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文化> 正文

饮茶史——饮茶习俗的形成

2021-02-07 12:37:38热度:119°C

中国饮茶习俗的形成,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当此时期,饮上自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中及文人士大夫、宗教徒,可谓社会各个阶层都已饮茶,成一时之风尚。

(一)宫廷饮茶

三国时吴主孙皓密赐韦曜以茶代酒,可见茶是东吴宫庭饮料。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晋四王起事》:“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盛荼上至尊”,晋惠帝在蒙难出逃初返洛阳时,侍从以瓦盂盛茶供惠帝饮用,可见惠帝平时应当喜欢饮茶。

南朝宋人山谦之《吴兴统记》载:“乌程? 温山,出御荈”。在温山建御茶园,茶叶专供皇室。温山的御茶园,可以上溯到晋时。

《南齐书·武帝本纪》:“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荼饮、干饭、酒脯而已”。死后以茶为祭,则齐国皇室饮茶无疑。

三国两晋以迄南北朝,宫廷皇室普遍饮茶。

(二)文人士大夫饮茶

从两汉到三国,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物,饮茶限于王公朝士。晋以后,饮茶进入中下层社会。

两晋时期,张载、左思、杜育、陆纳、谢安、桓温、刘琨、王濛、褚裒、王肃、刘镐等文人士大夫均喜饮茶。茶,无论是作为药饵服用,还是在服食意识淡化之后仅作为生活趣味,都是作为风流雅尚而被士人接受的。

“吾体中溃闷,恒假真茶,汝可致之”(刘琨《与兄子兖州刺史演书》)。

“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 。”(左思《娇女诗》)就连左思未成年的两个小女儿也喜欢饮茶,可见左思家中平常是饮茶的。

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记:“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安既至,所设唯荼、果而已。”东晋士大夫以茶待客。

南朝宋刘义庆《世语新说·纰漏》记:“任育长年少时,甚有令名。……坐席竟,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荼,为茗?’”江南一带,文人、士大夫宴会之时,客人入坐完毕,便开始上茶。《世说新语·轻诋》也记,褚裒“初渡江,尝入东,至金昌亭,吴中豪右燕集亭中”,因初来乍到,吴中豪右故意捉弄他,“敕左右多与茗汁”,“使终不得食”, 可见士大夫酒宴上敬茶已成规矩。同书还记:“晋司徒长史王濛好饮荼,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名士王濛家中日常备有茶,客来则敬茶,“人至辄命饮之”。对于不喜欢饮茶的人来说,虽说是苦事,但却反映出王濛的好客。

弘君举《食檄》:“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客人到来,见面寒暄之后,先请饮三杯茶。茶是士大夫家庭待客的必备之物,晋时客来敬茶的礼俗已经形成。

后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桨,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时给事中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北朝人原本渴饮酪桨,但受南朝人的影响,如刘镐等,也喜欢上饮茶,并专习茶艺

两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饮茶风气较浓。

(三)宗教徒饮茶

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

1.道教与茶

道家清静淡泊、自然无为的思想,与茶的清和淡静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中国的饮茶始于古巴蜀,而巴蜀也是道教的诞生地。道教徒很早就接触到茶,并在实践中视茶为成道的“仙药”。道教徒炼丹服药,以求脱胎换骨、羽化成仙,于是茶成为道教徒的首选之药。在茶从食用、药用向饮用的转变中,道教发挥了重要作用。

壶居士《食忌》:“苦荼久食,羽化”,把茶与道教最高目标羽化登仙直截了当地联系了起来。南朝著名道教理论家陶弘景在药书《杂录》记:“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黄山君是传说中的汉代神仙人物,饮茶使人“轻身换骨”,可满足道教对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追求。

西晋道士王浮《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曰:‘予丹邱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丹邱(丘)子向虞洪乞茶。

道教徒崇尚饮茶,其对饮茶功效的宣扬,提高了茶的地位,加强了饮茶习俗的传播。正是通过两晋南北朝时期道士、方士对饮茶的宣扬,促进了饮茶的广泛传播和饮茶习俗的形成。

2.佛教与茶

晋僧怀信《释门自镜录》:“跣足清淡,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荼。”魏晋之际,析玄辨理,清谈风甚。佛教初传,依附玄学。佛徒追慕玄风,煮水品茗,以助玄谈。

《续名僧传》:“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年垂悬车,饭所饮荼。”法瑶是东晋名僧慧远的再传弟子,以讲解《涅槃经》著称,为当时著名的涅槃经师。法瑶性喜饮茶,每饭必饮茶,并且活到七十九岁。

《宋录》:“新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昙济十三岁出家,后拜鸠摩罗什高徒僧导为师。他从关中来到寿春(今安徽寿县),与其师一起创立了成实师说的南派——寿春系。昙济擅长《成唯识论》,对“三论”、《涅槃》也颇有研究,曾著《六家七宗论》,为一代名僧。他在八公山东山寺住了很长时间,后移居京城的中兴寺和庄严寺。两位小王子造访昙济,昙济设茶待客。

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徒以茶资修行,以茶待客。

(四)平民饮茶

《广陵耆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竟买。”老姥每天早晨到街市卖茶,市民争相购买,这反映平民的饮茶风尚。

《南齐书·武帝本纪》:“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荼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南朝齐武帝诏告天下,灵前祭品设茶等四样,不论贵贱,一概如此,可见南朝时茶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中。

其它如宣城秦精(陶潜《搜神后记》)、剡县陈务妻(刘敬叔《异苑》)、余姚人虞洪(王浮《神异记》)、沛国夏侯恺(干宝《搜神记》),都是平民饮茶的例子。

两晋南北朝时期,平民阶层的饮茶也越来越普遍。

(五)茶叶生产的发展

《华阳国志?蜀志》载:“什邡县,山出好茶”,“南安、武阳皆出名茶”。什邡、南安、武阳均为四川地名,什邡即今什邡县,南安治乐山,包括今乐山、峨眉、洪雅、夹江、犍为、丹棱、青神诸县。武阳治今彭山县。傅巽《七诲》提到“南中茶子”,西晋前的南中地区则包括了云贵川交界的大部分地区。《桐君录》记:“酉阳、武昌、庐江、晋陵皆出好茗。巴东别有真香茗。”陶潜《搜神后记》:“晋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中采茗。”王浮《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荆州土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东晋裴渊《广州记》载:“酉平县出皋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晋元帝时宣城地方官温峤上表贡茶1000斤,茗300斤[4]。南朝宋人山谦之《吴兴统记》载:“长兴? 啄木岺,每岁吴兴、毘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有境会亭。”乌程温山产贡茶,长兴县有境会亭,两郡太守在此宴集,督造茶叶。江南一带不仅饮茶,茶叶生产也有一定的规模。以上说明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巴蜀之外,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广东、云南、贵州这些地区已有茶叶生产。

饮茶始于西汉,起源于巴蜀,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渐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饮茶由上层社会向民间发展,饮茶、种茶的地区越来越广。晋代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云:“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诗中说四川的香茶传遍九州,这虽有文人的夸张,却也近于事实。至两晋南北朝,中国人的饮茶习俗终于形成。

茶叶生霉象牙茶叶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