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文化> 正文

普洱茶产地南迁之谜

2021-02-07 11:58:13热度:194°C

宁洱县黎明乡埋有宝藏的传言似乎正在应验——当村民们将“镰刀对弯镗,黑山对亮山,哪个能识破,能得财宝千千万”这条寻宝秘笈口口相传几代人之后,竟在一次意外的耕作中得以验证。

尽管在旁人眼中,那些长眠在仙人村委会“大古洞”地下的“宝藏”实在算不上有档次的珍品。但在当地普洱茶历史研究者看来,这些“宝藏”为何人所埋?其拥有者的真实身份和背后的故事究竟是什么?都与揭开普洱南迁之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出土茶具印证消失的普洱茶产区?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一直以种茶为主的宁洱县掀起了一轮种植咖啡的热潮。村民在仙人村委会一个名叫大古洞的地方垦荒,“刚挖出东西时,确实令很多人眼前一亮,但很快就有人对此感到失望。”

宁洱史学研究者王兴康口中的“东西”,其实是一堆瓷器,因埋藏时间太久,大多数只能以残片的形式存在。但王兴康等人依然在对“宝藏”的惊鸿一瞥中有所发现——经过现场初步辨认,瓷器基本上都是茶壶和茶碗。致力于揭开普洱茶南迁之谜的王兴康看到了一丝曙光。

这些茶壶和茶碗零散分布在一亩地的范围内,每一堆瓷器旁边都用三块石头围拢加以保护,上面则覆盖了一层约20厘米厚的土层。王兴康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如此严密而细致的保护,显然是其拥有者试图尽最大努力想要完整保留。那么,这批来历不明的茶壶和茶碗就肯定不能被简单定义为普通瓷器。

居住在大古洞周边的村民声称,此地自古就有“藏宝”一说,是“清朝同治年间遭大理杜文秀起义军攻打时,大户人家因无法携带选择就地掩埋的”。而长年研究普洱茶历史的王兴康却希望从另一个角度对“藏宝”一事作出解读。他考证后指出,虽然大古洞一带的土地荒置已久,但如果通过出土物件追溯历史,可以大胆推断这里曾是普洱茶产区。当地村民的回忆似乎也对这一说法加以印证。

“他们告诉我,过去这块地边上还有一块清朝时期立的石碑,上面的内容大致是禁止砍伐茶树之类。遗憾的是,当王兴康返回现场,打算带回部分瓷器作进一步研究时,出土的瓷器已经被人拉走。他从朋友张其彦辗转带回的消息中得知,由于在瓷器残片上发现了”雍正“的字样,这批瓷器被定义为清朝文物。

由于缺乏专业鉴定,这种难辨真伪的说法已经不能作为研究依据。但王兴康依然坚信,作为历史上的普洱茶主产区,在普洱府设立后由于征收高额茶税激发的民间起义,是致使大面积茶产区遭到破坏,茶农迁徙以致普洱茶南迁的主要原因。

人口迁徙因赋税还是改土归流?

王兴康认为,普洱府于1729年被清廷批准设立后,立即成为了古代滇南地区政治、文化及经济贸易重镇。普洱县因产茶和由此形成的大规模茶叶集散市场得以名扬海内外,继而衍生出意义深远的茶马古道。

但“茶叶生产的繁荣景象及后来贡茶的兴盛,反而导致当政者因追逐利益最大化转而向茶农征求高额茶税”,令普洱县成为各族人民揭竿起义的中心,最终使得大面积茶山遭到毁坏。与王兴康同为史学研究者的周庆明也对这一观点予以认同。正因如此,后人才会围绕普洱县历史上是否产茶产生争议。

历史似乎不站在他们这一边。道光五年(1825年),时任云贵总督阮元之子阮福来到云南,因普洱府城周边不见茶园,他便依据当时的资料在其所写的《普洱茶记》中说普洱不产茶。

此后,《滇海虞衡志》、《滇系》、《续云南通志长编》乃至道光、光绪两个版本的《普洱府志》,都一致认为普洱不产茶。虽然“不产茶”不能被视作普洱不生长茶或长不出茶的代名词,但却或多或少折射出当时普洱产茶业的实际情况。

茶叶的美容山东产茶叶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38532293 22931872 18721890 18902156 21563647 36473908 39085414 54143553'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158395) and MATCH(title) AGAINST('38532293 22931872 18721890 18902156 21563647 36473908 39085414 54143553'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