上一反历代王朝的做法,采取“守内虚外”的策略,把重兵屯驻在国内要冲之地,专力防范农民起义,而在边境仅驻守可资防范的部队,这种麻痹轻敌的错误战略,给伺机而动的辽国等以可乘之机。同时,北宋王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对自己的既得利益丝毫不肯放松和让步,这就更加刺激了民族矛盾,以至硝烟四起。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对辽战役开始,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只得屈辱求和或割地,成为中国中世纪史上懦弱无能的政府,史称“积贫积弱”王朝。
绢、铜钱、茶叶
宋代的北疆,相继建立的西夏等政权,为了自身的利益,频频向宋发动军事进攻,迫使宋加强战备,增强防范能力,耗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财政拮据和战马短缺成为困扰朝廷的两大难题,而解决这两大难题就成为最大的政治。
北宋建立以后,开始以绢、铜钱、茶叶折支马价。但是一匹绢值为一贯,一匹马值为三十贯,用绢买马显然是朝廷难以负担的。每年消耗铜资源铸造的铜钱既使全部买马也就只能购买几万匹。况且,“有司言,戎人的钱,销铸为器(兵器)”,在军事上造成很大的危害。
宋代,年产茶五六千万斤,全国人口最多是为四千余万,茶叶人均占有量为一斤多,(编者注:现在我国人均年消费茶叶约为六两,当时可能达不到这一水平。)有充沛的货源用以外销。当时茶叶是国家专卖,所的的茶利每年都友好几百万贯,“国家利源,茗居半”。茶利能为为中央财政提供几万匹马的马价。
宋与辽、西夏、金对峙期间,北方产马地区被辽、西夏、金所侵占,他们不但限制战马流入宋王朝,且在战场上掠夺战马,造成宋战马严重短缺。“夷人不可一日无茶”,而宋朝不可一日无马,以茶马,是双方解决紧缺物资的主要途径。茶与马的比值,随供求关系、民族关系等因素常有涨落,另外,马有骏驽之分,茶有优次之别。南宋时,马源短缺,马价上涨了10倍多,造成马贵茶贱,博马由北宋年平均约2万匹降至约5000匹。
仁宗时西夏发动对宋战争,茶马互市停止,使西夏“饮无茶,衣帛贵”,竟成为停战议和的原因之一。
再从宋对外贸易来看,《宋史·食货志》载,“建炎四年(1130),宣抚使张浚奏,大食国遣人进珠玉宝贝。上曰‘大观、宣和问不以茶博马,惟市珠玉,故武备不修,遂致危弱如此(指宋朝南迁)……渝张浚勿受,量赐予以答之”,佐证不以茶易马,已危及国家安全。
从以上对绢、铜钱、茶叶博马的利弊分析,可以认为,以茶博马是最理想的举措。
战马羁縻马
榷茶博马是宋代的边陲要政,所以朝廷特别重视。王安石变法期间,却认为“榷茶所获利不多”,与神宗的看法有严重分歧。由于西北边防战马和军饷需要,在神宗亲自主持下,于熙宁七年(1074),派李杞到四川成都府路设置大提举茶场。在秦州设置大提举买马司.翌年8月,李杞奏“卖茶博马,乃是一事”,二司合并为一,更名为都大提举茶马司.由该司构建管理机构,制定法规,统筹榷茶博马宜,岁以2万匹为额。历史上的茶马法从这一年正式实施。过去用绢、铜钱、茶叶等相兼的博马贸易发展成为以茶易马新的历史对期。
《宋史·食货志》载:“南渡前,市马分为二,其一曰战马……其二曰羁縻马。”榷茶主要是买战马,军事上保证战争需要,政治上通过互市保持与边疆少数民族友好关系,维护边境安宁。其次才是买羁縻马。所谓“羁縻”,就是笼络使不生异心,不反对宋王朝。羁縻马产于西南,不及西北马马体健壮高大、奔驰敏捷,羁縻马经挑选后,只有一小部分补充战场急需,其他多分配内地部队。买这种马的目的,主要是用经济手段安抚边疆民族,遏止他们不至发动战争,所以对愿意归顺称臣的就卖茶买马,否则就不卖茶不买马,即采取威抚相结合的政策来达到政治上的目的,打的还是茶叶这张牌,这就更加突出了茶的政抬属性。
寿字茶叶罐喝茶叶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