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文化> 正文

台茶发展史略

2021-02-07 12:57:58热度:161°C

发展史略

一、野生茶树的发现及利用

台湾有茶树之记载,早于荷兰人占据台湾时期(1624~1662年),荷兰人所写《巴达维亚城日记》1645年3月11日之记事中载有「茶树在台湾也有发现,似乎与土质有关,……」虽未载明发现之地点,但其所指之茶树无疑是指野生茶树,与清代文献所载水沙连之野生茶树应无相关,盖因荷兰人往南投水沙连方湎的发展迟至1650年左右才开始。

又据《诸罗县志》(1717年)记:「水沙连内山,茶甚伙,……」;《赤崁笔谈》(I736年)载有「水沙连社茶在深山中,……每年通事与各蕃说明,入山焙制」;而《淡水厅志》中亦有猫螺内山产茶,性极寒,蕃不敢饮。所谓猫螺内山乃今南投、埔里、水里地区的深山;而水沙连乃自埔里的五城往集集、水沙连一直到浊水溪上游蕃地的总称。当时蕃界与平地隔绝,非经通事(理蕃官职)与之议妥,不得进入,由此观之台湾先民早已利用野生山茶焙制茶叶营贩。

除了清代文献记载今之南投县内深山有野生茶树外,台湾光复后亦在嘉义县、高雄县及台东县深山发现野生茶树林,但仍以南投县的野生茶树林规模最大。

台湾野生茶树多生长在海拔650~1500公尺之阔叶林内,其生长环境日照少,常有浓雾。台湾野生茶树大致可由芽色之不同分为两大类型,一为茶芽呈绿色或淡紫色(台湾山茶),另一类为茶芽呈紫红色(赤芽山茶),花朵均较栽培种小且两种野生茶树茶芽均无茸毛为其特征,台湾野生茶树树龄大都不容易超过200年以上,易受茶天牛为害为主要原因。

由台湾野生茶树与栽培种杂交后裔所选得的优良品系(40─58),制造红茶有其特殊香味,已于1999年6月通过茶树新品种命名审查为台茶十八号。

二、台茶的起源——先民的引种

本省近二百年来茶树栽培及茶叶制造之发展,与上述野生茶并无关连,茶园所植之茶树更与野生茶无亲缘之关系,本省现今供制造包种茶、乌龙茶等优良地方品种,是先民由福建带来之闽茶品种,早期制茶技术亦由福建制茶师父来台传授,因此台湾产制包种茶、乌龙茶之技术乃源自福建。

清嘉庆年间(1810年)柯朝自福建武夷山引入茶籽,植于桀鱼坑(今台北县瑞芳地区)是现有文献中最早提及闽茶引入台湾的记事,为台湾北部植茶之始。

台湾北部茶园开拓是沿淡水河及其支流新店溪、基隆河及大嵙崁溪(今称大汉溪)沿岸发展,含盖今之台北县及桃园县,而后向北拓展至宜兰县,向南发展至新竹县及苗栗县;宜兰至花莲及苗栗往南皆有高山阻隔,因此满清治台及日据时期,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及宜兰系属于同一制茶技术来源之茶区,与福建武夷岩茶属同一类型,纵使在偶然中开创了椪风茶(或称膨风茶、白毫乌龙、东方美人)而成为新竹县峨眉、北埔及苗栗头份之特色茶,享誉欧美,羡煞多少王公贵族及文人雅士,但其技艺乃蜕变于武夷岩茶(条形部份发酵茶之始祖)。

台茶另一重要发祥地为南投县鹿谷乡冻顶山所产制之冻顶乌龙茶,其技艺源自闽南乌龙,有别于闽北之武夷岩茶,在制造过程中有一独特之布球揉捻(或称包布揉、揉布球、团揉),使冻顶乌龙茶具有独特之香味及形状呈半球形(似龙舞、似包虾);邻近之竹山、名间、林内以及新兴之高山乌龙茶皆源自此制茶技艺。

著作认为先民由大陆引入茶种及技术,发展台茶至少有四个据点,除上述淡水河系及鹿谷冻顶山为重要且对台茶发展有深远影响外,其它二处分别为:起源于台北木栅樟湖山的木栅铁观音及屏东县满州乡的港口茶。

木栅铁观音系源自福建安溪铁观音,约于清末民初(日据时期)传入本岛,无论其茶苗引入或制茶技艺传承皆赖于张乃妙茶师的苦心、毅力及热心。其后人在其祖厝设立乃妙茶师纪念馆,纪念其对木栅铁观音茶发展之贡献,已成为木栅观光茶园著名的歇脚处及旅游点。

屏东满州乡港口茶,著作于民国六十二年(1973年)初见其传统制造方法系于同一炒锅内完成炒、揉及干燥,且纯粹由手工制造,其炒、揉过程有一特殊之辉锅技巧,致使茶叶色泽灰绿光润,外形条索紧结弯曲似眉,类似大陆之眉茶,推测其技艺系源自大陆浙江、安徽一带之眉茶制造方法,自民国六十年代后期,满州乡的港口茶虽已逐渐改以半机械化产制,但目前仍保有其色泽灰绿,辉白起霜,滋味浓烈之特色,茶园面积(约20公顷)及产量虽少,但仍有其特殊地位。

三、台茶之茁壮与外销之始

清廷鉴于茶为台湾重要经济作物,乃鼓励茶之生产。当时台湾北部为一片未开垦处女之地,播植茶树发育异常良好,品质亦佳。由此沿淡水河上流及其支流大嵙崁、新店、基隆三溪之丘陵地带广植茶树,而农民以制茶为副业。

台茶之输出,始于何时?虽有资料显示1830年起台茶输往厦门、福州,每担须缴二圆关税,但缺乏官方记录无从稽考,惟同治四年(1865年)淡水关明记有八万二千零二十二公斤输出之记录,故是当年可作为台茶输出之始。

同治六年(1867年)杜德收购台湾乌龙茶运销澳门,因台茶芳香郁馥,风味特殊,而获意外好评,因而颇具信心,遂设立茶叶精制工厂于艋舺(万华)。

1869年,杜德又特雇帆船二艘,运载一百二十余万公斤台湾乌龙茶直销美国,此为台茶直接输出美国之始。

从此,台茶享誉国外,因之英、美商人接踵而来。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计有:宝顺、德记、和记、水陆、爱利士等五洋行相继来台,从事台湾茶之贸易。

台茶发展之初,制茶种类只有乌龙茶而已,至1873年乌龙茶滞销,茶商将茶叶运往对岸福州改制出售,后来于光绪七年(1881年),有吴福源者,来自福建之同安,在台北开设「源隆号」茶厂,经营制造包种茶,为台湾精制包种茶之先河。是年台湾包种茶即首次输出一万八千四百四十六公斤,旋有福建安溪之茶商王安定及张占魁合办「建成号」,继之大陆茶商来台设厂制造包种茶者接踵而至,于是包种茶之产量渐增,其后遂与盛极一时之乌龙茶并驾齐驱。

当时台湾茶业兴盛,但难免有眼光短浅之业者,为牟奇利,而将茶叶粗制滥作,甚有掺混劣品之不正业者。当时巡抚刘铭传,因鉴及此,为矫正并防止不正业者之跋扈,且图强同业之团结,扩展生产,改良技术,精进品质,奖励输出,遂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特命茶业者组织「茶郊永和兴」,此即茶商公会之起源。

此时,茶园开拓益广,前仅栽培于台北近郊之茶园,一直拓展至宜兰、新竹以南,产茶量亦随之遽增,而输出量亦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达九千八百余公吨。

四、日据时期之台茶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甲年战争,清廷战败,依据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日本统治,当时日本明治时期之经济乃以茶业与蚕丝为国家经济之骨干,故将台湾既有二万六千余公顷茶园,列为台湾重天府茶叶厦门有什么茶叶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44081872 18722302 23025325 53254223 42233452'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162346) and MATCH(title) AGAINST('44081872 18722302 23025325 53254223 42233452'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