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起源与三峡茶
一、茶之起源
茶是我国的传统饮料,饮茶、品茶、在中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而驯化、种植茶树,制作茶饮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饮食的重大贡献。提到茶的起源,每每要谈到神农。在华夏大地上自古就流传着“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的传说,这里的“荼”,也即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茶。有学者认为,神农得荼的地点,就在今天三峡地区北部的神农架一带。当然,神农得荼的故事,或为后人杜撰,无以为凭,但关于中国饮茶历史起源之说,目前所在多有,尚无定论,有上古说,即以神农氏为饮茶之开端;有西周说,此说以《华阳国志。巴志》所载巴国向周王室纳贡茶叶为依据(其文为:“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其地东至鱼复……丹、漆、茶、蜜、灵龟……皆纳贡之”),并且“园有芳蒻、香茗”,说明其时的巴地已经开始人工种植茶树了,除此二说外,尚有战国说,秦汉说等等,不一而足。考究中国茶史,是史学家的工作,但在三峡饮食文化这个题目下,我们倒可以谈谈三峡地区的我国茶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历史典籍中,除前述《华阳国志》提到三峡地区的茶叶生产状况以外,在著名的茶圣——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一书中,也有对三峡茶的描述。《茶经》开篇论及茶的起源时,有这样一段文字:“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大意是茶主要出产在南方,高矮皆有,而在三峡地区一带,有的茶树高达数十尺,需两人合抱,采摘这样的茶树,只有将树枝砍伐下来方可。灌木形态的茶树,是由乔木形态的野生茶树驯化而来,陆羽的这段文字,实际上是证明了当时在三峡地区存在着大量的野生茶树,这就为茶树的大规模人工栽培提供了基础。结合《茶经》与《华阳国志》中关于三峡茶树和三峡茶产的描述,我们已经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三峡地区在中国茶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些证据即便尚不能断定三峡地区就是中国饮茶的发源地,但起码我们可以认定三峡地区是中国茶树栽培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二、三峡茶与三峡茶诗
自古以来,三峡茶即与文人结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在历代不少诗人的笔下,多有对三峡茶的描述和赞美。这些作品,有的记录了三峡地区茶叶生产和贸易的状况,有的则充满了对三峡名茶的赞誉。如唐代诗人韦处厚就任开州(今重庆开县)刺史时作《盛山十二景诗》,其中一首为《茶岭》,其诗云:“顾渚吴商绝,蒙山蜀信稀,千从因此始,含露紫英肥。”将开州茶岭茶(今名龙珠茶)与唐代有名的贡茶——顾渚紫笋茶和蒙顶茶相提并论。大诗人李白一生酒诗无数,但和茶有关的诗,仅得一首,是为《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在诗中李白对当阳玉泉寺出产的仙人掌茶大为赞赏,“举世未之见,其名定谁传”,认为“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唐代诗人郑谷亦曾作《峡中尝茶》一诗,其诗为:“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诗人在诗中对小江园这种三峡名茶赞不绝口,认为其可以和鸦山、鸟嘴等当时的名茶媲美,并对小江园茶的特点做了深入的描述。而宋代诗人陆游在其《入蜀记》中则谈到了三峡茶叶贸易的情况:“晚次黄牛庙,山复高峻,村人来卖茶者甚众”,可见其时茶叶的种植和贸易在三峡地区已经非常普遍。他还在《三峡歌》中写道:“锦香楼前看卖花,麝香山下摘新茶”,据《奉节县志》记载:“香山寺在县东南三十里,麝香山上产香山茶。”陆游甚至在三游洞亲自取水烹茶,并赋诗,其诗尾句为:“囊中日铸(一种茶名)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对三峡的茶和水都作了高度的评价。明代杨慎于巫山县作《竹枝歌》,全诗为“最高峰顶有人家,冬种蔓青春采茶。长笑江头来往客,冷风寒雨夜天涯。”则对茶叶生产进行了描写。清代彭秋潭的《长阳竹枝词》又写道:“灯火元宵三五家,村里迓彭也喧哗。他家纵有荷花曲,不及侬家唱采茶。”可见其时在采摘茶叶的过程中唱采茶歌已经是一件非常时髦的事了。
三峡地区不仅是我国茶树栽培的重要发源地,三峡人民对制茶工艺的进步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三国张揖在其著作《广雅》中提到:“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亦即在茶叶之中添加米汤和米糊等物,再将茶叶压缩成饼状,以便于保存和运输,这说明当时三峡人民已经开始对采摘的茶叶进行加工了。又因新鲜的茶叶有青草味,于是人们开始摸索去除茶叶异味的方法,自汉末始,中国开始出现蒸青制茶法,于唐时盛行。蒸青法即以高温水蒸气将茶叶软化,再经揉捻、干燥而成。三峡地区是中国率先应用蒸青法的地区之一,然自炒青法问世后,蒸青在中国几被替代,当代中国的蒸青茶屈指可数,三峡地区恩施一带所出蒸青茶恩施玉露则是其中的佼佼者,不过多为出口,国人反倒不知其味了。
一般茶叶价格茶叶的农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