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有怎样的茶文化
宋代经济的繁荣,催生了文化艺术的繁盛。而茶道正是文化艺术的很好载体,在频繁的茶事活动中,文人们对诗作画;佛教徒藉茶静心、悟道、表法;道教徒以茶体道、养生;官员们组成“汤社”互相交流,针砭政事。茶道的兴盛是自上而下的,从宋太祖赵匡胤伊始,宫廷中就已设制了专门的茶事机构,宫廷贡茶有明晰的分级,茶仪已经有明确的定式约为礼制。皇帝还经常以贡茶笼络群臣,赏赐来使。而在民间和低层社会,茶的应用更为通俗和人性化。百姓们以互相赠茶,相约饮茶为表达善意、谢意的常用手段——搬来新住户,旧邻里要“献茶”致喜;招待客人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礼”等等。至于斗茶,在民间与宫廷同样表现出经久不衰的文化魅力。
任性逍遥,随缘放旷——
独一无二的宋时茶人
宋代的茶人在茶史上具有很明显的独特性。这是因为宋代的优秀茶人从人数到茶道技艺精深程度,以及对茶道形而上层面的理解都已登峰造极。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宋徽宗赵佶、《茶录》的作者蔡襄,以及大文豪苏轼。
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1135年),神宗11子,哲宗弟。哲宗病死,太后立他为帝。宋徽宗在位25年(1101~1125年),是北宋政治最黑暗的时期,他上任后不久,就重用了被后人称为“六贼”的蔡京等人,他们怂恿宋徽宗挥霍排场,把宋神宗时期所积累的国库挥霍一空,为了维持皇家气派,蔡京一再修改茶业贸易政策,从茶商、茶农搜括利益。据《宋史食货志》记载:“自茶法更张,至政和六年,收息一千万缗,茶增一千二百八十一万五千六百余斤。”这除了说明宋代奸臣精于搜括,同时也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茶业贸易的繁荣。
至于宋徽宗,毋庸置疑是个昏君,但他同时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还是一个境界颇高的茶人。宋徽宗因撰写《大观茶论》,而被载入茶史。《大观茶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全书共20篇,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也颇为广泛,分为绪论、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勺、水、点、香、色、藏焙、品名、外焙等20个名目。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俗等均有详细记述。在书中宋徽宗不仅考察了茶的物理属性,还对茶区的气候、风物有着相当客观的解读,他还将茶道归为“致清、导和、韵高、致静”4个层面,由外而内,由浅及深,由感受到精神层面,以致上升到“道”的层面。不仅如此,据说宋徽宗还精通分茶、茶百戏等技艺,可谓茶中大家。
早于宋徽宗,宋朝还有一位茶道大家蔡襄,他的着作《茶录》及他研发出的一系列贡茶、制茶、烹茶方法,为后世茶道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蔡襄(1012~1067年),北宋兴化仙游(福建)人。字君谟,为北宋着名茶叶鉴别专家。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创制了小团茶,闻名于世。
《茶录》是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之作。计上下两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侯茶、熁盏、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质量和烹饮方法。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茶录》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着。
除了这两个人,宋代还有一位茶人不得不提,这就是苏轼。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苏东坡是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而且对品茶、烹茶、茶史等都有深入的研究,他常常将茶事与茶友入诗,书字,为后世留下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苏东坡一生,因任职或遭贬谪,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处,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诗词。如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时作有《浣溪沙》一词:“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反映了诗人放旷随缘的生活方式,和对茶的偏爱程度。在杭州任刺史期间,苏轼最喜结僧友尝新茶,其中一句咏“白云茶”的诗中写道:“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生动描写了采收季节的茶区风貌。作为诗人茶人的苏轼还经常以茶喻世,以茶言志,他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一诗中这样写道:“仙山灵草温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同时,佛、道皆通,作为思想家的苏轼也常常借由茶来体道悟真。他在杭州任通判时,一次因病告假,游至湖上净慈、南屏诸寺,晚上又到孤山谒惠勤禅师,一日之中,饮浓茶数碗,不觉病已痊愈。兴之所致,在禅师粉壁上题了七绝一首: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这首诗用典渊博:用到佛教典故、茶文化典故、文学典故等等,在思想层面表达出诗人“无我无茶”的至高境界,可谓一首有体验,有境界的“禅诗”。
平淡出天真——宋代茶道具
由于饮茶制茶方式与唐代有较大的区别,宋代的茶具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随着茶礼的形成、规范,宋代的茶具法度更为严密,形制更加统一。宋徽宗与蔡襄都在其着作里以相当的篇幅详细介绍了宋代茶具,到了南宋审安老人以《茶具图赞》,将茶具以拟人的方式记录并礼赞,以传统的白描画法画了十二件茶具图形,称之为“十二先生”,并按宋时官制冠以职称,赐以名、字、号,对于图赞中的“十二先生”,审安老人还不厌其烦的一一批注“赞”文(注)。
同时,随着宋代制瓷技术的发展,瓷质茶具的器形与釉色达到历史的顶峰。宋瓷窑场首推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后人称之为“宋代五大名窑”,这五大名窑都出产过大量的精美茶器,有一些名窑被指定专供皇宫和皇帝本人使用,被称之为官窑。五大名窑外,专为皇室烧制茶具的还有建窑。建窑所出产的“建盏”底部有“供御”之类的字样,因为皇室的青睐,也受到上流社会的追捧,还作为贵重贸易商品出口海外。热衷于茶道的日本留学僧人和使节们不惜花重金购得一只,珍视为“唐物”,世代收藏。
宋代除了五大名窑与建窑之外,一些民间瓷窑也烧制过名闻中外的传世茶具,如德化窑、邢窑、长沙窑等等。
大南山茶叶绿茶叶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