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具> 正文

功夫 - 茶具

2021-03-06 10:20:19热度:154°C

近来喝观音较多,初初开始分辨滋味。之味与神万万不敢说个知字,“功夫”还算练了千把遍,大概算入门吧。本来这水平论茶,功夫深的人会认为我浅薄,不常接触的人又会觉得我的“功夫”麻烦做作,真真是半瓶水晃荡。

偶然的机会才发现不讲功夫的居然也大有人在,(见谅见谅,不要生气:)),不敢说指教,只是希望自己走的冤枉路各同好不必重蹈。

福建,潮汕,台湾各处的乌龙,制法滋味冲泡技巧各有不同,但基本“功夫”是一致的,因为大家都叫功夫茶嘛。如果基本功夫不齐备,茶味就出不来,神韵、意境就有点空中楼阁了。废话少讲,我认为必备的茶具有:

1 茶壶,紫砂或朱泥的 150元(下50,上 不知数)

选出水量为三杯或四杯的(干茶1/3壶,完全泡开时的出水),多了少了都难控制。这里的考究多了,大家自己找文章看吧。

2 茶盘,宽,平 150元

竹,木皆可,最好不用塑料的,有异味。它提供的方便在泡第一,二道茶不可或缺,因为那时的时间控制是论秒计的,一点不顺手就泡坏了。

3 茶匙,茶荷(??)标准的名称忘了,就是干茶入壶前的量具 100元

跟其他杂七杂八的用具一套买的,搁在一笔筒似的东西里,整套叫“茶道”。竹木石骨都无所谓,紫檀的不错。茶量的合适直接影响茶汤的浓淡和气,味,必须准确,泡多了就会知道一粒干茶的多少都有影响。

4 炉及水壶, 200元

电或酒精烧的都可以,本身发热时不生异味就行。必备,绝大多数功夫茶要求沸水,万万不能用饮水机或电热水壶代替,因为它们设置的恒温是90~95度,而且太多水不断地沸腾水质会受影响(别骂我麻烦:),事实如此)

5 杯,白瓷薄壁的,不影响茶色和茶味,清洗也方便。

6 储茶的罐,纸罐外套密封袋最方便实惠,纸罐遮光,密封袋封气味和潮湿。放在阴凉干爽的地方。有明显焊缝的锡罐不要用(多数在罐底那一圈),因为焊剂洗不掉,味道会混到茶里。有钱的话买看不见焊缝的锡罐当然最好,多数是东南亚产的,一个都几百上千,我是买不起的。

具备了这些,才好在其基础上弄功夫。有的老兄茶叶舍得买极贵的,这几百块钱却没花,这茶就有点可惜了。

以前输入了别人书上关于潮州工夫茶的一段概论,附在后面,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潮州工夫茶艺概说

选自陈香白·《中国茶文化》 山西人民出版社

潮州工夫茶艺定式,较早的文字记载是清代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及至民国翁辉东撰《潮州茶经·工夫茶》,则以详尽著称。后之介绍文字,未见超越企窠臼者。兹特摘要引述如下。

(一) 选茶

潮人独钟乌龙茶。尤其是福建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最受青睐。

(二) 选水

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山水尚分等级,“山顶泉轻清,山下泉重浊,石中泉清甘,沙中泉清冽,土中泉浑厚;流动者良,负阴者胜,山削泉寡,山秀泉神,其水无味。”江水应取于远离民居区者。井水应从常用井中汲取。

(三) 活火

所谓“活火”,是指炭之有焰者。潮人煮茶,多用绞只炭。绞只炭的优点是木脂尽脱,烟臭无存,敲之有声,碎之莹黑;一经点燃,室中还隐隐可闻“炭香”。更有用“橄榄核炭”者,那是以橄榄剥肉去仁之核,入窑窒烧,逐尽烟气,俨若煤屑;以之烧水,焰活呈蓝色跳跃,火匀而不紧不慢;如此核炭,最为珍贵难得。余者如松炭、杂炭、柴草、煤等,就没资格入工夫茶之炉了。 (四) 茶具

潮人所用茶具,大体相同,唯精粗有别而已。常用器皿有:

1. 茶壶。俗名“冲罐”,以江苏宜兴紫砂泥制者为佳。最受潮人看重的是“孟臣”、“铁画轩”、“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

壶之采用,宜小不宜大,宜深不宜浅。其大小之分,视饮茶人数而定,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之别。壶之深浅,则关系气味;浅能酿味,能留香,不蓄水。若去盖后浮于水中,不颇不侧,谓之“水平”,能显示制工之精巧均衡。去盖覆壶,流口、壶嘴、提柄上缘皆平而成一直线,谓之“三山平”,也属质量上乘之标志。 壶之色泽,有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间有银(石朱)闪烁者,乃以钢砂和制之;(石朱)粒累累,俗称柚皮砂,更为珍贵,价同拱璧,所谓砂土与黄金争价,即即此也。

壶之款式,有小如桔子,有大如蜜柑,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又有六角、栗子、圆珠、莲子、冠桥等。式样精美,巧妙玲珑,饶有风趣。

2. 盖瓯。形如仰钟,而有上盖,下有茶垫。盖瓯本为宦家供客自斟自啜之器,因有出水快、去渣易之优点,潮人也乐意采用,尤其是遇到客多稍忙的场合,往往用它代冲罐。但因盖瓯口阔,不能留香,故属权宜用之,不视为常规。即便如此,其纳茶之法,仍与纳罐相同,不能马虎从事。

3. 茶杯。茶杯以若深制者为佳,白地蓝花,底平口阔,杯背书“若深珍藏”四字。此外,还有精美小杯,直径不足一寸,质薄如纸,色洁如玉,称“白玉杯”。不薄不能起香,不洁不能衬色。目前流行的白玉杯为枫溪产,质地极佳。

四季用杯,各有色别;春宜“牛目杯”,夏宜“栗子杯”,秋宜“荷叶杯”,冬宜“仰钟杯”。杯亦宜小宜浅;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 4. 茶洗。茶洗形若大碗,深浅色样各别。烹茶之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贮浸茶杯,副洗一以贮浸冲罐,一以储存茶渣及杯盘弃水。

5. 茶盘。茶盘宜宽宜平。宽则可容四杯,有圆如满月者,有方如棋枰者;盘底欲平,边缘欲浅,则杯立平稳,取饮方便。

6. 茶垫。形状如盘而小,用以放置冲罐,承受沸汤。茶垫式样也多,依时各取所需:夏日宜浅;冬日宜深,深则多容沸汤,利于保温。茶垫之底,托以“垫毡”;垫毡用秋瓜络,其优点是无异味,且不滞水。目前,因茶家多采用“茶船”,操作时并将冲罐置于上层茶盘,因此茶垫遂省。

7. 水瓶。水瓶贮水以备烹茶。瓶之造型,长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为佳品。另有一种形似萝卜樽,束颈有嘴,饰以 龙图案,名“ 龙樽”,俗称“钱龙樽”,属青瓷类,同为茶家所重。

8. 水钵。多为瓷制,款式亦繁。置茶几上,用以贮水,并配椰瓢掏水。有明代制造之水钵,用五金釉,钵底画金鱼二尾,水动则金鱼游跃,诚稀世奇珍。

9. 龙缸。龙缸容水量大,托以木几,置斋舍之侧。素瓷青花,气色盎然。以宣德年制最佳,康熙、乾隆年所产,也属珍品。

10. 红泥火炉。红泥火炉,高六七寸。另有一种“高脚炉”,高二尺余,下半部有格,可盛榄核炭。这类火炉,尽管高低有别,但通风束火,作业甚便。 11. 砂铫。俗名:“茶锅仔”,是枫溪名手所制,轻巧美观。也有用铜或轻铁做成之铫,然生金属气味,不宜用。

12. 羽扇。用以煽炉。潮安金砂陈氏有自制羽扇,拣净白鹅翎为之,其大如掌,竹柄丝缰,柄长二尺;色纯而形态精雅,质轻则成风迅速。

13. 铜筷。用以钳炭挑火。

14. 锡罐。名贵之茶,须用名罐贮藏。潮阳颜家所制锡罐,罐口密闭,最享盛名。如茶叶品种繁多,锡罐数量也要与之对应,做到专茶专罐存放,避免混杂。有烹茶之家,珍藏大小锡罐竟达数十个之多! 15. 茶巾。用以净涤器皿。

16. 竹筷。用以箝挑茶渣。

17. 茶几。或称茶桌,用以摆设茶具。

18. 茶担。或成茶挑,用以贮装茶器。春秋佳日,登山游园,临流 石,林壑清幽;挑上茶担,择地烹茗,啜饮云腴,有如曦皇仙境。

上开工夫茶具共十八种,饮茶之家,必须一一具备,方可称得上“工夫”二字。

(五) 烹茶

翁氏《工夫茶》云:“茶质、水、火、茶具,既一一讲究,苟烹制拙劣,亦何能语以工夫之道?是以工夫茶之收功,全在烹法。”兹就翁氏所归纳之工夫茶烹法程序,结合冲饮实践所得,朗列如下: 1. 治器。泥炉起火,砂铫掏水,煽炉,洁器、候火、淋杯。

2. 纳茶。静候砂铫中有松涛飕飕声,初沸出现鱼目时(以意度之,不可撒盖看也),即把砂铫提起,淋罐、淋杯令热。再将砂铫置炉上,俟其火硕(老也,俗谓之“硕”),一面打开锡罐,倾茶于素纸上,分别粗细,取其最粗者填于罐底滴口处,次用细末,填塞中层,另以稍粗之叶撒于上面。如此之工夫,谓之“纳茶”。纳茶不可太饱满,约七八成足矣。神明变化,此为初步。

3. 候汤。汤分三沸。一沸太稚,三沸太老;二沸最宜。“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第二沸,正好之候也。”

4. 洗茶。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入壶心,不可断续,也不可迫促。铫宜提高倾注,称“高冲”,始无滞涩之病。首次注入沸水后,应立即倾出茶汤,以去除茶叶中所含杂质,这就是洗茶。倾出的茶汤废弃不喝。

5. 冲点。冲法同上。

6. 刮末。冲水必使满而忌溢;满时,茶沫浮白,凸出壶面,提壶盖从壶口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25062382 18723063'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296704) and MATCH(title) AGAINST('25062382 18723063'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