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茶叶生产
我国现代茶叶的产地是江、浙、皖、赣、湘、川、滇、黔、桂、粤、闽、台、陕、豫等十五个省区。陕、豫产茶主要是秦岭和淮河以南的地带,台湾在唐代是否产茶不见明文记载。除此而外.其他各省区在唐代都已产茶。当然,茶区的分布和茶叶的品种现在早已远远超越了唐代。
唐五代时期的产茶地区,综合唐、宋人们的叙述,有陕、襄、荆、衡、金、梁、光、申、舒、寿、蕲、黄、湖、常、宣、杭、睦、歙、润、苏、彭、绵、蜀、邛、雅、泸、眉、汉、越、明、婺、台、恩、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归、夔、庐、饶、怀、江、循、岳、抚、洪、安、潭、和、朗、容、邕、封、高、巴、渝、涪、简、池、汀、漳、扬等六十九州。【35】
对于唐代的产茶情况,下面作几点简单说明。
第一,我国地形分布,丘陵地区主要在长江以南。这些地方,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茶。杜牧说:“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在唐代,“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业”。【36】还有人说,“江南百姓营生,多以种茶为业”。【37】天柱山、霍山一带,自唐宋以后长期来是茶叶著名产地,六安茶至今驰名全国。黄山所在祁门一带,“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38】四川“泸州所管五县……作业多仰于茗茶,务本不同于秀麦”。【39】嘉陵江南的“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40】由于社会上有专业以茶为生的,所以唐、宋时的户籍中出现了“茶户”,可见,自唐代开始,我国盛产茶叶的基本局面已经形成。
第二,上述唐五代六十九州产茶是不同时期许多著作的综合,其中有些产茶地区是诸书记载比较一致的,如峡、金、梁、寿、蕲、申、常、湖、睦、福、雅、婺、明等州,反映出这些州郡产茶量较多,而且是长期出产茶叶的。至于记载当时各地茶叶品种的以《国史补》所列举比较全面,参照唐宋人的诗文所述。可知最负盛名的有雅州之蒙顶,湖州顾渚及常州阳羡,义兴之紫笋,绵州之昌明,峡州之碧涧,寿州之黄芽,岳州之含膏,蕲州之团黄,建州之蜡面、京铤。那时,江南不少驿中设有茶库,“诸茗毕贮”。[51]充分反映茶产的丰裕。
第三,唐五代的产茶地域在逐步扩大。如祁门产茶,《茶经》列为下等,《新唐书》和《国史补》等也都不载。但至少自唐文宗以来,祁门“茶货实多”。【42】“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43】直到现代,祁红、屯绿,仍驰名国内外。又如云南产茶,史传不书,唐末樊绰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44】说明滇南墨江乃至普洱地区在唐后期已盛产茶。建州产茶,《茶经》不予重视。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诏,福建今后停贡橄榄,“只供进蜡面茶”。【45】说明中唐以后,福建早有名茶进贡。宋人著作也反复称赞自唐代以至南唐,建州盛产蜡面、京铤、北苑茶,【46】他们纷纷指责陆羽的记载不符合实际情况。
第四,唐代每年的产茶量现在无从查考。封演说:“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47】这些不同品种的茶叶,是由于采摘有迟早和加工方法不同的结果。人所共知,种茶是为了采摘它的嫩芽,由于茶树品种不一,特别是由于各地气候以及土壤等条件的制约,茶树不断生长新芽,需要及时采摘。晋人杜育说:“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哗若春敷。”【48】说明秋摘茶宛如春茶。唐人陆羽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始抽凌露采焉”。【49】他还详细记载了当时采茶所有的工具。事实上,现代江南的茶树,大致在每年春、夏、秋三季均可采摘柔嫩新茶,陆羽只说二、三、四月,可能存在和宋代官榷茶有某些类似之处。苏辙说:“昔茶未有榷,民间采茶,凡有四色,牙茶、早茶、晚茶、秋茶是也。采茶既广,茶利自倍,自榷茶以来,宫中只要早茶,其余三色茶,遂弃而不采,民失茶利过半,今既通商,则四色茶俱复采。”【50】当然,一般说来,茶叶采摘过嫩,会减少产量;采摘过老,产量虽多,又要影响成茶的品质。因此,要做到适时茶摘新茶,借以保证茶的质量。
第五,摘下嫩茶后,加工方法是与日改进的。现代,我国茶叶通常是加工为红茶、绿茶二种。唐代不是这样,宋人常说陆羽所烹的是草茶,【51】朱翌说,“唐造茶与今不同,今采茶者得芽即蒸熟焙干,唐则旋摘旋炒。”【52】《茶经》记载了唐代茶叶加工所用之灶、甑、杵臼、规(捲)、朴等工具,唐人诗文中也有很多谈论加工茶叶使用臼碾磨的。但也存在宋人重视的蒸熟焙干法。张舜民说:“贞元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研膏茶。”【53】白居易说,“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54】顾况说,“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55】
当然,总的说来,唐人很重视炒和焙,宋朝更重视蒸和焙,把摘取的鲜茶蒸之使软,再冷却焙干即成。自唐后朝以至于宋,一般都以碧绿色茶为贵。【56】
注释:
【35】为避免烦琐,六十九州的资料来源。不一一分别作注。概括地说,它们出于陆羽《茶经》、《旧唐书》、《新唐书》、《通典》、《国史补》、《全唐文》、《全唐诗》、《册府元龟》、《太平广记》、《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事物纪原》、《蛮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画墁录》、《东斋纪事》、《能改斋漫录》。
【36】《册府元龟》卷510《重敛》;《樊川文集》卷3《题茶山》。
【37】《全唐文》卷967《禁园户盗卖私茶奏》;《册府元龟》卷494《山泽》。
【38】《文苑英华》卷813张途《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全唐文》卷802,文同。
【39】《全唐文》卷772李商隐《为京兆公乞留泸州刺史洗宗礼状》。
【40】《全唐文》卷795孙樵《书何易于》。另外,(宋)吕陶《净德集》卷l《奏置场买茶施行出卖远方不便事状》说.“今川蜀茶园本是百姓两税田地,不出五谷.只是种茶.赋税一例折科,役钱一例均出。自来采茶货卖,以充衣食”。情况与唐代相同。
【41】《国史补》卷下。
【42】《全唐文》卷871刘津《婺源诸县都制置新城记》。
【43】《文苑英华》卷813张途《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全唐文》卷802文同。
【44】《蛮书》卷7《云南管内物产》;《续博物志》卷7文同。参看向达《蛮书校注》190页(中华书局1962年印本)。
【45】《旧唐书》卷20下《哀帝纪》。
【46】参看马令《南唐书》卷2《嗣主书》;《事物纪原》卷9;《铁围山丛谈》卷6;《独醒杂志》卷9;王子安《东溪试茶录》: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吴曾《能改斋漫录》卷8;黄儒《品茶要录》;沈括《补笔谈》卷1。
【47】《封氏闻见记》卷6《饮茶》。
【48】《全晋文》卷89杜育《穄赋》。
【49】《茶经》卷上《三之造》。
【50】《栾城集》卷39《申本省论处置川茶未当状》。
【51】参看黄儒《品茶要录》;张舜民《画墁录》;佚名《南窗纪谈》。
【52】《猗觉寮杂记》卷上。
【53】《画墁录》卷1,按:常衮死于建中初.此记有误。
【54】《全唐诗》卷436白居易《题施山人野居》。
【55】《全唐诗》卷267顾况《过山农家》,而同书卷242张继《山家》,文字相同,未知确为谁作,参看《茶经》卷上《三之造》。
【56】参看郑侠《西塘集》卷8《耆旧续闻》。
三星茶叶哪里种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