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澳的茶叶发展
光绪二十七年经三都澳出口的闽东茶叶达2736.7吨,闽东已成为福建省的主要产茶区。光绪年间(1875-1908年)宁德茶商开始在金涵种植玉兰、茉莉花,窨制花茶。宣统二年(1910年),宁德三都澳公益董事会从福州引进茉莉花苗试种成功。此外,出港货物还有茶油、桐油、粗瓷器、二级纸、红糖、白糖、烟草等,销往福州、厦门、宁波、山东等地。
1905年三都岛就铺设了海底电缆,并设立了大清帝国电报局,形成了设施完备的商港。当时三都澳年进出口税达16万两白银。20世纪初,这里是商贾云集、船帆如梭,热闹非常,有“小上海”和中国南方的“小青岛”之称。抗日战争时期,三都港作为华东抗日物质集散地之一,为抗日战争做出了积极贡献。1899年福海关建关前,“宽23英里、长6英里的三都岛共有居民8000人,以耕地为业,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到抗战前夕,三都岛人口已达到2万人。
说起“坦洋工夫”,它的辉煌可追溯至1915年。当年,坦洋工夫红茶就以色艳香浓、鲜醇清甘,与贵州茅台酒同时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坦洋工夫”分布较广,主产福安、柘荣、寿宁、周宁、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余个国家与地区,每年收外汇茶银百余万元。民谚云:“国家大兴,茶换黄金,船泊龙凤桥,白银用斗量。”当时茶商纷纷入山求市,并在福安开设洋行,周围各县茶叶亦渐云集坦洋,“坦洋工夫”名声也就不胫而走。据文献记载:清光绪七年(1881年)福安县出口茶叶7万箱计4.2万担。1937年福建省有关部门统计:1934年,福安县有茶园面积6万亩,占当时全省茶园面积的10.3%,茶叶产量5.1万担,占全省茶叶产量的21.7%,居全省首位。
民国初期闽东茶叶生产进入鼎盛时期。民国元年(1912年)茶叶产量5164吨,茶类花色品种齐全。红茶类有坦洋工夫、白琳工夫、橘红、烟小种;白茶类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绿茶类有天山绿茶、闽东烘青、清水绿、淮山茶、莲心茶、龙须茶、白毛猴、黄雀舌、开目绿、温州炒绿等;黄茶类有福鼎黄汤等;花茶类有茉莉花茶、桂花花茶、玉兰花茶、珠兰花茶等。民国四年,福安商会茶参展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获得金牌奖章;宁德“一团春”茶行生产的玉兰片花茶参加巴拿马国际万国商品博览会获得好评。
统计当时整个福建省乃至于全国每年的茶叶出口总量,不管是相对数量还是所占比值,三都澳出口的茶叶所占比例居前的地位都是不可替代的。以“福海关”开埠到1919年为例,查看各年全国和三都澳的茶叶出口数值,就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到三都澳各年茶叶出口在全国出口总量中所占的具体比值,竟然达到了年平均占有率的7.25%。
茶叶催芽素雅悦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