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鸡起舞的刘琨以茶解溃闷
陆羽《茶经》里记载有40来个人,其中单是生活在两晋时代的就超过了20个,由此不难看出,两晋时期的茶事活动和茶人行为对陆羽写作《茶经》该有多重要的影响。
陆羽为什么那么偏爱两晋人物?个人认为,除了时间上两晋与唐代相近外,还与唐人积极进取有关。两晋时代虽然始终兵燹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困苦难当,但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却依然能够克服困境,以至“功名显于天下”,留下千古传诵甚至成为典故佳话,这当然会让唐人有心向往之的崇敬和自期,李白、杜甫等等一大批杰出人物都会有这样的想法,生活在稍后一点时期的陆羽当然也不会不受影响吧?
这一次我们要说的人物,刚好就是一个历经挫折却始终不渝,虽事败身亡却功名显赫的英雄。而从他身上演化来的一个成语也至今仍激励着我们,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就是“闻鸡起舞”,这个人物就是刘琨。
关于刘琨我们可以接着上一回的来说。上一回我们说了“八王之乱”中,惠帝归位时要先喝口茶的事,当时夺了惠帝位子的是赵王伦,因为司马伦的儿子司马荂是刘琨的姐夫,所以,司马伦在位的时候,刘琨也得到了升迁。非常有意思的是,司马伦兵败后,司马冏上台,任命他为尚书左丞;司马冏兵败了,司马乂掌握朝权又让他做司马;后来司马越执政,还封他为广武侯。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是因为他的父兄名望都很高,所以谁上了台,都不太愿意得罪他们,树立一个与人民为敌的形象;另一个是因为刘琨本人也不乏才华,不光精通音律还擅长诗文,贾谧的“二十四友”中就有他的名字,在还算比较尊重知识分子的两晋南北朝时期,当权者不论是附庸风雅还是真重学惜才,留下个刘琨对自己总没有什么坏处。随后的事实也证明,留下这个刘琨对于司马家的晋朝来说,确实是“八王之乱”的纷争中少有的光彩之笔。
刚刚说过他留下了“闻鸡起舞”的典故,但那不过是“少负志气”的一种表现,真正让他建功立业还是在并州刺史的任上。在“八王之乱”的末期,司马越掌了朝政大权,刘琨的哥哥刘舆就在司马越跟前做工作,让司马越委以刘琨重任,于是刘琨便被派往西北重镇并州(今山西太原附近),任并州刺史。当然,这个职务也并不轻松,否则时任并州刺史的司马腾也就不会率两万余户逃往河北、山东一带去“乞活”了。在刘琨前往上任的道路上曾给怀帝写了一封表,其中有这样的描述:“目睹困乏,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携老扶弱,不绝于路。及其在者,鬻卖妻子,生相捐弃,死亡委危,白骨横野,哀呼之声,感伤和气。”可谓字字血泪。愍帝即位后,他又有上疏:“自东北八州,勒灭其七,先朝所授,存者唯臣……臣与二虏,势不并立,聪、勒不枭,臣无归志,庶凭陛下威灵,使微意获展,然后陨首谢国,没而无恨。”生活环境不好,再加上忧国忧民夙兴夜寐,身体难免就要出一些毛病。出了毛病当然要调理,于是这个时候他就给侄子刘演(刘舆之子)写了封信,这封信正是《茶经》在介绍他的时候,引用的那一封信《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引述的部分是这样记载的:“前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汝可置之。”
“溃闷”中的溃即糜烂、衰败。并州环境恶劣,刘琨的身体状况处在一种溃闷的状态,应当是可以理解的。由于长期缺少营养,尤其是缺少必要的维生素,结缔组织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局部地方溃烂就在所难免,在条件不具备的环境下,刘琨让侄子给弄些茶来喝,一边可以帮助消化(当时的洛阳和长安地区因为缺粮还发生过人吃人的惨剧,因此,不难估计刘琨吃的东西也比较差,不容易消化),一边也可以补充身体必需的维生素。可以说,在生理上茶叶对于刘琨是有益的,至少对于阻止“溃”是有所帮助的。再看心理上。信中说的“闷”,也就是烦躁、闷乱,提不起精神来,茶叶中的咖啡碱能够提神,多酚类能够舒缓紧张情绪是得到现代科学证明了的,用茶来除“闷”对于豪杰刘琨来说,还真是不错的选择。
再来看看刘琨的侄子刘演。他当时的职务,信的标题已经写得很清楚了,是兖州刺史,在山东。在军阀王浚被石勒的羯人部队用计打败后,依然能够代表晋室镇守北方的就只有刘琨叔侄俩人了。条件艰苦程度,从刘琨跟刘演索要的物品中即可见一斑。要知道姜、桂、黄芩都不是什么稀奇珍宝,但是身为大将军、都督并州诸军事、散骑常侍、假节的刘琨却连这些东西都要托侄子从山东寄来,其处境艰难当不容置疑,而侄子刘演手头也不宽裕,因为他手头上的这些东西也是从湖北安州弄来的(安州即今安陆一带)。这就更让我们不得不去向这两位致敬了。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信息,我们也不能错过。那就是从刘琨将茶与姜、桂、黄芩等并书,可以想见,一方面茶在西晋时期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物品了,另一方面,当时,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跟桂、黄芩一样,药用价值是要大于饮用价值的。
由于时代的大势,加上刘琨自己纨绔子弟身上不可避免的作风缺陷,茶终究没能伴他扫除“胡虏”,甚至只是监守并州,壮志雄心最终只能身亡而殁,时年仅仅48虚岁,留给后人“刘琨死后无奇士,独听荒鸡泪满衣。”(陆游)的无限感慨。
北宋茶叶末釉抗生素与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