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要冲芒康
从云南的德钦县城到西藏芒康县,214公里的路程,过去马帮赶马要走上10多天,现在驱车只要10来个小时。
交通的兴起,让芒康县城比过去多了宽阔的街道、旺盛的人气,初具现代城市面貌。
绵延千年:古老晒盐业方兴未艾
盐井,是“茶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站,海拔3000米左右,紧依澜沧江。
盐井,因当地特产井盐而得名。
乡党委书记扎西达瓦告诉记者,这儿是西藏唯一的纳西族民族乡,全乡4000余人口中,有1159人为纳西族,“由于周围生活的都是藏族群众,这里的纳西族住的是藏式碉房、吃的是酥油茶和糌粑,说的也是藏话。”
在盐井,保留着“茶马古道”上唯一的古老晒盐业,目前仍沿袭原始的生产方式。有趣的是,由于地质、土壤等的差异,以澜沧江为界,江东的盐田出产白盐,江西则为红盐。
加达村村长占堆说,他家在村子里至少生活了两百年,祖祖辈辈都是以晒盐为生,“据历史考证,唐朝以前,我们盐井就有晒盐的历史,而且晒盐方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其原始之处不仅表现在生产工具上,生产方式也纯属于天然的风干。”据当地一位研究人员介绍,“在‘茶马古道’兴盛时期,这里的盐可以卖到丽江的木府土司、西藏甚至更远的地方。”
汹涌澎湃的澜沧江边,两岸的斜坡上是一群群平房式的建筑。块状的盐田呈立体层状分布,盐田底面碗口粗细的木桩林立,支撑着上端的盐田。木桩上,挂着小钟乳石般的结晶盐柱,雪白晶莹。占堆告诉记者,每公斤盐一般卖1.6元左右,一年下来,每家每户能有8000块左右的收入。
时代变迁:古道新变化前景喜人
行走在层层叠叠、连绵数百米的盐田边,一些白色的塑料水管纵横交错,深入到各块盐田。有些盐田已经开始装上了抽水机,以取代传统的人工背水方式。
澜沧江边,古驿道旁,新的变化正在发生。
“2005年,我们吸引了5万多名国内外游客,实现旅游项目创收近500万元。”从重庆来芒康挂职的副县长喻宗华,对芒康的未来信心满怀,“我们县把今年确定为‘旅游发展年’,一直在努力发展旅游业。”
发展旅游,保护好芒康现有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在芒康县城购物,环保型纸袋取代了常见的塑料袋,商家告诉记者,“用塑料袋的话,一次要罚款200块钱。”
在芒康县小昌都村,村民告诉记者,离村庄600多米的原始森林里,每年春初夏末,经常可以看见成群的滇金丝猴自由自在地采果摘食。在红拉山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内,还可见苏门羚、林麝、岩羊、白腹锦鸡等其它珍贵动物。
214和318两条国道的开通,给芒康县城带来了旺盛的人气,也带来了新的观念和发展契机。在芒康县城,藏式修饰的屋顶下,触目皆是一排排整齐的汉式建筑。
如今,很多在盐田附近长大的年轻人,告别了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背卤水、晒井盐的生产方式,开始走出大山,外出务工。
沧州茶叶茶叶如何冲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