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与茶艺
1. 烧结程度与泡茶的关系
2. 散热速度与泡茶的关系
3. 土色与泡茶的关系
4. 上釉与泡茶的关系
二、陶瓷的分类与认识l.陶、瓷二分法 (参考1)
2.瓦、陶、火石(stone ware)、瓷四分法
3.各类陶瓷器的特质差异
陶器—以陶土(含铁量高于2%)为原料,经1160—125O度所烧成的产品。坯体呈黄褐色或深灰色,具多孔性及不透明性。音频稍低。 (参考2)
瓷器—以瓷土(含铁量在1%以下)为原料,经13OO度以上所烧成的产品。坯体致密,色洁白,具有透光性。瓷器可说是陶器改进后的精致品。音频稍高。
三、陶瓷茶具的制造过程1.原料:种类 (参考3)、养土(有机物作用) (参考4)、可塑性(参考5)、密度(吸水率)、收缩率
2.成形:手捏法、盘筑法、拉坯法、陶板法(镶身筒、打身筒)、
压模法(挡坯)、车坯法、注浆法
3.装饰:
a上釉(参考6):青瓷、结晶釉、开片(裂釉)、窑变
b彩绘、釉下彩、釉上彩、斗彩、粉彩、青花、转写
c雕刻、贴、镂、画、堆、拋光(参考7)、镶嵌
4.烧制
a窑的种类与燃料:龙窑(参考8)、重油窑、电窑、瓦斯窑
b素烧、一次烧成、二次烧成
c.还原烧与氧化烧(参考9.10)
四、壶的各部名称与功能1. 壶的各部名称(见附图)
2. 功能要求
a出水 b断水 c滤渣 d好提
五、杯子与喝茶的关系1. 杯色与汤色
2. 杯形与喝茶
六、陶瓷茶具的实用需知1. 如何选购?a功能 b质地 c造形 d艺术性 e历史性
2. 新壶的启用
3. 赏壶礼节
4. 何谓养壶?
七、台湾壶艺发展现况1. 市场概况 a陶艺壶 b实用壶 c宜兴紫砂壶
2. 文化信息 a杂志 b专业书籍 c网络\艺茶网
(参考1).【陶与瓷】陶与瓷各有其特性,且看下面分解
一、起源年代
陶的出现比瓷早,根据史籍记载,几千年前,中国就开始烧制陶器。从出土的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公元前36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中国便已有了彩陶工艺。直到魏晋时代,才进一步创造了瓷器。
二、泥土
制作陶瓷产品的主要原料-黏土,是一种天然的矿物,蕴藏丰富遍布于全球的表层,然而黏土矿所在的地方,极易有铁矿的存在,因此铁含量的多寡,直接影响了烧成后的色泽及陶瓷器的等级和分类。含铁量超过百分之二以上的黏土,外观呈黄褐或深灰色,经高温烧成后为赤色或褐色,含铁量愈多,烧成颜色愈深,称为陶土。含铁量在百分之一以下的黏土,外观呈灰色或白色,烧成后色白,称为瓷土。三、烧成温度
陶器—以陶土为原料经1160—1250度所烧成的产品。坯体呈黄褐色或深灰色,具多孔性及不透明性。又因陶土含铁量多,使产品的色泽具有朴实、浑厚、直率的美。
瓷器—以瓷土为原料经13OO度以上所烧成的产品。坯体玻化致密,色洁白,具有透光性。广义地讲,瓷器是从陶器发展而来的,可以说没有陶器的发明与发展就不可能有瓷器。
瓷器出现以后,陶器还是在继续生产,不是有了瓷而代替了陶,而是各自独立发展的。
(参考2). 【紫砂泥质岩相】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宜兴紫砂原料进行的岩相分析表明︰紫砂所用粘土,都属高岭-石英-云母类型,特点是含铁量较高。紫砂烧成温度,一般介于1100-1200℃之间,采用氧化气氛。烧成后成品吸水率<2%,说明它的气孔率介于一般陶器和瓷器之间。紫砂器的显微结构中,存在大量团聚体,大部分团聚体是由石英、赤铁矿和云母等多种矿物所构成,少量团聚体则由高岭石等单一矿物所构成。紫砂器中的气孔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团聚体内部的气孔,都属闭口气孔;另一种是包在团聚体周围的气孔群,大部分属开口气孔。紫砂器物良好的透气性,可能与这种特殊显微结构有关。而这种团聚体的存在,可能是由于泥料在制备过程中,原来存在的团聚体结构没有被破坏的缘故。在烧成中,团聚体产生较大收缩,从而在其四周产生一层断断续续之气孔群。
(参考3).【配泥】 亦称“配土”。用几种不同色泽的泥料相互配合。为增加紫砂陶艺的色彩艺术效果,常用多种色泥作不同配比,或再掺以钢砂、泥砂,使色泽变化更为丰富。种种变异,多采陆离,妙色天错,烂若披锦,移人心目。配泥之法,明时大彬、徐友泉、沈君用、陈仲美等,都妙出心裁,各有心得。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清?吴骞《阳羡名陶录》载︰「时大彬,诸土色具足,妙不可思」;「徐友泉,配合土色所宜,毕智穷工,移人心目。……泥色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白、冷金黄……种种变异,妙出心裁」;「沉君用,配土之妙,色象天错,金石同坚」;「陈仲美,好配壶土」。「以天青(紫泥)、石黄(红泥)和之,成浅深古色。」
(参考4). 【养土】 亦称“陈化” “ 陈腐”,古名“养土”,俗称“困料”、“困泥”。即“储泥”。紫砂矿泥加工工序之一。开采后的紫砂矿泥,经翻晒、敲碎、风化、研磨、过筛、和水拌匀,制成约宽六寸、长一尺之湿泥块,放入弇窖不透日光、不通空气荫暗潮湿处,需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贮存起来,以改善泥料之性能。湿泥经慢慢陈腐,成为“腐泥”。其水份得到均匀分布,以利坯料氧化,有机物质可得到充分分解(腐烂)。经陈腐之矿泥︰1、可提高、增强可塑性;2、可减少成型和干燥时开裂。泥料陈腐时间愈长,所制陶器质量愈好。江西景德镇厂,瓷泥陈腐时间较长,烧成瓷器优良。我国古代陶瓷制作中,认为储泥陈腐是一个部署,陈腐时间大多在一年以上。现多采用真空练泥法代之。《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载︰「造壶之家,各穴门外一方地,取色土(紫砂矿泥)筛捣,部署讫。弇窖其中,名曰“养土”」。
(参考5).【紫砂泥可塑性】 指紫砂泥之可塑性能。陶土与适量水搅拌,经捏练后形成一种塑性泥料,于一定外力作用下,可塑成各种形态,当外力去掉以后,仍能保持不变形、不开裂,这种性能,称泥之可塑性。宜兴紫砂泥属沉积型陶土,可塑性指数在10.47-17.5之间,属中高可塑性。其矿物组成为富铁的粘土-石英-云母系。紫砂泥粘土矿物含量占70%,以伊利石、高岭石为主,赋予紫砂泥良好的可塑性能,生坯较高的机械强度,较小的干燥、烧成收缩和较宽的烧成范围,为形成宜兴紫砂独特的手工技艺,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参考6).【紫砂釉彩沿革】 宜兴紫砂加彩,约创始于清代雍正时期或偏早,至干隆时期较兴盛,全器绘满彩,锦地开光较常见,绘彩讲究对称,珐琅彩部分以粉彩添饰。至干隆晚期,满彩变为点彩,粉彩亦随意涂绘,工整之风全失。嘉庆以后,多蓝白粉彩、珐琅夹彩之作。蓝白彩蓝色较深者,时代略早;花彩色泽富艳者,年代亦较早;点彩者多近百年之作。
(参考7).【拋光】 亦称“车光”。紫砂装饰手法之一。操作程序是先用研磨料,制成砂石,均匀地磨去紫砂制品表层糙面,使之达到一定光洁度,然后用毡轮或布轮加黏拋光辅助剂进行拋光,即可达到光可鉴人的光亮度。经拋光后的紫砂器表面,形成有一层玻璃相光泽。民国初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暹罗(今泰国)订制一批紫砂茗壶,运回暹罗后,由当地工人进行拋光加工,有的在口沿、盖钮和盖沿等处,用铜、金、银,进行包装,使之产生一种特殊的观感效果。主销国内的紫砂产品,一般都不进行拋光,因拋光后的紫砂器皿,失却紫砂特有的肌理质感,玻璃相光泽不如自然形成的紫砂莹润可亲的材质美。
(参考8).【龙窑】 古代烧造陶瓷器之窑炉。亦称“长窑”、“蜈蚣窑”、“百脚窑”、“蛇窑”。因其窑身细长,似龙、似蛇,窑身两边,设多节百脚形“火口”,故名。我国陶瓷窑炉,最早出现于商代,明代以前,南方各产区都广泛采用。大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面,建成一长隧道形窑炉,与地平线构成约10-20度角。窑头角度较大,约20度,中部约15度,后部约11度。窑头有预热室,窑尾一般不设烟窑,因龙窑本身就起烟窑作用。窑长约20-80公尺,宽约1.5-2.5公尺,高约1.6-2公尺。横断面积以窑头最小,中部最大,窑尾大于窑头,小于中部。“火口”在窑墙两侧拱脚处,均为对称排列。以树枝、芦苇和茅柴为燃料。龙窑优点︰利用山坡斜度,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升温快,降温也快;可快烧,亦可慢烧;并可充分利用余热,造价较低。考古资料表明︰唐代江苏宜兴已建有龙窑,古代烧造紫砂,都用龙窑。宜兴龙窑,均靠山脚依势而建,以利窑基坚固。紫泥、段泥、本山绿泥产品,通常在龙窑中部烧成;红泥产品,在龙窑尾部烧成,称“映红”;色泽乌黑的产品,称“焐灰”,在龙窑下部掇罐下脚部位烧制,是在茅柴灰、龙糠灰还原窑熏下产生。生产周期一般为四天。清代嘉庆二年《重刊荆溪县志》载︰明清时期,宜兴之古龙窑遗址,主要分布于鼎山青龙山南北麓、川埠、宝山寺、蜀山、汤渡、西瓦窑、潜洛、上袁、均山东、任墅石灰山等一带。大小龙窑多达五十余座,不少窑场烧造紫砂器皿。至1937年,丁蜀地区共有龙窑七十六座,其中有紫砂窑十座。
(参考9).【还原焰】 烧窑时窑内空气供给不充分,燃烧不完全所产生的一种火焰。还原焰火焰长,温度低,热冲击力小。特征是浑浊,有烟。燃烧产物中含有一定量的可燃物质,如一氧化碳和碳化氢等。
(参考10).【氧化焰】 烧窑时窑内供给足够空气量,燃料完全燃烧,所产生的一种火焰。氧化焰温度高,火焰短,热冲击力大。特征是透明、无烟。燃烧产物中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及过剩氧气,不含可燃物质或含量很少。宜兴紫砂陶器是采用这种氧化气氛烧成的,因紫砂泥含三氧化二铁较高,并含少量二氧化铁,在窑内以氧化焰烧成,游离氧充足,使坯体中的铁离子充分氧化,使产品表面形成明快的紫红色调。
(参考11).【养壶】 以手抚摩紫砂茗壶,名曰“养壶”,宜兴当地习称“盘壶”。自古爱壶者,手不离壶,壶不释手,抚摩宝爱,一日千遍。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壶经用久,涤拭日加,自发暗然之光,入手可鉴。」俞彦《赠冯本卿都护陶